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常用App推荐:Notion及Notion AI

之所以要推荐Notion,要从ChatGPT的火爆说起。在ChatGPT大火之后,国内外一众互联网公司都快速推出了类似的大模型产品,比如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的通义千问等等。不过经过我和同事们的实际测试,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场景下,还是ChatGPT能力最强。美中不足的是ChatGPT无论是注册、付费开通Plus还是日常使用都很复杂,给使用增添了一些难度。

对于经常需要写作的打工人来说,内嵌在笔记工具中的AI,可能会比网页版的ChatGPT更加实用,比如我今天要说的Notion,和它集成的Notion AI。

同步、记录、收藏、分享、协作

先来说说Notion作为一款笔记App的基本功能。Notion可以在多设备间自动同步笔记内容(不像熊掌记,要先订阅才能自动同步,且Notion的同步不依赖iCloud),已经覆盖了Android、iOS、Windows、macOS四大平台,用起来很方便。而且也可以直接在Notion.so网页里使用,界面、操作方式都和App高度一致。

Notion在记录方面的功能很丰富,可以在页面中添加页面、文本、表格、代码、图像、视频、音频、文件等等等等。而且Notion内置了一些模板,比如项目管理、任务、日记、读书清单等,一个App就能搞定多种需求。

Notion貌似没有按文件夹给笔记分类的功能,只能页面里再套页面。与之相比,苹果备忘录可以文件夹里套文件夹,也可以用“智能文件夹”按标签分类,这两种分类方式更符合我的使用习惯。像熊掌记那种纯按标签分类的方式实在是用不惯,在用了一段时间后我就把笔记都转到苹果备忘录了。

然后说说收藏功能,Safari和Chrome(以及Edge)可以安装Notion Web Clipper插件,收藏的网址默认会自动归类到My links中,部分链接可以自动获取网页正文。如果是在手机浏览器上看到喜欢的内容想要收藏的话,可以选择分享——更多——Notion,效果和Notion Web Clipper是一样的。这里也对比一下熊掌记,安装熊掌记App后会自动给Safari安装扩展,点击就能直接保存到熊掌记,图文、链接全都会保存到笔记中。

关于分享和协作,点击笔记右上方的Share可以创建分享链接,分享给他人,并设置是否允许修改、评论、复制等权限。即使没有安装Notion,分享链接的内容也可以在网页里查看。如果想要保存下来,可以点击Duplicate复制到自己的Notion里。

想要更丰富的团队协作功能,需要升级Plus Plan及以上的订阅计划,就可以创建群组并且邀请成员加入,订阅计划有点复杂,下文会详谈。

重点说说Notion AI

Notion开发团队在原本的笔记功能基础上,深度集成了AI能力,也就是Notion AI。貌似Notion AI的AI能力来自于GPT-3.5。使用Notion AI无需搭梯子,点开就能直接用,而且速度非常快。

先来说一下Notion AI的使用方法,首先你可以用Notion AI进行从零到一的内容创作。新建空白页面后,点击“Start writing with AI”,或者在标题下方按空格,就可以开始Draft with AI。它可生成多种体裁的内容,比如脑暴创意、博客文章、社交媒体文案、论文、待办事项、营销邮件、工作描述等等,甚至还能写诗?

其次,你可以用Notion AI帮你修改内容,比如在自己写完一段内容之后,可以选中它并用AI续写、改正拼写和语法错误、对上文作总结、扩写、缩写、改变语言风格,在多种语言之间翻译,等等。

第三,可以让Notion AI帮你搜集资料,新建页面后直接输入问题并回车即可,比如你可以用它快速了解一部小说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建议大家多多尝试各种prompt,发掘Notion AI的能力。虽然它生成的内容大概率无法直接使用,但可以给到新思路、新灵感,或者帮忙提炼要点、翻译等等,帮你跳过初稿阶段,提高一点点内容的生产效率。

据另一个深度使用Notion AI的同事说,用Notion AI写稿子会从现有的笔记中摘取信息。相当于你自己建立了一个知识库,这个知识库就会成为Notion AI的写作素材。

最近Notion AI更新了一个Q&A功能,目前还处在Beta阶段,在任何一个页面右下角点击星号就能使用。Q&A功能可以Notion工作空间中的现有笔记中查找和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但无法从网络或者任何其它外部源获取信息。

Notion AI美中不足的地方也盘点一下。首先,在新页面中问完第一个问题,或者说让它写完第一段内容之后,后面的内容都会受前面内容的影响。如果问另一个问题,有时会这样提示:很抱歉,我无法回答你的问题,因为它与文档内容无关。请提供与文档相关的指示,我将尽力提供帮助。

