用于训练、作战与维护 美军正寻求更先进的VR/AR头显设备

有专家表示,商业领域推动的技术提升有望带来更先进的虚拟和增强现实头显,以解决当今与美军使用的头显相关的许多问题。

虚拟现实(VR)使用户沉浸在一个由计算机生成的环境中,例如VR游戏。增强现实(AR)可以将数据或其他用数字化手段创建的图像叠加到现实世界的视场上,例如电视观众在观看足球或棒球比赛时看到的黄色或橙色的区框。

美军的官员们指出,通过提供使用数字化手段创建的敌军或其他在实际战斗中可能遇到的环境因素,VR和AR头显可以改善军队为对抗先进的对手进行的高科技战争的训练方式。

市场分析公司Frost&Sullivan的航空、国防和安全分析部门副总裁Michael Blades说:“商业领域也是所有游戏玩家都将使用这些设备的地方。他们将进行修改、更新和升级,以跟上该市场中的竞争对手的步伐,这将提升国防领域用户的能力。因此,国防领域将最终从商业市场的竞争中获胜,因为他们将获得更好的训练能力。”

美国空军的飞行员培训计划(Pilot Training Next)就是一个例子,该计划旨在提高飞行员培训的效率,并加快学员们的学习进度。虚拟现实头显的使用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磨练技能的机会。

美国空军教育与训练司令部(Air For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mmand,简称AETC)第24分部的运营官Robert Knapp中校说,在传统的飞行员训练结构中,学生都是从一些纸质出版物或带有培训文件的iPad开始。

“他们从那些培训手段起步,之后会使用一个极其昂贵的传统的模拟器,在那里他们可以进行全方位的飞行训练,”他说道。“那些昂贵的模拟器的问题在于,它们的数量太少了,而且学生进入模拟器的次数也很有限。”

现在,参加Pilot Training Next培训计划的学生可以坐在椅子上,戴上HTC Vive Pro等商业设备进行练习。

VR头显为美国空军的飞行员提供了更多接触模拟技术的机会。

“我们可以填补阅读书本或iPad上的内容与使用一些较便宜的市售设备进行高保真模拟训练之间的差距,”Knapp说。

但他指出,如今的头显有一些缺点。

“当你使用超高分辨率的头显时,视野会变窄,”他解释说。“要获得更大的视野,你需要使用较低分辨率的头显。”

“但是理想情况下,技术研发将会继续,我们将拥有超宽的视野、超高分辨率和非常高的帧率,因此不会出现抖动,”他补充说。“我们现在还没到这一步。”

但是,参考游戏行业技术的发展速度,美国空军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拥有它们所需的VR头显。

“我们对这些设备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的发展趋势感到非常兴奋,因为我确实认为我们离极高保真度的头显并不遥远,到时候,任何人戴上头显都会沉浸在更像真实世界的虚拟环境中,”AETC的助理运营总监Maj.Eric Jones说。

CAE的防御和安全业务技术负责人Phil Perey说,新上市的头显比以前的系统具有更好的保真度。CAE将虚拟和增强现实头显整合到了它为军方客户(包括后勤机组人员)提供的培训解决方案中。

新的Varjo XR-1具有足够清晰的分辨率,用户可以清楚地读取仪表面板的信息,这是以前的头显所不具备的功能。他指出。

Perey预计VR和AR头显技术将继续发展。

“以后将有必要给这些头显做减重处理,”他说到。但是,这不是唯一的需求。

“他们可能会因为现有的视野而减小应用范围,但是当他们试图将视野扩展到更大时,他们的应用范围也将扩大,”他说道。“我们将看到设备重量的下降,可能会看到设备外形逐渐变大,以涵盖更大的水平视野。”

Perey说,他已经尝试了一些将于2020年上市的下一代头显,并且对它们的大体积和较轻的重量都印象深刻。他说,其中之一“几乎是羽毛般的轻盈”。

减轻系统重量可以减轻用户所承受的压力和不适感。

“有一些有前景的制造技术将使这些设备的重量减轻很多,”Perey说。“这将成为人们戴上这些设备,并持续佩戴数小时的重要因素。”

新的电池和更小的计算机也可以帮助减小头显的体积和重量。

微软公司服务美国陆军部门的主管Mark Valentine表示,重点是提升与头显相关的电池技术。他指出,材料科学的进步带来了更小的外形尺寸和更长的电池寿命。

“对电池电量的研究,以及提高电池效率是目前的关键技术之一,”他说道。

微软正在向美国陆军提供其HoloLens2增强现实头显的修改版,以用于集成视觉增强系统(Integrated Visual Augmentation System,简称IVAS)项目,该项目包括抬头显示器。美国陆军希望将这些设备用于训练目的,并向战场上的部队提供更好的态势感知和数据访问能力。

HoloLens系统具备透明的镜片,Valentine指出。

“我可以看到现实世界,同时还可以获取数据和信息,并以固定在环境中的3D全息图的形式显示出来,”他说道。“HoloLens本质上是戴在头上的Windows 10计算机,但并不是通过屏幕来显示的。现在,它是通往现实世界的混合现实传送门。”

Valentine拒绝具体讨论IVAS项目的细节,但他指出,微软认为HoloLens技术有多种潜在用途,包括用于战斗准备。

“现在,如果我是一名陆军士兵,并且要训练夺取一座建筑物,我会遇到一些敌方部队,会遇到一些突然出现的目标,诸如此类。然后我便冲入建筑物并用真正的武器射击,“他说。但是在混合现实世界中,可以用全息图来模拟敌军。

头显也可用于帮助设备维护人员。

“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工具箱,设备本身可以在智能边缘进行人工智能识别,打开工具箱,确定下一步维修所需的工具,然后就会为我突出显示这个工具,”他解释说。“我拿起工具,看着飞机,然后,维修清单中的下一步就会以全息图的形式显示出来。”

Valentine指出,与上一代HoloLens相比相比,HoloLens 2具有更小的外形尺寸和更大的视野。该公司还将计算部分从设备的正面移至后面的垫子上,以使佩戴者感到更舒适。

困扰VR和AR头显的另一个问题是用户的操作与模拟环境中相应的变化之间的延迟。美国国家训练与模拟协会(National Training and Simulation Association,简称NTSA)会长James Robb指出,这不仅降低了模拟训练的效率,而且还可能导致晕动症。NTSA是美国国防工业协会(National Defense Industrial Association)的附属机构。

然而,新兴的5G无线技术可能会改变这方面的游戏规则,Robb说。预计5G网络的速度将是4G的20倍。

“5G的延迟应该很小,”他说道。“每当你需要将模拟训练内容从服务器传输到头显时,传输过程中都会有所延迟。因此,只要你提高架构的效率,将无线架构合理地直接用于高速计算机上,就可以减少该问题。”

Blades说,这种技术是未来的潮流。

他说:“这项技术将朝着使一切无线化,并且眼镜本身具有大量计算能力的方向发展,”他说道。“我们已经有了5G。因此,我确定在任何头显与它们所连接的设备(无论是PC还是其他头显或其他设备)之间的延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五角大楼即将启动一项5G计划,其中包括将该技术整合到军事任务计划中,以及在训练领域的虚拟和真实环境中进行训练。

Robb还期望下一代头显在训练场景中能够具有更强的数据收集能力和更强的利用AI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机器将在确定你的工作方式并帮助提升表现方面进行很多工作。从帮助你提供决策选项,到提供信息,或者帮助你获得正确的可视化效果,它将无所不包,”他说道。“支持人员越聪明,用户从中获得的好处就越多。”

美国陆军作战能力发展司令部(Combat Capabilities Development Command)模拟和培训技术中心主任Matthew Clarke表示,他不太担心VR技术的改进。

他在最近一次与记者会面时说:“VR行业会采取行动,因为这与游戏行业有关,而游戏业务正在增长。”

他指出,增强现实是一个更大的问题。

“这是因为你正在尝试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融合在一起,并且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解释说。“例如,如果你没有将这两个世界进行绝对的对齐,那么,当你在使用时会产生偏离,但我们不能有这种偏差。”

“因此,我在AR中要面临的具体挑战是对齐、跟踪、动态遮挡,”他补充道。

美国陆军希望有一个可以从AR过渡到VR的套件,因此军方可以“从中获得双重收益”,他指出。

同时,美国陆军还想要具备功能更强的被动型传感器的头显。

“美国陆军讨厌主动型传感器,因为敌人可以检测到它们,”他说道。“我们需要被动型传感器。如今,被动型传感器存在的问题是无法获得距离信息,无法获得范围能力,这是我们进行单元训练所需要的。”

Clarke还设想了一个AR技术看起来与今天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们将不用佩戴头显,而是佩戴增强现实隐形眼镜,”他说道。“对我来说,这就是未来,摆脱处理过程,将人体产生的能量转换为电源,你无需携带额外的电池。”

Blades表示,在未来,AR技术的进步可能不需要用户佩戴任何的头显设备。

“这些设备很多都是显示了某物的3D外观,”他指出。“如果这只是由某种视频产生的,你不需要眼镜就可以在面前显示一个3D物体呢?增强现实的有趣之处在于,其中一些应用程序,甚至可能不需要眼镜就能体验。”

最初发布于2020年1月8日

原文链接:https://www.nationaldefensemagazine.org/articles/2019/11/27/pentagon-eyeing-more-advanced-virtual-augmented-reality-headwear

Oculus Quest上手体验:一个完全一体化的VR游戏系统

虚拟现实的未来终于离我们更近了,并且看起来相当不错。

在两年前的Oculus Connect大会上,Facebook首次公开了一个无线的VR头显,当时名为Santa Cruz。而在今年的Oculus Connect 5期间,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正式发布了该项目的最终版:Oculus Quest。该头显将会在明年春季上市,能够提供如Rift头显般高品质的游戏体验,但无需线缆。我们亲自上手体验了这款头显,来看它是否名副其实。

