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be Max大会见闻:增强现实将成为创作者的新机遇

Adobe的年度Max会议是一年一度的最大规模的创意专业人士聚会,这些人的艺术、摄影和图形设计技能可以改善我们每天看到的图像和阅读的材料。在本周的活动中,Adobe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将增强现实作为创作者的新机遇。尽管该技术只正在洛杉矶会议中心展览区的一个安静角落里,努力寻求人们的关注。

在活动开始之前,Adobe表示其最大的AR新闻将与Aero有关,这是一个iPad应用程序,旨在简化新手创作者开发AR体验的过程。活动中的展台引导游客使用该应用程序识别真实空间的表面,并以正确的尺寸和正确的位置放置3D模型,将其与环境无缝融合,以便可以在iPad上从多个角度查看它,就像它是真实的一样。

在Aero的主要演示中,用户看到了最基本的AR体验类型,多年来,我们已经以手持形式看到了AR体验,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Pokemon Go之类的游戏。尽管Adobe的目的是向创作者展示他们如何将自己开发的3D资产带到混合现实空间中,并用于营销目的。有人认为,Aero将帮助品牌创建更多应用程序,比如今年早些时候测试的Jack Daniel的AR Experience,它使用动画3D资产和画外音将这家公司的任何威士忌酒瓶变成了弹出式故事书。

幸运的是,Adobe并没有坚持完全枯燥的演示。尽管您必须在洛杉矶会议中心展览区的最深处寻找它,但该公司还利用Aero进行了一次名为Terminator Max Experience的演示,它利用了刚发行的电影Terminator:Dark Fate的资产。与会者将获得包含一系列提示的列表,然后跟随它们来体验AR场景,在这个场景中,虚拟终结者会从满是瓦砾的场景中的能量泡泡中出现。

作为驱动该体验的相机和3D合成引擎,安装了Aero的iPad将数字资产与场景中的实际人物和物体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了这样的场景。尽管展位上没有任何内容说明最终用户将如何以这种方式使用Aero或Aero创建的应用程序,但这意味着创作者们可以为用户创建电影级的3D体验,然后将其部署到特定位置,或提供可下载的应用程序,以用于营销目的。

Adobe将一台计算机连接到运行Aero的iPad上,以录制Terminator Max Experience视频,并承诺将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与会者。

在展区中专门展示AR的区域实际上是3D和AR体验的共享空间,大多数演示都专注于各种早已亮相且普遍应用的3D内容,而优质的AR只是轻描淡写。例如,英伟达(Nvidia)展示了在笔记本电脑上运行的RTX Studio图形技术,说明现在即使是便携式计算机也可以在3D场景中光线追踪逼真的反射和阴影。

RTX-caliber光线追踪何时才会进入移动设备?由于渲染技术的高速处理要求,Nvidia表示,当前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是使用GeForce Now将完全由服务器渲染的场景流式传输到移动设备的屏幕,或使用移动设备来渲染场景,同时服务器将渲染的反射流进行合成。但由于存在延迟,可能难以实时同步。

HP在展区里炫耀着Project Captis,该项目搭建于Z by HP阵列,是为创意专业人士设计的使用测光法将真实的纹理和对象转换成数字内容的预生产3D材料扫描工具。这套硬件和软件的组合目前尚未公布定价,通过将多个4K摄像机放置在一个大盒子中,可以从多个角度捕获物体的高精度细节。目前仍是创作者进行测试的试点。

Project Captis产生的扫描结果可用于将一种材料的纹理应用于另一种材料,例如制作一双具有皮革外观的3D打印太阳镜,或一双具有编织的复杂网眼纹理的运动鞋。像3D和AR展区中的许多其他演示一样,这种扫描技术具有明显的潜力,可以为未来的AR应用创建超级逼真的资产。

Max大会上发布的最有趣的产品之一(但不属于3D和AR领域)是Adobe Photoshop Camera,现已以Beta形式提供给少数用户。Adobe表示,该摄影应用程序将完全免费提供给iOS和Android用户,而无需Creative Cloud订阅或应用程序内购买。用户将能够从大量艺术家开发的Photoshop滤镜中进行选择,这些滤镜可实时应用于相机输入,并在拍摄时添加静态或动画图像。