其次,如果问了一个问题,Notion AI在给出答案之后就看不到问题了,只剩答案,毕竟Notion AI不是问答型的AI。

第三,在记录的过程中只要一断行,就会出现Press ’space’ for AI, ‘/’ for commands…的灰色文字提示,想要专心记录的时候,这种提示会有一点点分心。

多到略显复杂的订阅计划

Notion的电脑端目前有Free Plan、Plus Plan、Business Plan、Enterprise Plan四个订阅计划,第一个免费,基本功能没有什么限制,主要是限制了历史记录时间和可邀请的游客数量。如果需要更长时间的历史记录、更多的文件上传空间和更多的游客/协作成员数量,可以选择后三种订阅计划,订阅价格分别是每月10美元、18美元、25美元。

Notion的苹果手机端还有一个名为Personal Pro的订阅计划,权益比在网页中订阅Plus Plan还要更多一些,订阅价格是人民币每月35元,每年323元,相比之下,在手机端订阅性价比稍微高一点(但还是挺贵的我觉得)。

还没有完,Notion AI是需要单独订阅的,免费试用20次(20轮对话)之后就需要付费,费用方面,按年订阅每月8美元,按月订阅每月10美元,而且貌似只能在电脑上订阅,苹果手机端没有找到单独订阅Notion AI的入口。实测使用招行VISA卡就可以订阅,比订阅ChatGPT要简单太多了。

这么多种订阅计划着实有些复杂。简单说,如果对协作者数量和历史记录时间没有太大需求的话,用免费版再加上Notion AI,就已经足够了。其他功能可以在使用过程中看看会不会用到,再决定是否订阅。

总结

Notion本身是一款不错的笔记App,在有了Notion AI加持后,能力更加全面。建议大家先拿网页版试一试,如果感觉确实比较符合自己的需求,再考虑是否订阅。

当然Notion也有一点点体验不太好的地方,比如Notion界面全英文,再比如导入功能不支持直接导入苹果备忘录。我有近千条的笔记都在苹果备忘录里,要转移阵地还是有点费劲。

如果你更习惯于只用图片+文字来记笔记的话,可能苹果备忘录或者熊掌记会更适合你。Notion界面看似简洁,但它大而全,内嵌了非常多的功能,难免会让人感觉有些臃肿。

而且如果网络不是很稳定的话,分享链接打开的速度会很慢,甚至Notion App偶尔还会掉线,影响使用。

最后,对于笔记类工具App,我一直以来都认为笔记内容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笔记App后就不要频繁更换。而且笔记内容分散在多个App里,实际用起来也会比较麻烦。

不定期更新App推荐及使用心得,欢迎关注。

最初发布于2023年12月6日

Mac常用App推荐:快捷分屏工具Magnet

我在日常办公时经常需要分屏操作,比如对比两个文档,或者浏览网页同时记录一些内容,或者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在这些场景下分屏是很必要的。但如果每次都去手动调节窗口大小的确比较麻烦。如果你也有类似需求,可以试试Mac上的快捷分屏工具:Magnet。

Magnet可以在Mac端的App Store里可以免费下载,安装之后没有窗口,只有一个常驻菜单栏的小图标。可以通过快捷键快速实现全屏、居中、左右分屏、上下分屏、三个App分屏等等操作,而且可以自定义快捷键。

如果你觉得记快捷键很麻烦,还有更简单的办法,比如把窗口拖到屏幕最顶端,在屏幕上出现一层半透明黑色时松开触控板就能实现全屏。如果需要两个窗口左右分屏,可以把窗口拖到屏幕左右两侧的中间,同样是出现半透明黑色时松开触控板就能实现左右分屏。

Mac端App Store的Magnet介绍页面有详细的操作方法,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看下。最近的一次更新后Magnet可以在macOS 14 Snonoma上流畅运行,且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适配上的问题。

对了,还可以忽略当前活跃的App,点击图标选择“忽略”即可不被分屏,只需再点击一次即可取消限制。

如果你的显示器足够大、分辨率足够高,可以开启三分屏甚至六分屏,充分利用大屏幕的优势。同样可以通过快捷键或拖到屏幕边缘来实现。

总之,Magnet是一款很棒的工具软件,免费无广告、刚需不累赘、方便易操作,有需要的朋友们可以试试看。

不定期更新App推荐及使用心得,欢迎关注。

最初发布于2023年10月12日

Apple Books图书App使用体验

我已经用了好几年的Kindle App,也在里面看了不少的书,最近开始寻找新的电子书阅读App,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从今年7月开始,国内的亚马逊Kindle只能下载和阅读已经购买的电子书,不能买新的电子书了,甚至从明年7月起连下载功能也会关闭,或许哪天App停更、下架也未可知。Kindle App里电子书的质量高,而且界面简洁,真的非常适合静心阅读,看它逐渐退出国内还挺不舍的。