从外观来看,Oculus Quest就像是一台大一点儿的Rift,其被设计来提供类似PC端VR头显的游戏体验,同时还具备高保真的音效和强大的图形表现力。然而,与今年春天上市的Oculus Go不同的是,Quest还能够进行空间跟踪,并且这一功能完全是为移动而设计的,这要归功于一项名为Oculus Insight的新技术。Oculus花费了两年的时间来开发这项技术,使Quest无需Rift的外置传感器,通过头显正面的四个前置摄像头就能跟踪你在虚拟世界中的动作。这些摄像头可以让你在一个较小的空间,比如在纽约的一间公寓,或者一个较大的空间,比如一个大房子中的客厅里玩游戏。

“没有外部的跟踪配件,”Oculus Quest的产品营销总监Allison Berliner在Oculus Connect大会期间的一场采访中解释了Oculus Insight技术。“你只需要戴上头显就可以了。并且由于Oculus Insight非常强大的,你几乎能在任何地方获得极为精准的VR体验。”

专为移动而设计并优化

与Rift依赖于强大的电脑处理器和显卡来提供一种沉浸式的VR体验所不同的是,Oculus表示它能够将同样高质量的体验带到Quest上,并且是运行于更加移动化的硬件上。Quest摆脱了线缆,以达成真正沉浸式的体验,这就意味着当你在虚拟世界中导航时,你不会被束缚到任何真实世界中的物体。这款头显搭载了一个经常出现在智能手机上的移动处理器。实际上,Quest使用的是高通骁龙835处理器,该处理器也应用于去年上市的三星Galaxy S8手机。

Berliner解释道,虽然Quest使用的是高通骁龙835,但其性能仍然是一流的,因为Oculus就是为了VR而打造的这款设备。“并且由于我们掌握了大量的技术,能够应用在Quest上,”她说道。“整个体验过程并不仅仅是需要进行计算,很多都是要为VR进行特别开发的,比如沉浸感、临场感、以及来自于Touch手柄的互动。我们正在把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Oculus Quest。”

在Oculus Connect大会期间,Facebook搭建了几个展示Quest的体验区,可以体验到由Oculus自己的工作室开发的游戏。这些游戏还处于早期开发阶段,现场的工作人员称其中大部分未来都将面向消费者开售,包含了第一人称射击游戏《Superhot VR》、运动类的《Project Tennis Scramble》、恐怖类的《Face Your Fear》,以及《Dead and Buried》,一款类似于真人CS的激光枪射击游戏。

Oculus对Quest的显示效果优化相当不错,体验结果让人印象深刻,我们在进入Facebook搭建的展示区时期待着能够看到延迟、屏幕的纱窗效应和低质量的体验,但通过Quest获得的体验完全震撼了我们。Quest的单眼分辨率为1600*1440,这相对于Oculus Rift的单眼1080*1200的分辨率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并且也超过了Oculus Go的分辨率。

要开始游戏体验是极为简单的。因为你不用先启动电脑,躲开线缆,或者安装传感器来进行定位,你只需要戴上头显就可以了。Quest的外观有些类似Rift,具备一个弹性头带,环绕着你的头部,另一根头带则固定在头顶,确保Quest佩戴到位。现场的工作人员建议在佩戴Quest时“像戴棒球帽一样”,先确保脑后佩戴稳定,然后把前半部分拉下来盖在脸上。你还可以通过使用侧面的尼龙搭扣进行一些调节,来拉紧或放松头带。

当你佩戴完毕时,Quest会让你感觉极为舒适,整个头显感觉比看起来要轻很多,并且我们在几场持续30分钟的游戏体验过程中也没有遇到过任何的疲劳。与头显配套的还有两个手部控制器。根据Oculus Labs的研究人员Yelena Rachitsky和Isabel Tewes的说法,手部控制器是重要的组件,可以帮助你将自己传送到虚拟世界中,让游戏感觉更具沉浸感,更真实。

控制器上有一个圆环,上面安置了一些传感器,但不像Rift那样,这些传感器集中在控制器圆环的顶部。控制器上有一个摇杆,控制按钮,以及抓取/扳机按钮。控制器是很轻的,并且在使用时感觉很符合人体工学。

Quest和Rift之间的另一个区别是,Quest具备一个开放的音频系统,无需使用耳机。Quest使用了空间音频技术,在用户的耳边提供声音,如果你有一个朋友看着你在沙发上玩游戏,Quest的开放式音频设计或许更好,它能够让你在听见游戏中的声音的同时,还能够继续与身边的朋友对话。我们发现,即使是在圣何塞会议中心这个吵闹的展示区中,其音量也相当大,我们很高兴还能够听到工作人员的话并且与之交流。

在游戏开始之前,Quest会先测量你的空间,这样,房间的边界和其中的障碍物就能够被规避,其目的在于保证你不会撞到墙上或客厅的沙发上。

多人游戏体验稳定流畅

作为一款独立的VR头显,Oculus Quest将会有自己的应用商店,就像是Rift那样,并且你可以直接在VR头显中购买和管理你的游戏。Oculus的工作人员告诉我,用户还可以通过一个配套的App来购买游戏,虽然他们并没有在现场展示这样的过程。工作人员提到,Quest将会具备Wi-Fi功能,这样你就可以直接将其与家庭网络相连接。然而,正如其他的可穿戴设备一样 ,初次连接你需要使用手机来设置Quest,之后,你就可以在头显内部操作了。

虽然Oculus想要让开发者们将Rift的游戏移植到Quest上,我们还不知道其游戏阵容将会有多强大。距离2019年春季的发售还有一些时间,Oculus还有机会扩大内容的规模,但考虑到轻度VR体验的市场现状,这还会是一个比较显著的问题。不过,Oculus在现场展示的这些游戏,还是很让人印象深刻的。

《Project Tennis Scramble》展示了Quest的六自由度跟踪技术,或称之为6DOF,可以让你在三维空间中自由移动。与之相比,Oculus Go只有三自由度,而Rift虽然也具备6DOF跟踪功能,但却依赖于外部的传感器来达成同样的跟踪能力。

空间映射功能还可以让你流畅地体验多人游戏,即使你的对手可能是在一个较小的空间中进行体验。当我们与我们的对手进行虚拟的网球比赛时,我们处在一个较小的“客厅”中,而他则处在一个较大的游戏空间中。除了能分辨真实世界空间的大小不同之外,Oculus Insight还可以测量我所在的空间,并且让我能够在其中移动,跟踪我的正手拍或反手拍击球的动作。

游戏中的图像并不栩栩如生,这种体验有些接近于在任天堂的Wii系统上的那些游戏。这并不是要说图像质量很差,或者感觉像是没有完成,只是感觉看起来其中的场景并不像由PC驱动的Rift那样有着丰富的细节。尽管如此,《Project Tennis Scramble》仍然很好玩,并且与Wii不同的是,我们感觉就像在球场上一样。解说正在为选手加油,并且空间音效让整个游戏体验更具沉浸感。

《Face Your Fear》是一款冒险游戏,它可以帮你克服恐惧症,或者相反。游戏的目标是要探索整个环境,使用左右手柄的摇杆来左右摆动和导航,同时还需要一些走动。由于Quest具备优秀的空间映射能力,当你在接近一面真实世界中的墙时,你会看到蓝色的网格,而这时你可以摇动摇杆来继续在虚拟空间中行动,有点像第一人称射击游戏。

当你在探索环境时,你会看到能诱发恐惧症的东西出现在你面前,比如蝙蝠或者蜘蛛,或者各种让人毛骨悚然的生物。这个游戏的图形效果很不错,并且即使你的大脑知道你并没有看到成群的蜘蛛向你涌来,你还是会起鸡皮疙瘩。Oculus Quest向我们证明,即使图形性能并不是顶级的,比如你并没有获得Nvidia Geforce RTX 2080的实时光线追踪性能,但仍然能获得颇具沉浸感的体验。

最后体验的演示内容是《Dead and Buried》,这是另一个展示Oculus Insight技术的例子,尤其是它还融合了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体验。就像激光枪战游戏那样,这款游戏需要多人组队在一个较大的空间中进行游戏。Insight技术会测量地形,并且你可以将箱子作为掩体。当按下按钮时,你会看到增强现实场景,基本上刻画出了地形的线条,以及你的队友和对手的轮廓。然而,当你松开按钮时,你就会被立刻传送到一个西部世界的场景中。那些真实世界中的箱子会变成板条木箱,并且你正处于一场激烈的枪战中。

探索无线化的未来

Oculus Quest或许并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VR头显,但是比目前的大多数头显都要强大。

“我们将分辨率当成是产品的基础之一,因为还有很多的组件会影响到视觉效果,”Berliner解释道。“让这款头显激动人心的地方在于,除了分辨率之外,我们还具备可调节的IPD,或者说是透镜间距,并且我们还把Oculus Go上最优秀的光学系统带到了Quest上,这些组合在一起,就是我们在Oculus Quest上所提供的优秀的视觉效果。”

其图形表现相比Rift或Vive Pro要好一点,虽然Quest是基于手机处理器,但在我体验Oculus Quest的过程中,我并没有遇到过没有沉浸在冒险过程中的感觉。屏幕和视觉效果非常清晰,并且与PlayStation VR相比,并没有出现过烦人的橘皮效应。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完整的产品,这就是我们塞进头显中的所有的东西,并且它还具备无线的优势,实际上,它是一个完全一体化的系统。”Berliner说道。