Photoshop Camera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滤镜是如何工作的。Adobe使用基于云的Sensei AI实时扫描相机输入的某些类型的内容(例如天空,脸部或食物),然后选择性地将静止或动画滤镜应用于AI识别的对象。比如在上面的图像中,AI可以识别风景图像,将其从白天转换为夜晚(带有移动的月亮)或添加日式的朝阳覆盖层。另一个示例显示了该应用程序通过适当的调整色温和对比度,自动调整食物照片。

我并不认为我们需要另一个照片滤镜应用程序,或者Photoshop Camera将以某种方式取代Android或iOS设备内建的相机应用程序。但是,正如您看到的技术一样,使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实时增强摄影技术显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其中包含的识别技术是强大的,在正确的艺术家手中,结果可能是强大的。

Max大会明显缺少任何可穿戴的AR硬件,至少当我环顾四周时,我找不到它。尽管展厅中散布了一些VR头显,但几乎所有显示的东西都在计算机或平板电脑的屏幕上进行了展示,这表明Adobe和相关供应商仍在等待可用的AR头显。因此,3D和AR展区严格来说只是一个是2D展区。

Adobe Max是一个相当大型的展览,毫无疑问,AR既不是活动的主要的重点,也不是次要的焦点,Aero和相关内容在主题演讲和展区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很明显,创意人员已开始为不远的未来做准备,很快,混合现实将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消费级应用程序和专业应用程序。这个阶段的挑战是要让AR从小型演示和营销过程中的小把戏变成消费者实际想要使用的实用的应用程序。我推测这将在2020年开始发生,这可能是由于价格合理的硬件和更多的开发者对其感兴趣共同推动的。

最初发布于2019年11月8日

原文链接:https://venturebeat.com/2019/11/05/at-adobe-max-augmented-reality-is-fighting-its-way-out-of-the-corner/

[解读]全球首家专业VR影院研究报告

6月12日,国美电器旗下首家VR影院正式开启。作为“全球首家专业VR影院”,国美VR影院历经一年的时间,由来自十二个国家的团队成员共同参与设计施工建设,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是全世界专业化程度最高的交互式VR影院。

该影院采用了3D建筑打印技术,激光区隔观影区域,现代化、科技化效果与传统印象中观影大厅截然不同。另外,还采用了由悦诚科技自主研发的VR影院远程控播系统和云计算平台,也为这座VR影院注入了更多科技感。

在试营业期间,悦诚科技联合HTC Vive一起开展了一次关于VR影院的问卷调查,获得了163份有效问卷,并发布了《全球首家专业VR影院研究报告》。虽然调查样本较少,但作为一次尝试,其中的有些数据还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悦诚科技表示,在该VR影院开业初期,特意设置了一个月的时间免费对外开放,目的就是获得一些媒体和消费者的反馈,从而不断改进工作。在此期间,总计有近2000位体验者走进了这家VR影院。以下为该报告的主要数据及解读。

报告首先公布了VR影院对消费者开放两周的客流变化图,可以看到在工作日期间,客流量很低。悦诚科技认为,随着VR影院正式运营,预计周末客流量将会有明显提升。

在收集到的163份有效问卷中,男性体验者占据绝大多数,为79%,女性仅占21%。貌似与VR行业从业者目前的性别比率基本一致,与之相比,传统影院的消费群体在性别方面的差异并不会如此悬殊。年龄层分布上,全部处于25至40岁之间,也与VR行业从业者的年龄分布基本一致。

结论:参与者普遍年轻,男性居多,这是新型科技尝鲜阶段的普遍现象。

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到这家VR影院?有效数据中的大多数体验者表示是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了解到VR影院,因此,互联网宣传是最重要的途径,另外口碑效应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至于体验VR影院的理由,超过半数的有效数据表明,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是吸引大家的主要原因,此外体验者中还不乏VR资深发烧友,毕竟目前在国内“VR影院”还是一个新概念,不少VR行业从业者也在这段时间内前往国美VR影院一探究竟。