二是我实在不想用微信读书App了,之前本想试试,毕竟界面设计还是很不错的。但在看《雪崩》时,看到90%多,突然提示我要付费,每天看书积攒的免费时长不能用,必须付费订阅才能继续看。这我实在是无法接受,于是立刻删掉了微信读书,开始寻找其他的读书App。

在小红书看到很多小伙伴分享的Apple Books使用体验,虽然这款App在国内功能不全,只能当阅读器使用,但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逐渐喜欢上了它的简洁易用。到现在已经用了有三个月的时间,给大家分享一下使用体验(和搜书方法)吧。

优点:

1、界面简洁清爽,只有“阅读中”、“书库”和“搜索”三个功能,可以说是一款非常称职的纯本地版阅读器;

2、没有任何广告,没有任何社交功能,没有任何需要付费才能解锁的功能;

3、可以给自己制定每天的阅读目标(时长),并自动记录连续阅读天数,已经读过的书可以标记成“已读完”,可以在年度目标中设置今年要读几本书,给你一点点的成就感;

4、已下载的书可以分享给别人,直接免费看;

5、已下载的书会自动同步到iCloud,在其他设备上可以直接下载阅读。

缺点:

1、(国区ID)无法直接买书,只能从网上搜索,我觉得不难,但的确需要花费一些时间;

2、偶尔会有一些电子书质量比较低,会掺杂广告,可能是提供下载链接的网站私自加的吧。

关于搜书方法,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找找zhelper search配置小工具,然后按如下步骤操作:

第一步:第一个界面选择Ylibrary(部分失效)或Ylibrary zlib分库,点击“直达链接”;

第二步:直接输入书名并开始搜索;

第三步:点击某个epub格式的电子书搜索结果,选择IPFS,便会出现服务器链接测试界面;

第四步:一般ipfs打头,且三个绿对勾的链接都可以下载,但也有无法下载的时候,可以试试w3s打头的连接,虽然只有两个绿对勾但试过好几本书基本都能下载;

第五步:点击三个绿对勾后面的网址就能开始下载,点击Safari左下角的“大小”二字,在弹出的Safari菜单中可以查看下载列表,下载完成后点击打开,这本书就会出现在Apple Books的书库里,至此下载完成。

提示一下,如果下载的书里面有广告或者版式错误或者内容不全的,可以在第三步里换一个搜索结果再试试。

综上,想要免费看书、不喜欢阅读App中的广告和社交元素的小伙伴可以试试Apple Books。

不定期更新App推荐及使用心得,欢迎关注。

最初发布于2023年8月29日

告别“磁盘几乎已满”,清理苹果电脑存储空间的几种方法

身边很多使用苹果电脑的朋友,在购买时要么因为自己对存储空间没有什么概念,要么受限于预算(苹果电脑固态硬盘的价格的确比较贵),在后续使用时会遇到存储空间不足的问题,甚至会出现“您的磁盘几乎已满”的提示。而且近几年苹果的电脑都无法对硬盘进行替换或扩展,更让日常使用捉襟见肘。

这篇文章我来分享一些清理苹果电脑存储空间的方法,动手能力强的小伙伴们可以手动清理,如果嫌麻烦可以直接看本文第三部分,使用第三方App来清理。

本文中的所有方法都基于目前最新版本的操作系统,macOS Monterey 12.3。如果你在参考本文进行清理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功能有些不同,那我建议你先升级系统到最新版本。什么,连升级系统所需的空间都没有了?你不会先把文件拷出来一部分吗?

一、先做好备份

在清理存储空间之前,建议大家先用macOS的“时间机器”备份一下,防止误删文件引发问题。这个功能在系统偏好设置中可以找到。

首先需要准备一个移动硬盘,容量至少要大于你电脑的已占用空间。而且两端都是Type-C接口的话会更好,一是速度快一些,二是不需要用转接头,更稳定。硬盘首次连接电脑之后,系统便会询问是否将硬盘作为备份磁盘,然后便可在时间机器中进行设置和首次备份。

需要注意的是,备份前系统会将硬盘格式化为APFS格式,该格式无法在Windows系统上使用。如果你的硬盘足够大,且希望用来存储一些文件,可以先在Windows电脑上进行分区,然后将其中的一个分区用作时间机器备份磁盘,其他分区仍然可以在Windows电脑上使用。