Oculus Quest头显预计将于明年春季开售,售价为399美元起。

最初发布于2018年9月28日

原文链接:https://www.digitaltrends.com/vr-headset-reviews/oculus-quest-review/

关于Oculus高端VR一体机Quest的几点看法

北京时间9月27日凌晨,Oculus Connect 5大会正式开始,VR圈的小伙伴们都在期待着Oculus的新产品与新技术亮相,而这个VR行业的领导者(笔者觉得这样说并不过分)也没有让大家失望。

扎克伯格首先登场,正式宣布其首款高端VR一体机Oculus Quest将于2019年春季上市,售价为399美元起。Oculus官网也已经上线了该头显的介绍页面,官方称其为“ 全球首款专为虚拟现实打造的一体化游戏系统”,从其措辞可以看出,这款产品的定位相当明确。

目前已知的Oculus Quest的硬件配置信息还很少,只知道其CPU为高通骁龙835,单眼分辨率为1600*1440。同时采用了与Oculus Go一样的光学系统,提供了充足的透镜调节空间,改善了内建的音频系统等等。

从硬件配置上看,貌似没有什么大提升,但真正使其与众不同的,是名为Oculus Insight的定位系统。Oculus Insight系统包含了inside-out定位跟踪、导护系统和Touch手柄定位跟踪功能。在Quest头显正面,可以看到四个超广角传感器,配合计算机视觉算法,可以实时追踪用户的准确位置,而无需任何外部传感器,而导护系统则能保证用户的安全。

根据Oculus的说法,Quest的追踪范围能够超出房间规模,让玩家能够在更大的空间中畅玩游戏,并且支持坐姿或站姿体验。在Connect 5大会期间,还有一个相当大面积的体验区供参会者体验其定位技术和VR游戏作品。

再来看看手柄,Oculus Quest配备了6DoF的Touch手柄。据Oculus官网介绍,配套的Touch手柄可精确地重现用户的双手、手势和互动,使得每个游戏都足够真实。从外观来看,与适配Rift头显的Touch手柄略有不同,不知开发者们在进行应用适配时,是否足够简单便捷。

在此之前,只有Pico Neo推出了搭配双6DOF手柄的商用版本,但其价格高达5299元。价格并不是重点,Oculus在内容上的积累,才是其优势所在。

据了解,即将登陆Oculus Quest的VR游戏内容约50多款,其中包括《Robo Recall》、《The Climb》、《Moss》、《Dead and Buried》等等,这些都是以往屡获好评的优秀作品。

看来,开发者们又要进行新一轮的适配了,考虑到硬件配置的不同,开发者们要面临的工作量会比在各个一体机之间进行适配要重一些,因为这次会是从Rift平台迁移到Quest,而二者是基于完全不同的硬件。同时,在游戏画面、交互等方面也会有一些妥协。原本基于UE4引擎开发的内容,在Quest平台上是否能够流畅运行,还是个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会比Oculus Go的内容质量和交互水平高出一大截。

而一旦这些内容顺利登陆Oculus Quest,将会给其他正在研发或寻求移动6DOF内容的厂商带来一个新的机遇,比如国内厂商Pico和NOLO,二者都在积极寻求可适配移动端的6DOF移动VR游戏内容。有了Oculus这个巨头的推动,这类游戏内容会快速涌现,移动端VR游戏体验的质量也会大幅提升。

很明显,与现有的Oculus Go和Oculus Rift相比,Quest是一款定位截然不同的头显。Oculus Go定位于简易实惠的入门级VR体验设备,侧重观影,游戏体验也较为轻度。而Oculus Rift则定位于高端的VR体验方式,借助高端PC,能够实现重度VR体验,内容类型也非常丰富,大型游戏和行业应用是其主要用途。Oculus Quest介于两者之间,提升游戏体验质量的同时,避免了被线缆和定位系统束缚,Oculus也直接将其定义为一款游戏设备。

如此一来,Vive Focus又掉队了。从最初的产品发布到后续的功能更新,一直没有见到Focus一体机配备6DOF手柄的迹象。同样是inside-out定位跟踪,同样是高通骁龙835和1600*1440的单眼分辨率,但仅有一个3DOF手柄,限制了其内容和交互的多样性,并且这3999元起的价格也比Quest要高不少。

现在,笔者最期待的就是小米能否将Oculus Quest引入国内了。在此之前,小米已经将Oculus Go成功引入国内市场,在平台和内容上进行了大量的本土化工作,优质的游戏内容也在不断上线,大幅推进了优质VR体验在国内市场的普及。如果能够继续这种合作,将Oculus Quest一体机引入国内市场,相信会带来又一波冲击。别的不敢说,笔者自己肯定会第一时间入手一台,并且安利给身边好友。

最后,再来谈谈Oculus Quest能否对目前国内的大空间定位厂商产生影响。在HTC Vive Pro上市时,或者更早,在Windows MR头显上市时,就有很多人认为,这会对大空间定位厂商产生冲击,因为成本会大幅下降,且搭建过程也简化了很多。在笔者看来,如果只是将“大空间”定义为游戏体验的话,Vive Pro和Windows MR头显的确是性价比比较高的选择,Oculus Quest也可以尝试一下,毕竟目前还不清楚其内容质量如何。如果要考虑进行其他形式的互动和内容的开发,使用光学定位摄像头的大空间定位系统,还是首选。毕竟可扩展性摆在那里,如果预算不是很紧张的话,相信大家都会选择能够带来更多可能性,用途更广的光学定位系统。

关于Oculus Quest的详细硬件配置和上手体验报告,再等等吧。

Jaunt VR电影拍摄指南中文版 第二章 相机(下)

Jaunt在2016年9月发布了《The Cinematic VR Field Guide: A Guide to Best Practices for Shooting in 360°》,为VR电影制作人们提供了VR电影拍摄的指导说明。笔者为大家提供翻译稿。这次为大家带来的是该指南的第二章后半部分,主要讲述了拍摄时的物距、相机的运动问题、相机的安装和支架以及防水问题等等。

2.3、物距

对于任何类型的相机来说,无论是球状还是一组朝外的相机组合而成的,就像Jaunt ONE这样,有一个主要的限制因素就是相机与物体的距离。如果离得太近的话,拼接时就会很困难,甚至无法使用。你可以达到的最近的距离,取决于画面的重叠,也就是你的设备由多少台相机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间距大小。

问题在于,你离相机越近,相机之间的间距也应该越近。否则,举个例子说,其中一个相机模块能够看到这个物体,而与之相邻的相机只能看到特写镜头的一部分。

当然,相机之间离得越近,想要覆盖完整的360°画面需要的相机数量也就更多,并且其尺寸也需要更小。相机模块越小,传感器尺寸也就越小,图像质量和暗光灵敏度也越低。这时,要设计一款合适的VR相机就变成了不断优化和权衡的过程。

Jaunt ONE相机一共有24个镜头–16个镜头围绕在周围,4个朝上4个朝下。考虑到这种结构,以及我们对光学的研究,我们所达成的最小物距是4英尺左右(约1.2米)。

如果你忽略这一距离限制的话,会遭遇大麻烦。你会花费成千上万美元在后期处理上,因为需要修正这些拍摄内容。毫不夸张的说,你需要重新创作出一台相机拍摄到但相邻相机没有拍摄到的内容。当然,很多拍摄内容是无法这样修复的。

也有很多场景会因为物距小于最小物距要求而获益。VR的特点之一就是观众可以获得震撼心灵的情感体验,只需要把演员或物体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但并不像2D拍摄那样,只需要给一个“大头”式的特写,而不是真正走近他们。在VR中,你可以带来真正的亲近感或焦虑情绪,比如让某人走近相机,这样在观众的视角来看,就会有真正走近的感觉。

想要避开这个最小物距限制的方法是,使用VR相机拍摄360° 3D的环境,然后使用一台传统的立体相机和绿幕,来拍摄同样环境和光照条件下的演员,之后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将演员放在360°的背景中。很明显这需要额外的设备和更多的时间,但这些付出是值得的,尤其是你确实需要进行极近的拍摄时。

2.4、相机的运动

在所有与电影级VR内容拍摄相关的事情中,没有什么比移动相机更重要了,因为这种移动会让你观众感到不适。电影导演和制作人员们已经习惯了通过移动相机来创作充满动感的镜头,以及为场景增加额外的情感元素。在2D内容的拍摄中,这很少会产生问题,但是在VR中,相机的移动会引发晕眩、迷失方向、恶心甚至是呕吐。这当然不是你想要对观众做的事!电影拍摄者们必须特别用心来保证这些情况不会出现,同时还要保证拍摄的画面足够有趣。

2.4.1、VR中的不适感

VR中的晕动症通常被认为是由于视觉系统和耳道的分离造成的。通常情况下,在你移动的时候,你所看到的内容和传到耳道中的声音会有一个一致的响应。而在VR中,除非你真的随着所体验到的内容进行移动,否则就会产生分离现象。这种分离现象就像是中毒一样的生理反应,你的身体也会有同样的反应。

这种问题会发生在VR游戏或VR电影中,但是在VR电影中更为常见,这受限于当前的技术水平。如果你自己没有真正移动的话,那么只有在拍摄者移动相机时,你才会感受到其中的移动。在房间规模的VR游戏中,你会通过实际的运动来引导自己在虚拟世界中的移动,因为游戏游戏引擎能够实时生成周边事物,就不会产生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分离。

但是如果把你放进一个由游戏引擎生成的太空飞船里时,产生晕动症的可能性又会出现,因为你会快速地穿行在太空中,却没有相应的物理移动。为了克服这一问题,一些新出现的VR体验会先制作出真正的基于运动的拍摄工具,并且能够模仿在虚拟空间中的运动。除此之外,提供一个更加惊险的VR体验,会让晕动症的感觉减少。