影院中的主要设备是6台HTC Vive和25台三星Gear VR。二者都是目前主流的VR头显设备,但在笔者看来,真正适合VR观影的设备,应该是VR一体机,无论是成本,还是使用的便利程度,都更加适合VR影院这种场景。

接下来是一组用户对这两款VR设备满意程度的调查数据,分别从重量、舒适度、内容质量、音效质量、操作难易五个维度进行调查。

总体满意度上, Vive更胜一筹。Vive的优势在于其内容,悦诚科技认为,高端VR虽然昂贵,却能提供最好的体验,然而对于经营者来说,空间成本和运营成本也是不得不去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VR一体机和PC VR相结合将成为未来线下体验的完美组合。

在VR设备购买意愿调查方面,数据反映了人们对PC专业设备在线下实体场景体验感受的青睐和对一体VR设备的期待。超过90%的体验者有意愿将来购买VR设备,大多数人对HTC Vive的满意度更高,但数据表明超过60%的消费者未来更倾向于购买价格较低且所需空间更小的一体VR设备和智能手机VR设备。

92%的参与者为首次体验,当被问及“你愿意再次体验吗”这个问题时,竟然有高达99%的体验者表示愿意再次到访。看来这种新奇的体验形式还是很受玩家欢迎的,至于其正式开放营业之后是否还能保持如此热度,还有待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国美VR影院中并不仅仅提供VR体验,还陈列了一些机器人、3D打印机等高科技产品,这些新奇陈设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体验者。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观众表示,VR影院的设计超出他们的想象。

在调查报告的最后,悦诚科技提供了如下几点参考意见,对于VR影院行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容的有趣程度和丰富性是VR影院长期吸引顾客的关键,未来可增加部分VR游戏场景的设置,如大空间对战游戏等。

观众对价格非常敏感,初期定价门槛要低。普通经营者面临极大的经营压力,单纯依靠销售门票很难维持生计。

消费者普遍在体验结束后询问他们是否可以购买VR设备,并表示他们倾向于先体验后购买。因此VR影院是顾客了解感受VR设备的重要场所,可成为线下VR设备销售的重要场景。

专业服务是提升观众满意度的重要因素,VR影院的员工招募及培训极其重要。在这个阶段对观众的引导教育显得尤为关键,我们发觉消费者在尝试前和尝试结束后都会花相当的时间来了解VR设备和VR内容。

最初发布于2017年7月18日

从3D打印到虚拟现实 核反应堆的退役和拆解有了新方案

安全地退役任何一个核反应堆都是一项挑战。那么,你该如何退役一个建于冷战时期,已经有60多年历史的核反应堆呢?这正是萨凡纳河基地(SRS)正在面临的一个难题。这个隶属美国能源部的基地建设于1952年,占地面积达310平方公里,最初是帮助美军生产核武器的,位于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的农村。SRS基地中有五个核反应堆,编号分别为R、P、K、L和C,这些核反应堆最初被用来生产钚和氚。当冷战结束后,也不再需要它们的产品,其中有一个直到1992年还能运行。但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要关闭这些核反应堆是一项大工程,必须要妥善处理,而这,正是美国能源部环境管理办公室的任务。现在他们正在计划退役编号为C的核反应堆。

核反应堆里面有什么?

除了C号反应堆之外,还要同时退役P号和R号反应堆。处理过程包括抽除上百万加仑的水,灌注20万立方码的水泥浆。为了辅助计划的实施,萨凡纳河国家实验室(SRNL)的工程师和设计师们查阅了成千上万的建筑图纸,以绘制该设施的建筑和关键部位。但团队很快意识到,由于这些建筑图纸是在建设时期组织起来的,只是对建设过程的指导,因此很难对核反应堆内部有一个完全的理解。这就意味着没有关于建筑内部结构的“真实图纸”,因为甚至没有一张图纸能够提供任何房间的相关信息。