首次备份会比较慢,时间机器会将电脑上所有的文件和设置都备份到硬盘上,并且会在每隔十天之后再次提醒你需要备份。这时只要将硬盘连接电脑,就会自动进行备份操作。当然你也可以一直把硬盘插在电脑上,随时备份。

时间机器会保留这些备份内容:本地快照(可用于恢复某个文件先前的版本)、过去24小时的每小时备份、过去一个月的每日备份、过去所有月份的每周备份。当硬盘已经没有空间时,最早的备份会被自动删除。如果你还是担心这会误删文件的话,那就用最简单的办法,复制重要文件到硬盘里,不用时间机器。

做好备份,确保不会因误删文件影响工作之后,我们再去删除无用文件,给电脑腾出更多空间。

二、手动清理

接下来是一些手动清理电脑存储空间的方法,供大家参考。每个人的电脑文件因人而异,但这些方法基本是通用的。

1、卸载不常用的App

打开启动台,看看你安装的这些App,有多少是只用过一次,后来再也没有打开过?这种App完全可以卸载掉,腾出一些空间。

打开访达窗口,点击左侧的“应用程序”,可以看到目前这台电脑上安装的所有App。有些App会自带卸载程序,直接运行它就可以了。如果没有的话,直接将想要卸载的App拖到废纸篓就可以。

iOS端预装的App已经有很多可以直接卸载了,但macOS还不行,希望以后苹果可以允许卸载部分预装App。

2、删除已卸载App的残留文件

Windows系统上的软件经常会在卸载之后残留一些文件,macOS也一样。首先我们需要寻找残留文件所在目录。当光标停留在桌面时,按住Option键,点击顶部的“前往”就可以找到“资源库”。

在资源库中的Application Support文件夹里,可以看到因为安装一些App生成的文件夹。如果App已经删除了,那留着这些文件也就没什么用了。通过文件夹的名字,可以大概看出是哪些App的残留文件,直接删掉就好了。

比如我之前曾经安装过暴雪的客户端,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卸载了,在该目录下仍然有一些残留文件,如Blizzard、Blizzard Entertainment,那就可以手动删除它们。也有一些残留文件会保留在资源库里,比如很久之前用过的虚拟机VirtualBox,直接删除就好。

3、删除无用的大文件

像我这样在电脑上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相关文件,哪个文件放在哪儿了,哪个文件用不到了,自己根本无暇理会。但无用的大文件的确太浪费存储空间。可以用下面这个方法来清理。

点击屏幕左上角的苹果标志,关于本机——储存空间——管理——检查文件,接下来就可以看到这台电脑上的大文件,可以在这里删除确实无用的大文件,或者决定是否转移到其他存储设备上。这样操作下来,应该可以腾出不少空间。

4、删除微信产生的文件

我们的工作生活都已经离不开微信,它也成了电脑上占用空间最大的App。比如我在删除了2020年以前的微信相关文件之后,它仍然占用了将近80GB的空间。

目前macOS版微信已经可以清理聊天中的图片、视频、文件等数据,也可以清理缓存。但有时我不想完全清理掉某个聊天会话中的文件,只需要删除两三年前的老文件,该怎么做呢?

Windows版微信目前会按照月份自动生成文件夹,存储聊天过程中传输的图片、视频和文件。而macOS版微信貌似是按照聊天会话来生成文件夹,想要删除无用文件的话,比Windows版微信更麻烦。

首先当光标停留在桌面时,点击顶部的“前往——前往文件夹”,输入这个目录,就可以打开微信所在目录。

/Users/你的用户名/Library/Containers/com.tencent.xinWeChat/Data/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com.tencent.xinWeChat

该目录里以一长串字母和数字混合命名的文件夹,包含了在这台电脑上登录过的微信账号产生的所有文件。再展开Message——MessageTemp,就可以看到聊天会话生成的文件夹(也是由一长串字母和数字混合命名的文件夹)。进入MessageTemp文件夹,并在左上角搜索常见的文件类型,如rar、zip、docx、pptx、xlsx、jpg、mp4等等,搜索结果定位到MessageTemp文件夹。之后按日期排序,即可选择并删除一定时间段内的文件。

上次清理时,我用这种方法删除了大概60GB的文件,删除的过程比较慢,因为全是数量庞大的小文件。耐心等它删除,然后清空回收站就好。

三、使用第三方App清理

如果你觉得上面这些方法操作起来比较麻烦的话,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工具软件,如腾讯柠檬清理。这款软件完全免费,但建议大家去官网下载完整版本,而非直接使用App Store中的lite版,功能上有缺失。