2.4.2、最小化VR中的不适感的指导原则

看完上面这些,你可以会有些惧怕移动相机。放心,相机是可以移动的。在经过大量的尝试和错误之后,我们总结了下如何在VR中正确地移动相机。

保持水平线的稳定

所有的尝试都要确保你的水平线足够稳定和平稳。如果你的水平线发生晃动的话,就像在不平稳的海面上的小船一样,很容易导致晕动症。

我们强烈推荐你在对相机进行移动时使用陀螺仪稳定系统,来避免相机的摆动。换句话说,我们不推荐在你的头上固定一台VR相机,因为你的身体运动会导致相机随着脚步而四处摆动。

如果你的相机上没有一台物理稳定装置的话,后期的稳定化可以移除部分的水平线摆动,但是存在一些限制,因为在头显中回放时,你必须要保持其立体3D效果。如果你的水平线摆动太严重,在纠正到原位之后,会对3D画面造成垂直方向的偏移,这对于观众来说会非常不适。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拼接之前做好稳定工作,这会让工作流变得更加复杂,因为你必须对拍摄设备中的每台相机做好稳定化处理。

目前有很多种不同的软件来进行后期稳定化处理,在下面的“后期处理”部分可以获得更多信息,同样可以在“安装&支架”部分了解更多在拍摄过程中的稳定化方法。

尽量减少颠簸现象

你还需要确保尽量减少在移动相机时的颠簸和碰撞现象。不然就会让人感觉你在一台山地车上,顺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向下骑行。

这时,还是需要一台稳定化系统,来缓和这些拍摄过程中的颠簸现象,或者使用后期稳定化软件来尽量移除这些问题。但是,考虑到球形视频的特性,在后期进行处理的话会很受限,因为在球形空间中无法抵消任何的颠簸,你必须忍受在视频中出现的任何运动模糊现象。

不能转动

在拍摄过程中,不能在Z轴上转动相机。这会强迫观众转头,这在VR中是非常不好的体验。与此相反,你应该允许观众自然的转动头部,可以看到整个环境中他们选择去观看的内容。

如果你为了不让观众错过一个重要的动作画面,而需要观众观看某个特定的点,你应该使用光照、运动或者声音来引导观众的视线。根据你的回放手段和拍摄的内容,你也可以在其中加入一些互动元素,以使这些特定的片段只有在观众观看特定方向时才会被触发。

尽量减少加速

最后,你应该限制在相机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加速现象。快速地加速和减速明显会引发晕动症。

在理想状况下,不应该存在任何加速现象,与之相反,你应该使用平缓、控制良好的相机运动来进行拍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在加速或减速时应该非常缓慢才能勉强接受。你使用的任何拍摄设备都应该足够精密,避免任何不必要的橡皮筋类固定方法或者摆动。下文可以看到更多相关内容。

写在后面

当然了,规则就是要被打破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上面所有这些内容都应当留心,但仍有一些拍摄情况中,你可能会想要一些晕动症效果–比如被从楼顶推下去,或者在坐过山车。在这些情况下,虚拟现实中的运动引发的副作用可能正符合你的口味。当然了,要分情况。

2.5、安装 & 支架

上面已经提到,用适当的支架可以帮助稳定相机。过多的运动会导致严重的晕动症,并且每种尝试都应该尽量消除或者至少要减少这些运动。并不是所有你不想要的运动都可以在后期处理中被去掉,所以我们强烈推荐在拍摄过程中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关于这一点,主要的问题在于你所使用的任何支架最终都能被相机拍摄到。在2D视频的拍摄中,你可以避开这里,以使这些支架不被看到,但是在拍摄360°内容时就不一样了。场景中的每个角落都会被拍摄到。这就是为什么虽然有些支架比其他的支架效果好,但总有一些着地点被拍摄到,无论它们多么小。这些支架都需要用一个logo或图片来覆盖掉,或者在后期处理时移除。根据支架的不同,后期移除时的方法可能会非常困难,并且很费钱。

2.5.1、安装支架的类型

在许多项目中,我们测试了所有下面这些类型的支架,尝试着创作出流畅的、稳定的作品,并没有真正最好的解决方案,所有这些支架都需要在后期处理时移除。

三脚架

这是最简单且使用最广泛的VR拍摄支架解决方案。只需要把相机安装在支架上并且不去动它。这种情况下你不可能会遇到晕动症,并且这也是一个相对紧凑的方案。虽然三脚架仍然会被底部的相机拍摄到,但是通过调整支架,让支架的支撑范围尽量小,可以最小化留在地面上的支架部分。这时就需要Clean plates(补地)。可以用单反相机来帮助移除相机支架的影像。可以在下文的Clean Plates部分了解更多信息。

还可以在三脚架下面增加一个吊索,这是一个很好的安装附加设备的地方,比如声音采集设备或者电脑。我们的相机操作员为了防止在拍摄时被拍到,甚至把自己的身体扭曲并藏在三角架下面。

虽然这不是所有的解决方案中最有效的,但的确可以把观众中放在场景中,让观众可以在不被分散注意力的情况下进行探索,并且不会产生晕动症。你所拍摄的绝大多数内容都会是这种类型,因为移动的拍摄会引发额外的效应–并且在VR中,你会觉得这些场景能够带来一种重量感。

移动摄影车

在2D内容拍摄过程中,移动摄影车能够拍摄到非常流畅且出色的动作。要把任何一种VR相机安装在移动拍摄车上是非常简单的,但同样也是非常笨重的,拍摄车的大部分支架都会被拍到。而且由于其尺寸大,需要多名操作员来控制它,并且还有轨道,因而会有很大的一条画面被遮挡。想要不花费太多预算就把这些被遮挡的内容修复的话基本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移动拍摄车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远程控制滑轨

滑轨是一段轨道,长度各不相同,使用的材质也各不相同,上面安装了支架,你可以以不同的速度让相机在滑轨上移动。通常可以使用电脑来创作出复杂的动作,使其自行重复。

不同的滑轨差异非常大,无论是在滑轨的尺寸上还是马达的速度上。你会需要一个强度足够的滑轨来支撑相机,并且选择合适的马达,能够以足够的速度来驱动相机完成运动,并且减少出错的几率。那些便宜的支架会在运动停止时和开始产生明显的反冲,这在VR拍摄中是非常不理想的运动问题。

滑轨比移动摄影车体积要小很多,但是通常都有一个相当长的轨道,也会很明显地呈现在拍摄的内容中。想要移除它没有简单的方法,除非用图像覆盖掉。可以在下面的Clean Plates部分了解更多。

运动控制平台(摇臂)

就如同上面的滑索一样,运动控制平台使用了一系列的轨道和马达驱动的结构来精确地重复动作。它们通常比滑索还要笨重,基本上就是一个滑索和移动拍摄车的结合体,但具有更高的自由度。此类设备有多种不同的类型,第一次大规模的运用是卢卡斯影业在拍摄星球大战时,为的是拍摄到最终合成所需要的大量场景。

这种设备可以配合大多数的相机,但是却非常笨重,并且360°场景中的很大一部分会被挡住,处理起来非常麻烦。不过,如果你需要合成许多不同层次的场景,比如在一个混合的CG/实景的VR场景中,可以把相机安装在运动控制平台上,对着绿幕拍摄不同层次的场景,这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因为运动控制平台可以很容易地被移除。

相机索道

使用足够坚固的相机索道来支撑你的相机是一个很不错的拍摄360°内容的方法。相机被倒放安装在一个支架上,并且挂在一个固定在话说上的小的滑轮结构上。这种支架相当小巧,并且如果是在户外的话,你会很愿意用天空来替代这个支架,也就是说,要从画面中将其移除的话是很容易的。

如同上面所说的滑轨一样,你需要确保滑轮结构上的马达足够精确,防止在开始拍摄和结束拍摄时相机的摆动。否则,你会遇到非常可怕的视野晃动,导致晕动症。你可以使用相机来抵消这些摆动,同样还可以用陀螺仪稳定器来防止产生摆动。

在这种情况下,相机的重量是你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所以,要确保你的索道能够支撑相机,或者使用一台较轻、较小的VR相机,比如GoPro组合的相机。

斯坦尼康相机稳定器

斯坦尼康相机稳定器是2D作品拍摄过程中用来承重的相机稳定方案。这是一种机械解决方案,将相机和操作员的运动分离。操作员身穿一件背心,在这件背心上固定着支架,通过多轴低摩擦平衡杆连接到斯坦尼康稳定器的电枢,在稳定器的一端固定着相机,另一端则是平衡装置。

这种设备可以允许操作员有不固定的动作,同时又不影响相机。而想对相机进行移动时,又会十分容易。这种设备可以拍摄出非常流畅且让人满意的VR内容。但不幸的是,这也意味着操作员会离相机极近,并且在所有的拍摄场景中都是如此。当观众在观看相机后面拍到的内容时,会离操作员的脸非常近。这会让观众感到非常惊恐!