为了帮助工作人员,提供给他们核反应堆内部结构的感知,SRNL团队开发了建筑结构和关键设施的3D CAD模型和3D打印模型。在完成之后,这些3D打印的模型可以帮助该团队更好地理解建筑内部构造,因为它能够以人类通常处理数据的方式提供一层数据信息,并且是以3D的方式。即使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也需要把3D的图纸“翻译”成3D图像。而当信息出现在很多张图纸上时,“翻译”这些数据就变成了一个艰巨的挑战。

3D打印的模型也改善了工作人员的安全状况。工人们每次进入设施内部都会把自己暴露在多种危险下,比如被绊倒的危险,高温以及射线照射等等。而有了这些模型,就可以在核设施之外进行查看,减少了实地考察的次数,并且允许工作人员在进入设施之前更有效地制定计划。

改善退役计划制定流程

SRS通过在退役P号和R号核反应堆时使用3D打印模型,改善了整个流程,因为节省了该团队几个月的计划制定时间。虽然整个过程在时间上依然很紧张,仍然花费了6个月的时间来“翻译”图纸,制作3D打印模型。SRNL团队明白,如果他们能够加速建模过程,将会大幅加快退役核反应堆的进程。

有了退役P号和R号核反应堆的经验,这个团队又探索了新的3D查看方式,那就是VR。SRNL团队知道,在真正的3D环境中体验那些数据–不仅仅是在电脑屏幕上查看3D模型–能够对核反应堆内部有一个更好的理解。通过VR技术,SRNL团队发现这可以让工作人员“进入”设施内部,在真正的3D环境中查看,并且无需暴露在真实设施的危险环境中。

C号核反应堆的设计与P号和R号有着显著的不同,当退役C号核反应堆的计划开始时,SRNL的研发部门工程团队决定使用激光扫描技术来创建该反应堆的VR模型。使用激光扫描,不仅加速了建模过程,相比在创建P号和R号反应堆模型时,收集到了更多的数据。比如,P号和R号的模型仅仅包括建筑和结构和主要设施,而对C号反应堆的扫描则包括了建筑结构,全部设施,管道,甚至还有标识,在激光扫描图像上叠加了彩色的图像。这些标识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们通常列出了设备的数量,电路信息和管道数据。这些数据也很重要,它能够让工作人员更好地理解核反应堆内部的设备。而CAD和3D打印的模型则缺乏这一层面的细节信息。

截至目前,SRNL团队已经完成了C号反应堆地下部分的200多次扫描,并且已经组合成了一个VR环境,能够被制定退役计划的工作人员查看。

除了计划 VR能提供更实用的信息

之所以要制作P号和R号反应堆的3D CAD模型,是专门为了灌注水泥浆,以稳定反应堆内部的核污染物。而当有好的建筑CAD模型的消息传出之后,很多其他的团队也请求使用这些数据。在某些情况下,CAD模型能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细节信息,但是有些无法提供。随着扫描收集到的信息越来越多,最终的VR模型将会有更多的用处。

比如,当计划工作完成之后,真正的退役拆除工作开始时,VR模型可以帮助工人在进入核反应堆之前做好准备。使用VR技术,管理人员能够向团队展示任务内容,以及在核反应堆内存在的危险。目前,准备工作在设施外进行时,通常都需要“翻译”2D图像。而通过使用更简洁的VR手段,可以让工作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下看到工作内容和其中的危险,最小化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

最初发布于2017年6月6日

原文链接:https://www.rdmag.com/article/2017/06/virtual-reality-decommissioning-nuclear-reactors

探索福特VR实验室:制造汽车时如何使用VR技术

福特使用的沉浸式虚拟现实使用了23个摄像头的动作捕捉系统以及头显设备,来让工人沉浸到一个未来的工作环境中。

最近一段时间,汽车行业中最热闹的应当是自动驾驶汽车和未来的出行方式。但是有一项不那么显眼的技术–虽然它是汽车研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虚拟现实,却被人们忽视了。

在上周,我们有幸参观了福特位于美国密歇根州迪尔伯恩的虚拟现实实验室,一窥福特使用的虚拟现实技术。该技术帮助汽车生产商完成了大量的工作,直至汽车正式推向市场。我们发现,福特主要在三个功能区使用了VR技术:设计、工程和制造。