腾讯柠檬清理可以进行大文件清理、重复文件清理、相似照片清理、应用卸载、隐私清理、开机启动项管理、磁盘空间分析等操作,功能比较全面。

而且用腾讯柠檬清理来卸载App时,可以选择同时删掉残留文件。省去了自己寻找残留文件的繁琐操作。

至于很多人推荐的CleanMyMac,这款App需要付费解锁完整功能,官网价格至少99元,个人感觉没有必要。对于一般用户来说免费的腾讯柠檬清理已经足够用了。

以上就是我在使用MacBook Pro两年多后总结的一些存储空间清理方法,希望能够帮到大家。此外我建议大家如果预算允许,尽量买存储大一些的版本。小存储的电脑再怎么清理,也迟早有占满的一天。

最初发布于2022年3月24日

休闲玩家带你入坑:Apple Watch 6一年使用感受

苹果在2014年推出了首款Apple Watch,经过多次迭代,在去年9月推出了第七代产品。不过本文的主角是Series 6。购于去年2月。我这款是44mm的GPS版本。之所以没买蜂窝网络版本,是仔细考虑了自己并没有独立使用手表的需求,更多的是配合手机使用。

买手表同时搭配了一条编织单圈表带,这个和Series 6一起推出的新表带真是一言难尽,下文会详细说。

从入手Apple Watch到现在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在这篇文章里,我以一个休闲玩家的角度来分享一下使用感受。扫码配对之类的操作就不说了。提醒一下,篇幅比较长,而且都是一些基础的使用体验分享,给想要入手Apple Watch的朋友们参考。

下文提及的产品功能基于watchOS 8.5和iOS 15.4。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一、运动健康

这是智能手表类产品最主要的功能之一,相信也是很多人入手Apple Watch后体验最多的功能。首先来说健康、健身两款App。

Apple Watch和iPhone完成配对之后,手机会自动安装健身App。Apple Watch收集到的所有的运动健康相关数据都会跟iPhone端的健康App和健身App同步。原本手机端的健康App里就有一些比较基础的数据,有了Apple Watch之后,可以看到更加详尽的数据。希望有朝一日这两款App能够合并成一款。

在健身App里可以看到三个主要指标:活动(消耗了多少卡路里)、锻炼(运动时长)、站立(每小时内站立至少1分钟,共有多少个小时完成了此目标)。用三个圆环来展现三个指标的完成进度。可以自行设定并随时更改每天的健身目标。

在持续使用Apple Watch 180天后,可以查看趋势,其中包括多项健身相关数据,并按照“继续加油”、“值得注意”和“需要更多数据”进行分组展现。官方对趋势的解释是:趋势可以比较过去90天和过去365天的健身状况。如果表现持平或更佳,箭头会向上。如果表现有所欠缺,箭头会向下。

Apple Watch每周一会推送上周的健身摘要,并根据上周完成情况推荐下周的健身目标,比如上周完成情况比较好,这周可能会推荐稍微高一点的健身目标。如果上周完成的情况比较差,这周可能会推荐稍微低一些的健身目标。Apple Watch也会根据已完成进度推送提醒(比如超出平时的进度时,或者到晚上了完成量还很少时,或者距离目标非常接近时),鼓励用户完成每天的健身目标。

然后是Apple Watch的各种运动模式(这些功能我用的还很少)。

Apple Watch支持大量的运动模式,而且可以自动检测出可能正在进行的运动模式(当然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功能了)。比如我日常上下班时地铁站和公司之间这段路,持续步行会超过十分钟,Apple Watch就会提醒我可能正在“户外步行”,是否进行记录。

即使不进行记录,走路的这段时间也会计入“锻炼”时间内。如果进行记录,不仅能在锻炼时长中显示进行了多长路程的户外步行,还可以在手机端查看运动轨迹。但只会显示在进行记录后的运动轨迹,其实在开始有轨迹之前,我已经走了十分钟了。

如果检测到你不走路了(比如上地铁之后),Apple Watch就会提示你是否已经结束此运动,可以直接结束。即使你没有主动点击结束,也会在你安静一段时间之后自动结束,无需纠结。

实测即使不开启任何运动模式,只要你不是一直在躺尸,都会或多或少有运动记录。猜测可能是根据心率波动和卡路里消耗量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在运动的。

watchOS 7开始,新增了一个“整理放松”模式,如果不方便出门运动,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运动也可以记录下来。对于想要每天跑满三个圆环的朋友们来说非常实用。