在后期处理时想要把操作员从场景中移除,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做过这样的尝试,将一台GoPro相机安装在操作员的背部,尝试着在合成时把操作员背部的场景融合进去。但不幸的是,无论是取景、镜头还是不同的视角都无法做到匹配,并且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模糊现象。我们也曾尝试将操作员模糊处理,或者用黑色的晕影来替换他。所有这些尝试都无法做到理想的效果,并且操作员的影像会带着观众“出戏”。

如果你要使用一台斯坦尼康的话,最好的办法是用一张图来遮挡住操作员。举个栗子说,可以是一个静态的LOGO,或者是NFL比赛中的动态的积分牌。这时,如果观众转身,会看到图片,然后观众会决定以后是否还转身看。也就能保证观众还处在VR体验之中。

陀螺仪稳定器

随着对虚拟现实的需求日渐飞涨,以及对不会这当场景的稳定运动的需求上升,许多其他的方案也被应用于此领域。来自Motion Impossible的Mantis 360就是这些有趣的解决方案之一。它将一个带轮子制动结构的遥控移动摄影车和一个平衡稳定支架组合在一起,用于VR相机的使用场景。

这就允许用户来远程移动相机,同时可以做到流畅的、稳定的运动,在场景中不会出现操作员,并且遮挡的地面也比较小–甚至比一台三脚架的遮挡面积还要小–这样在替换地面的内容时会更简单,用LOGO替换的话,需要的面积也更小。你可以逐渐地在场景内策划出运动线路,并且重复这些运动轨迹,就像是使用运动控制摇臂一样。

2.5.2、无人机

无人机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相机支架。由于无人机的运动会非常颠簸,不够稳定,最初人们认为把VR相机固定在无人机上是一个坏主意。但是后来被证明,如果能够适当的做好稳定化处理,并且按照预先划定的航线来飞行的话,无人机可以拍摄出非常惊人的效果–这会让你感觉你就在飞翔。

通常,相机都会通过某种稳定化系统被倒置着安装在无人机上,就像这张图片中这样。你会希望稳定化系统能够抵消场景中尽量小的运动。很明显,拍摄场景的顶部(就是相机的底部,如果相机倒置安装的话)会包含无人机,但是这在后期处理中会相当容易处理,因为顶部通常都是天空。

你可能需要重新配置无人机,以使其起落架不被拍到。如果你的无人机没有配备可伸缩的起落架,你可以把起落架拆掉,并且让无人机降落在像图片中这样的支架上。这会需要巧妙的降落方法,在风大的地方尤其要小心。

正如在上文介绍索道时那样,相机的重量是首要因素。相机越重,需要的无人机也就越大。更大的无人机还需要特殊的飞行员执照,以及来自FAA的额外的限制。这些会限制你的放飞地点和方式,并且提高拍摄的成本。像这样的拍摄场景,你可能需要使用一台较小的、较轻便的GoPro类相机。

最后,大多数无人机,尤其是那些较大的无人机,会把任何的声音都淹没。你可能需要用画外音或其他音轨来替换掉这些音频。

2.5.3、Clean Plates(简单的说就是补地)

上面所有的这些相机方案都会在某种程度上遮挡住VR相机的拍摄场景。通常地面的场景会被三脚架或滑轨或遥控摄影车遮挡,要抹除或者用logo对其进行覆盖将会是非常必要的。

距离来说,用logo来遮挡对于旅游VR内容或一些新的内容来说是可以使用的,但对于更加影视级或戏剧类的内容来说就不太理想了,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把场景中出现的任何的相机支架都抹掉。根据支架的不同,处理起来可能非常简单,也可能会非常耗时且昂贵。

为了帮助移除任何一种相机支架,强烈推荐你在拍摄时补拍一张地面的照片,也就是被遮挡的部分。这样,你可以把这些照片补在场景中。这种情况下最常见的工具是固定的单反相机,加上广角镜头来拍摄由相机支架遮挡的区域,并且是从相机所在的高度来向下拍摄。

必要时,甚至可以使用iPhone。根据支架遮挡的面积,你需要用单反相机拍摄多张重叠的照片。并且你还需要保证你的脚和影子没有出现在照片中。一个简单的用来clean plates的相机固定支架包含用沙包辅助稳定的C形支架,这样可以避免拍摄到自己。

很明显,如果你需要进行移动拍摄,要进行clean plates工作就会变得更加复杂。根据移动的距离,你可能需要拍摄很多张重叠的照片,我们推荐你每次拍摄时的重叠部分控制在15%-20%,并且形成一个队列,这样在后期处理时拼接起来,就行形成一张移动轨迹图,可以用来抹掉拍摄过程中出现的所有的相机支架。

如果移动的距离实在太长,比如移动上面所提到的Mantis 360陀螺仪稳定器很长一段距离,不妨在支架背面固定一个GoPro或其他小型摄影设备,要么手动,要么按程序来拍摄地面上的内容,以用于后期的地面场景重建。

2.6、防水问题

在水中或水下进行拍摄的情况也经常出现。一些VR内容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便是在水下拍摄的–比如面对面观看大白鲨,或者探索大堡礁。不幸的是,许多VR相机设备的复杂性会让水下拍摄变得很难处理,甚至无法拍摄。

2.6.1、雨水

当在拍摄2D的固定画幅内容时,雨水基本不是问题,因为相机可以用防水的油布来遮挡,比如覆盖下镜头,或者使用其他此类方法。但是当拍摄360°内容时就不一样了–油布或其他覆盖物在拍摄到的场景中是可见的,会遮挡住很多的场景。

这会让雨中拍摄,甚至是小雨,变得非常困难。许多相机不仅没有内建的防水机制,甚至仅仅几滴落在镜头上的雨水都会让部分场景变模糊,并且会无法进行拼接。

许多的拍摄工作都因为过于潮湿的天气或者可能会下雨而被取消,即使不会对相机造成破坏。同样,根据你采用的相机支架,即使是雪天也会有很大的风险。以Jaunt One为例,小雪天可能还可以拍摄,但你同样要面临镜头沾水或损坏的风险。在几秒钟之内,雪就会损坏镜头,拍摄就会受到影响。

2.6.2、水下

很明显,对于任何的相机设备来说,在水下进行拍摄都是对相机的终极考验。对于常规的2D摄影设备(甚至是3D相机)来说,有很多的水下保护方案可以使用,并且允许完全浸入水中。但对于VR相机来说,要设计一种类似的保护壳并且不让场景变模糊,或者需要镜头做出妥协,则会更加复杂。通常此类保护壳都是用于GoPro类相机设备,此类设备的一个例子是Kolor Abyss。

不幸的是,大多数水下VR相机目前都只有单视场拍摄能力,不支持更大的360°立体3D设备,这会影响到拍摄内容的冲击力。与鲨鱼面对面就会不那么震撼,因为它不会离你越来越近。这一领域需要更多的选择,并且可用于更大范围的相机设备。

即使你有可以用于水下拍摄的相机,在水下进行拍摄本身也是一个挑战。海水是很难预测并且不可控的,并且海洋生物不会遵循你的相机所需要的拍摄物距要求,所以一些场景可能无法拼接。同时,要控制相机内所有的相机模块也是很困难的,并且你必须特别关注电池寿命和存储卡的空间,因为这些保护壳的拆卸通常都是很麻烦的,会占用你大量的拍摄时间。

Jaunt目前正在研究用于Jaunt ONE相机系统的水下保护方案,因为在水下进行全3D的360°拍摄包含着很大的机遇。水下相机保护领域的很多公司也在寻找用于VR的方案,并且正在为多种相机开发解决方案。

最初发布于2017年2月17日

游戏测评之《丧尸猎手VR》:武器效果逼真 但总感觉缺点什么

僵尸射击游戏融合恐怖和第一人称射击于一体,是很多玩家朋友们首选的游戏类型,而在结合VR之后,又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今天笔者要测评就是一款僵尸射击VR游戏。这款来自国内开发商极乐VR的《丧尸猎手》(Steam平台英文名:ZombieFight VR)目前已在Steam平台发布了抢先体验版。

根据官方的介绍,该游戏与其他游戏不同之处在于体验真实、画面逼真、操作上可谓是发烧级别。那么实际表现究竟如何呢?本次就由笔者来为大家做一个测评。

画面

《丧尸猎手VR》的游戏画面还是很值得称道的。在细节上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比如枪械的金属质感,细小的纹理都会呈现在玩家面前。尤其是游戏中的弓,在细节处理上很用心,不像那些粗制滥造的游戏,满屏的锯齿。

目前该抢先体验版所提供的场景是“坚守阵地”。顾名思义,玩家位于一处掩体内。身边的一张桌子上摆放着手枪、步枪和弓等武器(目前只有这三种,开发商表示以后还会增加手雷、生化武器等等)以及弹夹,随着玩家的游戏进程,会自动补充弹夹。

作为一款站桩射击游戏,“坚守阵地”这个场景的布置也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身后不会出现僵尸,这一点请胆子较小的玩家放心。除非是玩家自己破坏了面前的掩体,并且来不及射杀来袭的僵尸,可能玩家一转头,发现身后就有一个僵尸在挠啊挠。

另外,远处随风飞起的沙尘,以及黄昏时黯淡的阳光效果,对于提升游戏的恐怖氛围也有很大帮助。

虽然以上提到的这些细节都足够细致,但是,摇摇晃晃地来到玩家面前的僵尸,建模就略显粗糙了。衣服虽然脏了点破了点,但是好整齐的说。这一点还可以再处理下细节,对于突出恐怖氛围也有帮助。

音效

作为一款射击游戏,笔者在体验《丧尸猎手VR》时重点关注了射击的音效。手枪和步枪在装弹、上膛、拉弓射箭时的逼真音效对于沉浸感的提升起到了很大帮助。弓箭射击时手柄提供的振动反馈加上拉弓弦时紧绷的声音,真的是让人爱不释手。

在目前提供的场景,即“坚守阵地”中,BGM的声音较弱,对于游戏氛围的衬托作用不足,而且感觉这音效也不是多瘆人啊,感觉太安静了,不够恐怖。要不要再强化下?