设计

自从一个新车型达成构想之后,虚拟现实技术就开始介入了。这会在福特的“2000X工作室”中开始,该工作室为福特的设计部门提供支持。

当然,在以前,汽车是用纸和笔设计出来的,近代以来,设计者们开始依赖CAD工具。但是这两种方案都有明显的缺陷,汽车的设计–毕竟是一个三维的物体–都是在一个二维的平面进行设计的。而使用VR技术,福特的设计师们现在可以戴上头显,在三维环境中用一个数字的魔杖绘制出他们的想法,还可以在3D的虚拟环境中走动。

通过解锁在3D中进行设计的潜能,并且为照片级的逼真环境增加动画内容和3D渲染技术,设计师们还可以在真实世界中看到他们对新车的想法变为现实。

比如,一个全新的运动型汽车的设计过程可以在虚拟的赛车场维修道中进行,通过佩戴的VR头显,设计师可以围着这辆车走动,并且在一个360度的环境中对其进行检视。作为一个设计师,你可以在其中获得一辆未来的汽车的完整和精确的视觉信息,就像你真正从某个用户的汽车旁边走过那样。这就是VR所做到的事,而且是在这辆车并不真实存在的前提下就能做到的事。

工程

当一辆汽车的理念得到验证之后,福特决定要制造它,VR就会再次出现,在把设计语言变成真实的终端产品的过程中扮演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工程师们会沉浸其中确定更好的设计细节,并且必须就产品部件、引擎、内部人体工学等设计细节做出决定。当产品的设计组合到一起时,福特沉浸式汽车环境实验室(FiVE)会继续进行设计,他们要开始创建一个完整尺寸的,三维的,虚拟版本的汽车,直至该产品逐渐进入生产过程。

也就是说,到这款汽车真正准备好建造开始,每个细节都会被仔细考虑,比如座椅、仪表盘、照明灯支架–你能想到的那些都有–会变成一个完整尺寸的,虚拟版的汽车的部件。之后,通过使用VR头盔,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可以在车的四周走动来对其进行检查,就像这辆车真的在实验室里一样。

工程师们甚至还可以随心所欲地“看透”这辆车。比如,工程师们在讨论后备箱的铰链结构时,可以选择通过虚拟的透视图来观看后备箱的金属结构。

那么,为什么要从头来“制造”这样一个虚拟版本的汽车呢?

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带给工程实际过程极高的效率和无限的可能性。而这些对于真实的工作环境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比如说,汽车的部件会很频繁的–并且是数字化的–被替换,以进行评估,比如乘客部分的人体工学设计,乘坐舒适度和外部面板的设计,或者仪表盘的设计等等。设计师们还可以看到汽车外部面板的一个微小的改动会如何影响到真实驾驶时的阴影和光线的反射。

而使用这一技术,即沉浸式VR技术的结果,就像福特所说的那样,能够支持频繁的原型设计改动和工程开发过程。这一过程是可以高度重复的,并且可以接受任何必要的工程变动。比如,设计师们在设计新款野马时,遇到了内部面板如何放置才能符合靠左驾驶或靠后驾驶版本的要求这一问题,他们就可以通过使用VR来解决。福特这样告诉我们。

并且,真正酷的地方在于,设计师和工程师可以远程协作。比如,在设计新的野马时,位于迪尔伯恩的VR实验室的团队可以和澳大利亚的兄弟团队进行合作–并且这一合作是实时的。通过使用VR技术,工程师们能够围绕同样的完整尺寸的3D版虚拟野马汽车走动,并且就其任何细节信息进行协同设计。

如此精细地设计虚拟汽车的细节是相当辛苦的。但是福特表示,他们通过在工程阶段使用这项技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而对数字原型进行频繁的调整也减少了以前必须要制作的泥土模型的数量。除此之外,远程协助还减少了差旅的成本。

所有这些,当然都会节约开支。但是,福特认为更重要的是,这项技术加速了产品设计过程,并且允许采用更高端的工艺。福特宣称,据他所知,自己是第一家在汽车设计过程中使用高分辨率、4K实时VR技术的汽车公司。