接下来是Apple Watch的健康监测功能,比较多,我就每个功能一段话来说一下吧。

心率监测:Apple Watch会持续监测心率,每几分钟监测一次。Apple Watch默认会在心率低于40次每分和高于120次每分时进行提示。我最近遇到过两次手表提示心率过高,都是在喝酒之后。

ECG:心电图功能,可以用手指触摸Apple Watch的数码表冠来测心电图。国行版本在前段时间的系统更新后终于可以使用ECG功能了(Apple Watch Series 4、5、6、7都可以)。苹果称其为“移动心电图房颤提示软件”。只需30秒就可以给出心电图结果和结论,还可以在手机上将报告保存成PDF文件。同时可以开启房颤提示,在检测到疑似房颤的心率不齐时会有通知。如果给家中老人买了Apple Watch,这一功能会非常实用。尤其是watchOS现在支持家人共享设置,即使家人没有iPhone也可以配对使用。

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用于测量血红细胞中的蛋白质(血红蛋白)内的氧气量。绝大部分人的血氧水平在95%-100%之间。血氧饱和度监测是Apple Watch Series 6新增的功能,主要依赖这代新增的血氧传感器。其实在此之前很多其他品牌的智能手表都已经有了这个功能,甚至一二百块钱的手环都支持连续血氧监测,苹果稍显落后了。

有氧适能:有氧适能测量的是最大摄氧量,也就是身体在锻炼时能够消耗的最大氧气量。最大摄氧量高表明心脏适能和耐久力水平较高。可以说是一个直观展现体能水平的指标。

睡眠监测:Apple Watch可以监测卧床时间和睡眠时间,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会给出近期的睡眠数据,如果想看更详细的睡眠数据,可以安装一些第三方App。你可以在手机端设置目标睡眠时长、就寝时间和起床时间。到设定的就寝时间前半小时,手机会自动切换至勿扰模式,手机端的通知和消息都不会有提示(除非解锁屏幕),手表也会自动切换至助眠模式。早上闹钟响之后会提示当天的天气情况。功能虽然很丰富,但是因为Apple Watch续航较差,如果想用它记录睡眠状况,记得在睡前给手表充电。

环境音量级别:Apple Watch上有可以检测噪音的App,打开之后可以查看附近的环境音量有多强。像我这样天天坐地铁上下班的打工人,在地铁进站时的环境音可以达到80甚至90dB。长时间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下会造成听力损伤,降噪耳机这时就可以派上用场。

站立提醒:Apple Watch的站立提醒,可以帮忙减少久坐,对于上班族来说尤其实用。如果一小时的前50分钟保持坐姿,手表就会收到站立提醒,在站起来活动一分钟之后会收到完成的提示。当然这也不是什么新鲜的功能了,现在一二百块钱的手环也具有同样的功能。

上面我只罗列了部分健康监测功能,有了Apple Watch之后,由于能够检测到更多类型、更多维度的健康数据,手机端的健康App数据更丰富了。及时了解这些指标,也能帮助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好及时做出应对。

当然了Apple Watch仅仅是一个辅助工具,并不是专业的医疗设备,检测结果也仅供参考。如果有不适症状,还是早些去医院检查比较好。

这部分最后来说Apple Watch的各种奖章。

其实这算是给用户一个精神上的奖励吧。在首次完成某个运动模式、运动目标,或者连续多日完成,或者在某个特殊的节日完成运动目标,都会有对应的奖章。在一些节日,还会有限量版挑战奖章。就像游戏中的成就一样,激励用户多运动。

二、表盘

手机端Watch App里可以查看并安装不同类型的表盘,不过现在只有官方的表盘可选,苹果尚未开放第三方表盘。

表盘可以实现App直达,并且可以自定义设置,第三方App也是可以直达的。比如点击左上角查看天气,点击右上角选择体能训练模式,点击表盘正中查看当天的健身记录,点击底部测量心率,等等。

如果安装了多款表盘,可以直接在手表上左右滑动切换表盘。还可以选择跟表带比较搭配的表盘,让手表看起来更有时尚感一些。

三、App

Apple Watch上有独立的App Store,但是App数量有限。部分手机端App也有对应的Watch版本,默认会自动安装到Watch App里(可以在手机端Watch App——通用中关闭此功能)。

如果要删除某个App,可以像iOS一样长按图标,选择编辑App,按图标上的x就可以了。

一年用下来,手机上有上百个三方App,安装到手表上的App只有百度地图、航旅纵横、支付宝和Keep。因为在手表这么小的屏幕上,能实现的操作实在有限。手表端支付宝能打开付款码、乘车码、收能量、养小鸡、查收益、查汇率,这已经算是功能比较多的手表端App了。