再有,在对僵尸进行射击时,僵尸中弹之后的惨叫声也太过单调。从恐怖游戏的角度来看,现在的体验效果还是不够吓人。

而且,即使僵尸来到玩家的身边时,也没有声音。希望这时的游戏音效能够给玩家带来一种紧迫感,音效结合视觉效果,对于营造恐慌感是必不可少的。

操作

正如开发商所说,这款游戏的操作方面与其他射击VR游戏有所不同。比如在射击过程中,手枪和步枪需要换弹夹,双手配合上膛。虽然真实度倍增,但是在这里无法避免的是两个手柄会产生碰撞。这里还需要开发商做出优化和调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丧尸猎手VR》还提供了弓箭供玩家选择,玩家可以一手拿弓,另一只手伸向背后取箭。当把箭放在弓弦上向后拉时,手柄提供的震动反馈会让玩家体会到逼真的手感。在Steam页面的评论区,我们也可以看到玩家对于这一武器的好评。

这种趋向真实的武器操作方式虽然在刚刚上手时还感觉有些别扭,但在经过教程之后(玩家也可以利用菜单启动教程),战斗时还是很流畅的。并且还可以同时使用两把手枪射击,在使用两把手枪时换子弹是需要技巧的,各位玩家朋友可以自己尝试下。

在这些方面还有待提升

作为一款处在抢先体验阶段的游戏,《丧尸猎手》目前的游戏模式还略显单调,只有一个“坚守阵地”场景。也就是在游戏首次启动时,教程部分所在的环境。不过据开发商介绍,今后该游戏将会包含坚守阵地、载车逃离、偷袭埋伏、寻找幸存者等多种玩法。而且会加入计时战、无尽战、武器练习等多种模式。

其次,目前游戏中提供的手枪和步枪在射击时会显示弹道,但是这种视觉效果会让玩家感觉子弹飞得慢,而且子弹打到僵尸之后也应该丰富下视觉和音效反馈,不然会感觉缺乏力度感。

然后,玩家会发现在艰难的打完一大波僵尸之后,没有任何的奖励,也没有休整的时间,下一波僵尸就会接踵而至。这里还希望开发商能够做出一些改进。

最后,希望开发商能够为游戏增加一些文字提示,比如积分增加了多少,经验值或等级的提升等等,甚至还可以增加排行榜功能,让玩家能够与好友一较高下。

感兴趣的玩家不妨入手体验一番,虽然目前可玩的内容还较少,但考虑到今后要增加的模式,以及对武器的逼真模拟,还是值得期待的。

最初发布于2017年3月2日

简约不简单:Steam平台十大精品免费VR游戏推荐

Steam作为重要的游戏分发平台,在VR游戏方面也是不遗余力。自从HTC Vive和Oculus Rift开始发售,该平台就不断有优秀的VR游戏作品上线。

目前Steam平台支持VR的游戏作品(含游戏和试玩Demo)已经近千款。但是这些游戏的品质参差不齐,而像是《EVE:Valkrie》这样的精品大作售价又太贵(全套售价近2000元),玩家应该如何选择?

今天笔者就来为大家盘点一下Steam平台的精品免费VR游戏。入选的这些作品满足两个条件:免费、好玩。

至于免费,好多玩家可能都会认为免费游戏的品质不够好,或者体验时间太短玩不够,但本文中盘点的这些游戏无论是在画面还是在体验内容上都足以与一些收费的游戏作品相媲美。而说到好玩,除了要根据笔者亲身体验之外,还参考了Steam平台游戏评论中玩家的反馈。

接下来笔者就来一个个为大家介绍这些值得一玩的精品免费VR游戏。

1、The Lab

设备支持:HTC Vive、Oculus Rift

推荐指数:★★★★★

Steam链接: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450390/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这款来自Valve的VR游戏。该游戏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VR示范游戏。如果说用两款游戏让一个人明白VR是什么样,那么《The Lab》和《theBlu》当仁不让。《theBlu》售价75元,不在本文范围,不再赘述。

这款游戏合集中包含Slingshot、Longbow、Xortex、Postcards、Human Medical Scan、Solar System、Robot Repair、Secret Shop八个小游戏,对于初次接触VR的玩家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个作品。并且游戏还原生支持简体中文,直到现在我们还能在许多的线下VR体验店中见到它。

《The Lab》中的射箭、修理机器人、养机器宠物的场景也频繁出现在各种有关VR的宣传片中,毫不夸张的说,这是第一款真正深入人心的VR游戏。已经入手HTC Vive的玩家朋友一定要亲自体验下。

2、NVIDIA VR Funhouse

设备支持:HTC Vive、Oculus Rift

推荐指数:★★★★★

Steam链接: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468700/

这款游戏同样是一个小游戏合集,由英伟达开发,初衷在于展示其最新的帕斯卡架构GPU,尤其是在VR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如VRWorks和GameWorks方面的新技术,并且英伟达已经开放了该游戏的源代码。

借助英伟达的最新技术,该游戏在物理特效方面做的很细致,固体碰撞、流体影响、火焰、粉尘等等效果都十分逼真。忽略这些技术方面的因素,在游戏性上表现也很不错,也适合家中孩子体验。但需要注意的是,该游戏仅支持英伟达的显卡,使用AMD显卡的玩家可以尝试下本文中介绍的其他游戏。

3、Waltz of the Wizard

设备支持:HTC Vive

推荐指数:★★★★★

Steam链接: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436820/

这是一款魔法题材的免费VR游戏,虽然免费,但游戏的画面质量比很多收费的VR游戏都要精细,很多玩家都表示这是他们接触过的最棒的魔法游戏。

除了合成各种各样的魔法,玩家可以与《Waltz of the Wizard》中几乎所有的物体进行互动,这样一来使游戏的玩法更加丰富。可以说该游戏是比较适合妹子们体验的,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射击或者恐怖题材的重沉浸游戏,这种轻松愉快的游戏作品也有相当大的市场。

4、Trials on Tatooine

设备支持:HTC Vive

推荐指数:★★★★☆

Steam链接: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381940/

这是工业光魔旗下ILMxLAB打造的正牌星球大战VR游戏体验。如果玩家的显卡足够好的话,可以看到其建模的精细程度,当然与星球大战有关的故事是其中必备的元素。挥舞光剑时带来的音效也足以让星战迷们激动不已。

唯一的遗憾,应该是体验时间太短了。这一点在Steam对应页面的评论区就可以看到,玩家们纷纷表示没有过瘾,但毕竟免费嘛。想要获得更加完整的星球大战VR体验,不妨关注下《星球大战:前线》的PSVR版。具体上市时间目前还不清楚。

5、Wake Up

设备支持:HTC Vive

推荐指数:★★★★☆

Steam链接: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499540/

这是一款风格迥异的VR游戏作品,目前大多数VR游戏都在尝试写实风格,而《Wake Up》中更多的是纯粹的几何体。这样一来,玩家会更加注重玩法本身,注意力也更加集中。还有一款非常著名的VR游戏作品也使用了这种风格,那就是《SUPERHOT》。

玩家需要在游戏中跟随一只飘忽不定的蝴蝶完成一系列的谜题,让自己“醒过来”。玩法还是很简单的。据外媒Road to VR,《Wake Up》是一款超现实主义且充满沉浸感的解谜游戏,其中的游戏音效更是亮点。游戏时长大概在20到40分钟。

6、Blueshift

设备支持:HTC Vive、Oculus Rift

推荐指数:★★★★☆

Steam链接: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565030/

《Blueshift》更像是一款竞速游戏,但不是常见的赛车,而是飞行竞速。玩家需要控制自己的火箭加速器,操纵翅膀来完成其中的飞行场景,并且可以自由地控制飞行轨迹和飞行方向,配合精致的游戏画面,总体体验还是很不错的。

虽然是一款免费游戏,但开发商在游戏的更新上非常用心,即将发布的更新中将会增加新的武器,支持多人游戏,以及在飞行过程中呈现在面前的HUD显示效果,为《Blueshift》增加了更多可玩内容。非常值得一试。

7、The Cubicle.

设备支持:HTC Vive

推荐指数:★★★☆☆

Steam链接: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452490/

这款游戏的题材和玩法就像是工作模拟《Job Simulator》,但是画面比较简洁,或者说是配色比较单调。玩家可以通过这款游戏熟悉下HTC Vive手柄的操作方法。游戏的配色、玩法加上其中的背景音乐,会给玩家一种压抑的感觉,不像《Job Simulator》那样有着明快的色彩。

但是笔者在体验过之后还是会觉得很过瘾。玩家可以用它来帮助朋友上手VR,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这款游戏还获得了包括圣丹斯电影节、Unity年度最佳游戏在内的多项大奖。其中的背景音乐也备受赞誉。

8、Egg Time

设备支持:HTC Vive

推荐指数:★★★☆☆

Steam链接: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531990/

虽然乍看起来这只是一个无聊的小游戏,但玩起来还是很有趣的。玩家需要操纵HTC Vive的手柄,用篮子在接住落下来的鸡蛋。根据关卡的不同,道具和玩法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在遇到炸弹时需要接到水桶里来熄灭炸弹的导火索,或者又变成球拍,玩家需要在零重力环境下完成任务。总之,作为一款免费游戏有如此多的玩法,实在是称得上业界良心。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上面介绍的这几款游戏大多是休闲题材,此种题材相比射击、恐怖、打僵尸等等,更适合与家人一同体验。家中有HTC Vive的朋友不妨尝试下,毕竟免费。

9、Magic Lantern

设备支持:HTC Vive

推荐指数:★★★☆☆

Steam链接: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575110/

这是一款非常适合儿童体验的VR游戏,游戏画面就是浓浓的童趣风格,玩家可以在这间布置精美的儿童房里画画、看电视等等。虽然免费,但其中的画面无论是风格还是制作都足够精细,让人感觉十分温馨。