制造

当设计和工程过程完成后,福特VR实验室就开始在虚拟制造技术上下功夫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可以向设计和工程部分反馈重要信息。

虚拟制造实验室的主要功能是评估制造这辆汽车的可行性,同时还会引入工人的工作内容。毕竟无论你能够设计出多么完美的汽车,如果无法制造或者制造过程不安全的话,还是相当于白搭。

在虚拟制造实验室中,福特的团队会使用VR和3D打印技术来创作出虚拟的工作站,来逐步仿制出虚拟的世界各地的生产线环境。并且通过使用安装在工人身上的传感器,全身动作捕捉系统会提供未来生产线上的工人可能会产生的动作信息。毕竟这些动作在真实的汽车生产过程中都会遇到。

通过使用VR和3D打印技术,一个变速箱会虚拟地安装到引擎上。屏幕会呈现出头显用户所看到的场景。

比如,你可以看到一个人戴着VR头显,旁边是一个白色的3D打印部件。这个部件就是一个真实尺寸的变速箱。这名员工需要把变速箱和引擎对齐,而这个引擎,只有在他的头显中才可以看到。

这是一个真实的测试案例,用来确保工人们能够有足够好的视角来把螺栓对齐,把变速箱和引擎组合起来。根据VR中得到的结果,这些数据会提供给工程团队,并且对螺栓的长度等数据进行修改,来保证安装工序的正常进行。

使用VR技术来计划生产线流程的好处在于,如果某个产品容易被制造出来的话,那么它既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还可以降低工人受伤的风险。

比如,全身动作捕捉技术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一个工人在组装过程中必须伸手去取某个部件的话,福特可以测量工人的腰椎部位的受力情况,然后来评估这是否会超过对人体的安全性限制。如果确实存在这一问题,工程团队就要做出修改。

再比如,使用VR技术还可以帮助计算需要多大的体力才能把车身面板举到既定的机械臂的高度和角度。这是否会影响到不同身高的公认?如果有影响的话,是不是有必要改变流程,来适应不同的工人呢?

通过使用VR技术,能够预测工人在未来生产线上的位置移动。这是极其有价值的数据。福特表示,自从开始使用虚拟制造过程之后,汽车制造工人们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

通过使用最新的人体工学研究,减少了70%的工人受伤概率。

避免了90%的过多的运动,困难的手部动作,以及新车型上难以安装的部件。

由于减少受伤概率,降低了75%的工伤缺勤概率。

总之

总结一下,福特通过使用VR技术来加强设计、工程和制造过程,已经证明VR在产品研发的整个过程中都是一个强大的工具。

VR不仅是真实世界活动的一个精确的代用品,同时还提供了可以创作出无限可能性的工具,人们可以通过考察评估,选择出在每个阶段中最合适的应用方式,这样一来,每个过程都能得到优化。

最初发布于2017年1月16日

http://www.triplepundit.com/2017/01/ford-virtual-reality-labs/

军事+VR其实并不神秘,笔者带你逛国防信息化展会

6月19日至21日,2017年第六届中国国防信息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在北京老国展开幕。作为一名军迷兼VR行业编辑,得知有这样一个展会,并且展会期间会有VR/虚拟仿真等展览项目,自然不会错过。在展会的第一天下午,笔者就来到了展会现场。除了航天科工,中航工业,中船重工这些财大气粗的展商之外,很多从事细分领域的展商也有不少参观者围观。比如深圳量子防务就展出了一些军用衣物(袜子、内裤、背心、毛巾、床单等等,很实用的说)。

不同于其他军事主题展会,这次展会比较偏向军民融合,因而在参展观众的限制方面并不严格,当然进入展区还是要有层层安检的。本次展会占据了三个场馆,展品涵盖了军用计算机软硬件、武器装备信息化、VR虚拟仿真、军用微波射频、网络信息与安全、无人机、3D打印等等领域。其他展品在一些军事主题的展会上看得差不多了,这次笔者主要关注的是VR/虚拟仿真类项目的展示。接下来笔者就为大家盘点一下(时间原因可能并没有涵盖所有参展的VR领域企业,欢迎补充)。