Apple Watch自带的App里,除了第一部分提到的一些运动健康App之外,值得单拿出来说的,也就只有“正念”了。

watchOS 8中的“正念”包含沉思1分钟和呼吸1分钟,默认会在一天开始时和结束时进行提醒,并且每周一会对上周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

Apple Watch上对“沉思”是这样描述的:观察脑海中产生的思绪,让它们随着你的每次呼气释放。而呼吸一分钟,则是默认一分钟内进行7次深呼吸,手表会通过振动来帮助你控制吸气、呼气的节奏,是一个不错的放松方式。

四、表带

在买Apple Watch时,我还买了一条与Apple Watch Series 6一同发布的编织单圈表带。买手表时在店里试了试,7号表带有点松,但6号又稍微有点紧。店员建议我用比较小尺寸的表带,因为用一段时间之后也可能会变松一些,于是就选了6号。

戴了两周左右的时间,不仅是日常使用时感觉勒胳膊,在睡觉时如果还戴着,会感觉胳膊有点麻,可能还是太紧了,影响了血液流通?而且在上午和下午也会有一些区别,下午明显感觉表带更紧一些。

实在纠结,于是又花了379购入了一条回环式运动表带,可以自己调节松紧程度,戴起来明显舒服多了。但是回环式运动表带更容易沾染尘土和污渍。

编织单圈表带(779元)比回环式运动表带(379)要贵很多。虽然简洁、好看,但如果尺寸不合适,真的很影响日常使用体验。其他类型的表带我还没有试过,就不评论了。对了,网上有很多第三方的表带可选,会比官方的价格便宜很多。

五、总结

这款不支持蜂窝网络的Apple Watch,就像是一个随身的“手机分身”。戴上它,不用担心会错过手机端的消息,即使手机不在手边(当然要处在连接范围之内),也可以在手表端接听电话,查看App通知,帮助解锁Mac和iPhone。如果是支持eSIM的蜂窝网络版本,还可以脱离手机进行接打电话等操作。入手之后确实感觉比之前方便了一些,但说实话,运动健康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要说Apple Watch有什么缺点的话,续航可以说是一个从初代开始便存在的问题了。日常使用的情况下,电量只能支持1天半左右。为了省电,Apple Watch Series 6的屏幕支持最低1Hz,最高60Hz的刷新率,把对续航的影响降到了最低,但一天一充真的很影响使用体验。如果Apple Watch的续航能到两天,我就心满意足了。

另一个缺点就是,Apple Watch表盘的盖板真的太容易划伤了,从入手到现在,已经有了五处明显的划伤。但我还是不想买保护壳,会影响观感和佩戴。

看到这里,相信你对Apple Watch也有一些了解了。如果你已经有了iPhone或者Mac,可以入手试试。如果你觉得这些功能没有多大用处,那就别“创造需求”,毕竟价格不便宜,而且还有不少别的品牌也推出了智能手表,功能上各有亮点。

以上就是入手Apple Watch一年来的使用体验,希望可以帮到想要了解这款产品的朋友们。

最初发布于2022年3月16日

为提升效率而持续进化 macOS Monterey使用体验

今年的新款MacBook Pro在前段时间开售,苹果也同期发布了新操作系统macOS Monterey的正式版,版本号12.0.1。今天我来分享一下macOS Monterey值得关注的几个新功能。

我的电脑是2019款的MacBook Pro,i5、8GB版本。目前还没有上线的功能、国内无法正常使用的功能以及只有M1芯片的Mac才能使用的功能就不说了,这篇文章只从日常办公和使用角度来说说Monterey能怎样帮助提升工作效率。

功能更强的备忘录

备忘录是我每天都在使用的APP,甚至我还把之前存在印象笔记、熊掌记里的内容全都迁移过来了。这次备忘录APP又有一些更新,也修正了一些Big Sur时一直存在的BUG。

首先是新增的快速备忘录功能,可以通过触发角(偏好设置——调度中心——触发角)来实现,比如把快速备忘录设置成屏幕左下角,只需将鼠标指针滑动至屏幕左下角边缘处就会触发。点击它就可以直接打开一个快速备忘录窗口(比备忘录APP界面简洁很多),很适合记录零碎的想法。