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带孩子体验该游戏时一定要注意控制游戏时间,虽然VR体验对于孩子视力的影响还有待考证,但其中绚丽的灯光效果可能会引起孩子的不适应。另外,《Magic Lantern》还有一款售价21元人民币的DLC,为其增加了更多可观赏的影片和小游戏。家长朋友们可以用这款游戏让孩子接触VR。

10、InMind VR & InCell VR

设备支持:HTC Vive、Oculus Rift

推荐指数:★★★☆☆

Steam链接: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343740/ (InMind VR)

Steam链接: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396030/ (InCell VR)

之所以把这两款游戏放在一起介绍,不仅是由于它们都出自Nival工作室。而且在体验内容方面也有很大的相关性。在《InMind VR》中,玩家在进行射击游戏的同时,探索的是人类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而在《InCell VR》中,玩家在进行赛车游戏的同时,探索的是细胞内部结构。

游戏画面精细没得挑,不过有一点美中不足,那就是体验时会有较明显的眩晕感,建议玩家坐着体验这两款游戏。另外,玩家可以自己放慢速度,尽量避免产生晕眩,欣赏下游戏中精细的画面也是很不错的。

以上就是笔者为大家带来的十款(确切地说是十一款)Steam平台上的精品免费VR游戏,其他免费游戏还有很很多,但游戏的品质与上述这些相比要差很多。玩家不妨从这些游戏入手,逐渐熟悉VR中的操作方式之后,再来购买那些大型VR游戏作品。在此笔者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尽量支持正版,毕竟游戏开发者们奉献出这些作品,值得大家的支持和鼓励。

最初发布于2017年2月7日

为VR体验店量身打造 这是全球首款角力型竞技VR游戏

4月13日下午,笔者前往中关村三大不六咖啡,参加了奥嘉科技新游戏《牧场星球》的媒体体验会。在此之前,根据奥嘉科技透露的消息,这款游戏会以“撸”为主,难道这家开发了密室逃脱VR游戏《18层》的公司要转型开发成人游戏了?

当然不是,这可是一款正经的、新颖的、联机对战的、以“撸”为主要玩法的VR游戏。并且尤为重要的是,这款游戏对于女性用户很友好,应该说,是以女性为主导的一款典型的VR游戏。

在之前的一次线下分享会上,奥嘉科技CEO谈书宏就曾分享了他对于目前VR体验店所面临的问题的一些看法。在他看来,VR体验店的游戏产品首先要让孩子和女性喜欢,但是也不能让男性反感。简单的说,就是女性为主导,男性不排斥,小孩可接受。另外,游戏内容还可以植入轻竞技概念,加入轻度的博弈过程。

《牧场星球》就是符合这一理念的一款游戏。经过谈总的介绍和笔者现场体验可以发现,这款游戏与目前VR体验店的爆款游戏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全新品类 玩法新颖

根据谈总的介绍,这款游戏的题材属于WRG(The Wrestling Game),即角力型竞技游戏。并且是国内首款WRG VR游戏。从目前来看这还是一个全新的题材,简单的说,你需要和对手来角力,获取尽量高的积分来争取胜利。

在游戏画面中,玩家右手的手柄是一把枪,可以发射出捕捉网,捉到在两个玩家中间的路上大摇大摆走过的各种动物。捉到之后,需要左手手柄不停的摇动,把网收回来。玩法很简单,并且在游戏启动之后会有教程,告诉玩家基本的操作方法。

联机对战 乐趣倍增

在活动现场,奥嘉科技共准备了四台HTC Vive,举办了一场小型的比赛。目前的《牧场星球》支持双人对战模式。两位玩家在捕捉自己的猎物的同时,还可以抢夺对手正在努力收网的猎物。这时,拼手速的时间到了,谁的手速更快,就能抢到猎物,为了防止对手和你争抢,还可以使用道具给对手添乱。在笔者还没有明白道具的使用方法时,已经被对手施放了数次道具。

这种竞技元素的加入,让游戏的乐趣成倍提升。轻度的博弈过程,能够照顾到大多数玩家,尤其对于女性玩家来说,这种与闺蜜或男票的对决能够产生的乐趣是不言而喻的。目前VR体验店的爆款游戏中很少有为女性打造的作品,大多以FPS或是恐怖游戏为主,而对女性友好的作品,相信能够给VR体验店带来更多的营收,游戏复玩率自然也能够提升。

技术提升 画质升级

《牧场星球》是国内首款使用英伟达VR WORKS发布的Unity作品,有了英伟达的技术支持,虽然是使用Unity引擎开发的,但VR WORKS技术的融入、稳定的120以上帧率,以及单眼渲染技术的使用,可以说已经能够与一些使用虚幻引擎开发的作品相媲美。

笔者亲自体验发现,游戏画质方面的提升是很明显的,高帧率对于减少眩晕来说也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在比赛过程中节奏比较快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但对于目前的VR体验店来说,画质只是一个小的影响因素,并不是关键。玩法上的创新,在提高复玩率上的努力,才是目前VR体验店店主们最需要的。

正如谈总所说,《牧场星球》主打上手简单、双人对战、回合赛制、围观效应四个关键点,对于帮助VR体验店吸引人气,提高游戏复玩率,进而提高收入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期待着《牧场星球》能够尽快进入VR体验店,让更多的玩家获得全新的游戏体验。

最初发布于2017年4月13日

除了提升游戏体验 VR的沉浸感还能助力产妇分娩

虚拟现实是一种最新的技术,可以把用户传送到一个虚拟世界。

“在游戏结束后,你摘下头显,会惊奇地发现,刚刚还在太空站中对抗无人机,现在我却位于一个游乐场,我还可以看到我的朋友们,并且当你从丧尸狂潮中安全的活下来时,你会非常高兴,”Octane Raceway的总经理JP Mullan说道。

虚拟现实,或者说VR,是一种计算机技术,通过使用头显来生成逼真的图像、声音和其他感官信息,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模拟用户的形象。Octane Raceway中的Velocity VR游戏区可以让用户逃离现实,变成游戏中的角色。

“它是360度的,在游乐场中有64个摄像头,”Mullan说。“你可以向上看,向下看,可以蹲下,你可以藏在某个东西后面,可以在不同区域中跑。你可以与其他人组队合作,也可以与他人保持沟通,共同对抗僵尸和无人机。或者你让某个人作为狙击手,或者让某个人作为队伍的首领。这对于群组活动或者团队建设来说也是非常棒的。”

在Velocity,玩家可以杀死僵尸,或者在太空站中射击无人机,并且是在一个可以自有漫游的多人互动场景中。

“这是极具沉浸感的,”Mullan说道。“其中的画面是很惊人的。当你从一个房间转换到另一个房间时,也是非常流畅的。你可以在游戏中看到其他人,同样还能看到墙面,充满沉浸感。当你发现你在这场僵尸生存游戏中时,你会处在一个小巷子里,僵尸从四面八方向你袭来。在另一个游戏中,你会通过一个太空站,你可以真正的在通道中走过,就像通过一座桥那样,并且可以用电梯上下楼。当你在游戏中时,会完全沉浸在声音和画面带来的感官刺激中,这是相当惊人的。”

而这项了不起的技术可不仅仅是为了游戏而存在的,医学教授们也正在注意到这项技术在减轻病痛上的潜力。在菲尼克斯Banner大学医学中心,已经发起了一个试点项目,可以为临产期的母亲们提供VR体验。

“我们会随机选择被试,而非让她们选择,”菲尼克斯Banner大学医学中心的Michael Foley博士说道。“他们可以选择是加入或者退出,但这并不是所有临产期母亲都可以体验的内容。我们正在寻找让体验内容变得更好的机会。”

Foley说,虽然虚拟现实不能真正地减少病痛,但是能起到辅助作用。

“这是一种沉浸式的疗法,”Foley说。“虚拟现实能够增加脱氢表雄酮这种健康的激素分泌,并且真正是一种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可以用你的想法抵消掉正在到来的痛感,并且这种方式可以减少药物用量。有了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产妇的注意力有足够的转移,来控制疼痛,这样她们就只需要少量的药物。虽然我们还无法消除疼痛,但它能够给你一种类似我们已经使用了数十年的无痛分娩法或心理助产法的感受。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产生一种不同的体验,吸引你的注意力,从而达成与过去所采用的无痛分娩法类似的身体反应。”

VR能够虚拟地将产妇带出病房,让产妇享受海滩阳光,或者在进入冥想的同时享受舒缓的声音。

“想象一下,你突然沉浸到了这种奇幻的360°的世界中,无论是上下前后左右都有奇幻的场景,”Foley说道。“想象下你自己站在海滩上,听到海滩上的各种声音,四处望,可以看到山,看看脚下,可以看到你在沙滩上踩出来的脚印,还可以听到海浪的声音,沙子的声音,这种体验就好像真的在海滩上一样。”

根据Foley的说法,VR是一种完全无需药物,甚至可以让产妇无需使用药物的方法,这种方法正在变成产妇之间的一种流行趋势。

“我认为所有其他类型的医疗行业数十年来形成的惯例并不会被VR取代,”Foley说。“它并不会进入并修正所有的事物。但我仍然相信,它将会改善人们对病痛的控制。它可能会帮助那些产妇,当然我并不希望所有产妇都使用它,但我现在的确遇到了这种问题,并且需要一个东西来解决这些问题,而VR,或许就是我需要的东西。”

最初发布于2017年11月24日

原文链接:http://www.fox10phoenix.com/news/arizona-news/research-underway-to-use-virtual-reality-to-control-pain#