曼恒数字

曼恒数字在虚拟仿真领域比较有资历,这次展出了航空发动机虚拟装配方案,通过一块小间距LED屏,搭配3D眼镜和交互手柄,以及设置在屏幕顶端的4个光学定位摄像头,来对体验者的动作进行捕捉。配套的演示内容结合这些设备,对于了解航空发动机的拆装还是很直观有效的。虽然现场展出的航空发动机模型是“简化版”的,但已经足够让体验者沉迷其中,等了一会儿发现这哥们儿还意犹未尽,笔者只好转身去看其他展品。

这家公司还展示了名为G-Space的大空间混合式交互追踪系统,号称“全球首款基于激光定位和光学定位技术打造的混合追踪解决方案 ”。但受限于展区空间,只有一位参观者在现场体验。并且遮挡的相当严实,基本无法拍照。根据现场的展示,这套方案使用了机械革命背包电脑搭配Oculus Rift CV1头显,在体验者手持的枪械上加装了一个类似ViveTracker的小玩意儿,功能应该也是为了定位。

根据笔者的了解,曼恒数字还为前段时间刚刚首飞成功的国产大飞机C919打造了虚拟现实模拟飞行系统。对于飞行员这种高危职业来说,在实际飞行前对指定机型有足够的了解,熟悉其操作方式及特点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模拟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青瞳视觉

青瞳视觉在本次展会期间有一个超大的展位,使用自研的MC1300光学摄像头布置了一片大概70平米的展区,其中两个工作人员穿戴着全套的光学动捕设备,为参观者演示了一段军事训练的Demo。在展位的一角设置了两台显示器供参观者查看动捕/定位效果。同样也使用了机械革命背包电脑搭配Oculus Rift CV1头显。这种在行业外人士看起来很“新奇”的产品自然吸引了参观者们的关注。

笔者之前曾经对青瞳视觉联合创始人祖厚超进行过专访,据他介绍,MC1300光学摄像头可以进行无限空间级联,只需一根网线就可以完成供电和数据传输,理论上可以布到上千平的范围。当笔者提及多人大空间互动过程中的遮挡问题时,青瞳视觉的工作人员上前拥抱了其中一位穿戴着动捕设备的工作人员,而在屏幕上观看动捕的效果时,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目前,青瞳视觉的光学定位/动捕方案已经应用于星核VR主题乐园,上海瑞金医院等地。而在军事领域,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模拟训练方面。当然了,还需要配套的内容,此次展示的Demo还是稍显简陋。

华博通讯/UCVR

在该展会期间,UCVR的双人VR军游产品首次亮相,该产品与目前大多VR游戏产品的主要区别在于可以实现双人联战,而且从硬件和游戏内容实现1:1可视觉化军队实战模拟。高质量的软硬件配套,军事化娱乐实战体验吸引了大量的参展观众。

UCVR向笔者透露,目前该产品的软硬件均为UCVR自主研发,主要应用于华博通讯军事项目的定制化方案,基于空间定位的军用级高仿真模拟训练系统,通过VR技术实现高仿真模拟军事训练,可以有效降低训练成本提高训练效率和安全性。笔者曾报道,UCVR在去年底完成了3000万元的A轮融资,由上市公司中国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领投,武汉华博通讯有限公司跟投。据悉,华博通讯拥有全套军工资质,产品全部面向军方市场。

易悦科技

易悦科技在本次展会上主推的是VR军事协同可视化平台,另外还有结合OculusDK2头显的模拟训练设备,配套的内容是航母上飞机的起降操作,以及一台并没有使用VR的沉浸式模拟仿真显示系统。这两套模拟训练系统的硬件设备很容易解决,很多VR体验店所使用的外设都可以直接采用,重点在于其运行的内容。尤其在实际应用于军队培训时,其中的内容更是需要深度定制,充分结合军队现有装备的情况进行开发。

网博实景

网博实景在本次展会期间展出了VR仿真战斗机项目、VR高铁拆装、VR铁路技术讲解等产品,除了佩戴VR眼镜体验的产品,还有将Leap Motion模块与Oculus Rift CV1结合的VR高铁模拟驾驶项目,在现场也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关注。

创景可视

这家来自武汉的公司虽然以前很少见到相关报道,但其产品目前已经被武警采用。并且在现场也展示了一款基于自主研发的PE平台的装备虚拟仿真解决方案。体验者可以亲自上手,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对对警用装甲车进行日常保养和拆装练习。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款内容还可以选择是否配合VR头显。仅仅使用电脑也可以进行训练,这样一来成本也较低。虽然在使用HTC Vive头显时,能够获得完全不同的新体验。但考虑到实际训练的场景,仅使用电脑好像要更现实一点。

度量科技

与上文所说的青瞳视觉类似,这也是一家做光学动捕的公司,在展会上展出了使用自家光学摄像头打造的定位/动捕方案。不过让笔者不解的是,为啥要使用GOOVIS移动3D影院?这种头戴式影院的沉浸感要比Oculus Rift/HTC Vive差很多,因为用户并不会沉浸在画面中,而是会看到一块银幕在面前,就像实际看电影时的效果一样。实际使用的效果会比较差。

还有,在头戴式影院上还连接了线缆,线缆直接与展位顶棚的摄像头相连,这样一来限制了用户的自由移动。用户想要在场景中移动的话,需要使用配套的枪械上那些按钮来前后左右调整,在使用中经常会出戏不说,还需要工作人员一直在旁指导甚至是推着体验者走来走去。

不过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在实际训练过程中的教员可以很直观地在大屏幕上看到每个受训者所处的场景及表现。如果能够结合训练数据分析系统的话,相信效果会更好。但笔者还是觉得前文中说到的曼恒数字/青瞳视觉的方案更靠谱。

浩宇三维

这是一家做三维扫描设备和解决方案的公司,既代理国外的手持式3D扫描仪,也有自研的手持式3D扫描仪,并且据工作人员表示,其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在性能上还占据一些优势。在展会现场,工作人员使用武汉中观自动化科技的手持扫描仪展示了对摩托车发动机外壳的扫描和建模全过程,大概需时5分钟即可完成建模,并且还可使用配套的软件进行编辑处理。

当然了这只是比较简单快捷的建模方式,用于现在各家电商都在扎堆研发的AR购物领域尚可。 这种设备通过创建物体几何表面的点云,来插补成物体的表面形状,很明显,这种建模方式会受到物体表面特性的影响。这种手持式3D扫描仪的价格可不低,单是租赁就每天就需要近万元。至于其在军事领域的用途也相当广泛,毕竟VR内容的制作离不开建模。

观后感

以往笔者的报道中频繁出现的VR与军事结合的项目,大多是用于军事训练,这次展会也不例外,不过在笔者最希望看到的AR类展示项目,基本没有出现。只有一个来自航天科工仿真中心的增强现实沙盘。本以为在爱普生展区会展出一些增强现实硬件,结果只有一些投影产品,另外在最近各大VR/AR展会中频繁出现的AR眼镜类产品没有一家参展,其实AR眼镜在军事领域还是很有应用前景的。

根据笔者之前的报道,美国军方已经在测试名为“战术增强现实”的AR系统,该系统可以给予士兵们在战场上的“态势感知”能力。比如他们所处的位置,友军的位置,敌人的位置,以及所有执行任务所需的信息,所有这些都融入到战术通信过程中。考虑到我国军队向来有着“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优良传统,或许国产的此类产品也会很快见诸报端。

另外,既然是参加军事类展会,展区布置和展示内容就要贴合参展群体需求(其实可以不用考虑像笔者这样的参观者),毕竟大多数参观此类展会的人都是军迷或军警部门人员。结合实际的使用场景,军事类VR项目的内容需要使用方法简单,交互方式自然,不应有太复杂的操作。结合VR的沉浸感固然吸引人,但也要考虑成本和使用的便利性。这些只是笔者的一些粗浅的建议,毕竟不是专业的研发/市场工作人员,仅供参考。

最初发布于2017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