[解读]全球首家专业VR影院研究报告

6月12日,国美电器旗下首家VR影院正式开启。作为“全球首家专业VR影院”,国美VR影院历经一年的时间,由来自十二个国家的团队成员共同参与设计施工建设,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是全世界专业化程度最高的交互式VR影院。

该影院采用了3D建筑打印技术,激光区隔观影区域,现代化、科技化效果与传统印象中观影大厅截然不同。另外,还采用了由悦诚科技自主研发的VR影院远程控播系统和云计算平台,也为这座VR影院注入了更多科技感。

在试营业期间,悦诚科技联合HTC Vive一起开展了一次关于VR影院的问卷调查,获得了163份有效问卷,并发布了《全球首家专业VR影院研究报告》。虽然调查样本较少,但作为一次尝试,其中的有些数据还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悦诚科技表示,在该VR影院开业初期,特意设置了一个月的时间免费对外开放,目的就是获得一些媒体和消费者的反馈,从而不断改进工作。在此期间,总计有近2000位体验者走进了这家VR影院。以下为该报告的主要数据及解读。

报告首先公布了VR影院对消费者开放两周的客流变化图,可以看到在工作日期间,客流量很低。悦诚科技认为,随着VR影院正式运营,预计周末客流量将会有明显提升。

在收集到的163份有效问卷中,男性体验者占据绝大多数,为79%,女性仅占21%。貌似与VR行业从业者目前的性别比率基本一致,与之相比,传统影院的消费群体在性别方面的差异并不会如此悬殊。年龄层分布上,全部处于25至40岁之间,也与VR行业从业者的年龄分布基本一致。

结论:参与者普遍年轻,男性居多,这是新型科技尝鲜阶段的普遍现象。

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到这家VR影院?有效数据中的大多数体验者表示是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了解到VR影院,因此,互联网宣传是最重要的途径,另外口碑效应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至于体验VR影院的理由,超过半数的有效数据表明,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是吸引大家的主要原因,此外体验者中还不乏VR资深发烧友,毕竟目前在国内“VR影院”还是一个新概念,不少VR行业从业者也在这段时间内前往国美VR影院一探究竟。

影院中的主要设备是6台HTC Vive和25台三星Gear VR。二者都是目前主流的VR头显设备,但在笔者看来,真正适合VR观影的设备,应该是VR一体机,无论是成本,还是使用的便利程度,都更加适合VR影院这种场景。

接下来是一组用户对这两款VR设备满意程度的调查数据,分别从重量、舒适度、内容质量、音效质量、操作难易五个维度进行调查。

总体满意度上, Vive更胜一筹。Vive的优势在于其内容,悦诚科技认为,高端VR虽然昂贵,却能提供最好的体验,然而对于经营者来说,空间成本和运营成本也是不得不去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VR一体机和PC VR相结合将成为未来线下体验的完美组合。

在VR设备购买意愿调查方面,数据反映了人们对PC专业设备在线下实体场景体验感受的青睐和对一体VR设备的期待。超过90%的体验者有意愿将来购买VR设备,大多数人对HTC Vive的满意度更高,但数据表明超过60%的消费者未来更倾向于购买价格较低且所需空间更小的一体VR设备和智能手机VR设备。

92%的参与者为首次体验,当被问及“你愿意再次体验吗”这个问题时,竟然有高达99%的体验者表示愿意再次到访。看来这种新奇的体验形式还是很受玩家欢迎的,至于其正式开放营业之后是否还能保持如此热度,还有待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国美VR影院中并不仅仅提供VR体验,还陈列了一些机器人、3D打印机等高科技产品,这些新奇陈设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体验者。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观众表示,VR影院的设计超出他们的想象。

在调查报告的最后,悦诚科技提供了如下几点参考意见,对于VR影院行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容的有趣程度和丰富性是VR影院长期吸引顾客的关键,未来可增加部分VR游戏场景的设置,如大空间对战游戏等。

观众对价格非常敏感,初期定价门槛要低。普通经营者面临极大的经营压力,单纯依靠销售门票很难维持生计。

消费者普遍在体验结束后询问他们是否可以购买VR设备,并表示他们倾向于先体验后购买。因此VR影院是顾客了解感受VR设备的重要场所,可成为线下VR设备销售的重要场景。

专业服务是提升观众满意度的重要因素,VR影院的员工招募及培训极其重要。在这个阶段对观众的引导教育显得尤为关键,我们发觉消费者在尝试前和尝试结束后都会花相当的时间来了解VR设备和VR内容。

最初发布于2017年7月18日

3999元起的Vive Focus一体机或将加速高端VR在C端的普及

12月7日下午,HTC VIVE在北京举办了“VIVE沉浸日之大眼睛剧场”媒体体验活动,这次活动公布的消息可以说是相当重磅,相信很多VR行业的朋友们也已经被相关的消息刷屏了。

在上个月的VDC2017开发者峰会期间,VIVE中国区总裁汪丛青正式对外发布了Vive Focus一体机,称这款设备具备“Compiling自在沉浸、Comfort佩戴舒适、Convenient携带方便、Content内容丰富”的特点。这四个“C”也可以说是VR设备进入普通消费者手中所必需的条件了吧。

然而大家普遍关心的配置和售价信息则只字未提,当然了,毕竟VDC大会主要面向的是开发者。在昨天的活动上,我们终于得知了这款备受关注的VR一体机的详细配置和售价信息。

根据汪丛青在现场的介绍和Vive官方网站的资料,Vive Focus一体机采用了3K分辨率(2880*1600)的AMOLED屏幕,刷新率75Hz,视场角为110度,处理器则是目前顶级的高通骁龙835,硬件配置方面基本上是目前移动VR头显中最高端的了。与市面上已有的其他品牌VR一体机相比,Vive Focus使用了inside-out追踪定位,无需借助外部的基站或摄像头即可实现追踪定位,当然了这还需要VR内容的配合。另外,配套的手柄为3DOF手柄,可以实现一些基本的互动操作。头显还内置了扬声器,支持调节瞳距,由于内部空间较大,即使是较大的眼镜也可以不必摘下,直接进行VR体验。

笔者在VDC2017开发者峰会期间曾经体验过这款设备,从当时的体验来看,Vive Focus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Vive Focus一体机的重量较高,上手掂了掂,重量估计在500克左右,比预期的要重一些。个人感觉重量300-400克是比较合适的。不过得益于其头戴方案设计,佩戴时并无明显的压迫感。由于头戴部分的特别设计,头顶的带子和后方的调节机构共同担负了头显前方的重量,使得佩戴的体验较为舒适,但如此复杂的头戴设计方案,尤其是后方的调节机构和皮质衬垫,是不是也让整体重量更大了呢?

其次,Vive Focus一体机附带的3DOF手柄轻便顺手,使用两节电池作为电源,Vive官方称续航时间可达30小时,但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指针跑偏的情况,还需要手动校准。这一问题在其他使用3DOF手柄的VR一体机中也有出现,但笔者仍然希望Vive能够尽力解决这一问题,让手柄的表现更加稳定。

还有就是,头显的贴面部位采用的是皮质材料,虽然易于清理,但不吸汗也不透气,体验过程中产生的水汽也不容易排出,不适合长时间体验。很明显,这并不适合VDC2017现场播放的宣传片中的一些场景,比如戴着头显蹬单车。

当然了,这些只是发布会当天笔者较为主观的体验,或许Vive也会在之后的量产版机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调整和修正。

在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准备了20余款配套的内容供媒体朋友体验,其中囊括了《雇佣兵》、《骷髅海》这样的VR游戏,还有Jaunt VR、Veer VR等360°视频应用,以及vDesign这样的设计工具,可以说是比较全面了。无奈,笔者拿到的白色版Vive Focus一直无法使用,最终还是没有体验到就悻悻而归。

如何丰富Vive Focus的内容呢?HTC Vive在VDC2017峰会期间推出了名为VIVE WAVE的开放平台,该平台集开发工具与配套服务于一身,旨在助力第三方合作伙伴简化移动VR内容开发流程,优化高性能设备的使用体验。开发者们可以基于统一的开发平台和应用商店进行跨硬件的内容开发和发行,相信此举可以帮助解决目前已经出现的移动VR市场碎片化问题。VIVE WAVE SDK提供开放接口,兼容多种移动VR头显设备和配件,并以Viveport应用商店作为通用的内容平台,而Vive Focus一体机的内容也正是来自Viveport。

谈完了佩戴体验和内容,至于大家最关注的价格,两个不同配色的版本价格也有所区别,电眼蓝(或者叫做Vive蓝?)价格为4299元,魅力白则是3999元。双十二即将开启预售,预计明年1月开始发货。预售渠道包括HTC VIVE官网、京东、天猫、国美、苏宁。

在之后的媒体群访环节,VIVE中国区总裁汪丛青解答了媒体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问的最多的当然还是售价。毫无疑问,Vive Focus的硬件配置在目前的VR一体机产品中是数一数二的,并且最快明年1月就能拿到产品,但与Vive刚刚问世时的情况不同的是,目前已有大量优质的VR内容可以通过VIVE WAVE平台进行移植,相信凭借HTC Vive在VR行业的号召力,支持该一体机的内容也会快速涌现。

在笔者看来,相比PC头显Vive,Vive Focus一体机才是真正能够进入C端市场,也是真正适合C端市场的产品,佩戴舒适,价位适中,无需高端电脑,没有线缆束缚,定位方案简便易用,再配合丰富的优质VR内容,正如汪丛青今天活动的演讲标题:Entering the VR Mass Market Era,迈入虚拟现实的大众市场时代。如同Vive一样,做一个品类中最好的头显,在B端已经有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之后,是时候尝试进入C端了。

最初发布于2017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