备忘录APP会给所有的快速备忘录自动设置一个新的分类,不会和其他文件夹混一起。当然快速备忘录中的内容也可以直接移动到其他文件夹中。

至于触发角,其实这不是一个新功能,至少在我刚入手这台电脑时的Catalina就已经有了。屏幕的四个边缘角都可以自定义相应的功能,比如我就将右下角设置为桌面。只需要将鼠标指针划到桌面右下角,所有的窗口就会收到桌面边缘。

当然如果你更习惯用快捷键,也可以用Fn+Q来启动快速备忘录。

说完快速备忘录,再来说说新增的标签功能。以往笔记较多时只能靠文件夹来整理分类,标签相当于在原有的文件夹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分类维度。(其实和熊掌记的分类方式比较像)

新建内容后,只要输入#符号和相应的文字,系统就会自动生成标签。也可以把这个标签加到已有的笔记里,或者在笔记列表里右键点击标题,直接添加标签。

还可以创建一个智能文件夹,并且在智能文件夹的设置中加入这些标签,只要包含这些标签的备忘录,就会显示在智能文件夹里,自动归类,还是很方便的。

第三项更新内容是备忘录支持添加富媒体信息。在地图中搜索的地址、Safari中当前打开的网页、信息中的链接等,都可以直接添加进备忘录,并以富媒体格式显示缩略图。不过我不怎么用这个功能,因为工作的原因,在备忘录中记下的内容大多要放到word文档里,富媒体信息复制粘贴到word里就只剩文字,连链接都没了。

第四项更新是共享备忘录,可以发送邀请链接给好友或同事,一起编辑同一条备忘录,也可以设置为仅可查看,有点石墨文档的意思了。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更新,现在的备忘录已经具备了很丰富的功能,而且十分稳定。至少对于我来说,备忘录已经让我无需再订阅任何笔记APP了。而且这次更新还顺便修复了Big Sur时一直存在的文字加粗/取消加粗操作无效的问题。但我还是希望备忘录能够添加统计字数的功能,有了这个功能,备忘录就完美了。

顺便说一下,macOS自带的提醒事项APP也加入了标签功能,对于只需要简单的事件记录、事件提醒功能的用户来说,自带的提醒事项APP已经完全够用了。

实况文本

在Monterey正式版本发布之前,实况文本功能已经在iOS 15上线了。在相机界面就可以直接提取文字内容,在相册中如果打开带有文字的图片,也可以很方便的提取文字。在使用了几次之后我果断删掉了手机上的“白描”APP。

而在电脑上,虽然没有触屏,依然可以直接识别图片上的文字,甚至还能直接选中、复制出来。比如用预览打开图片时,在Safari浏览器中打开有图片的文章时,均可以直接识别、复制相应的文字。虽然这一功能的识别成功率很高,但识别出来的文字内容最好还是自己校对一下。

如果你使用预览打开了包含文字的图片,但并不能直接复制文字,可以试试选中“工具”中的“文本选择”。

实况文本功能,再配合Monterey系统级的翻译功能,还可以直接翻译图片中的文字,甚至直接复制已经翻译好的中文,值得一试。

Safari浏览器

苹果系统自带的Safari浏览器界面简洁,而且跟系统高度整合,会同步手机端的浏览记录、密码等,已经足够日常工作使用。随着macOS Monterey的发布,Safari浏览器也有了一些新功能。

首先是新的标签页布局“紧凑”模式,在该模式下,标签页全部采用圆角矩形设计,和网页地址、浏览器扩展等融为一栏,相比之前的标签页布局模式,可以显示更多网页内容,当然这是可以选择的,在偏好设置——标签页中可以选择用“紧凑”模式或“单独”模式。

个人还是更习惯“单独”布局模式,“紧凑”模式真的太紧凑了,显示的信息非常少,而且很容易误点关闭按钮。

另一个大更新是“标签页组”功能,可以将一系列的标签页保存为一个标签页组,而且标签页组支持iPhone、iPad、Mac间同步访问。只要点击这个标签页组,Safari浏览器就能立刻打开标签页组里所有的网页。如果你用Safari来收集一些资料,标签页组功能还是很实用的。

但是,Safari浏览器的地址栏还是一如既往的难用。输入关键词之后,有时会如愿跳转百度搜索结果,有时报乱码,有时甚至会跳转到App Store搜索结果,如果能把这个bug修复,我觉得都可以卸载Chrome了。

隔空播放到Mac

翻译一下,就是用电脑播放手机上的内容。比如可以隔空播放音频内容,用电脑播放手机上的歌曲,手机可以控制播放的内容和音量等等。也可以扩展显示,直接把手机屏幕的画面投屏到电脑上。在控制中心里就可以直接开启这一功能。

毕竟与iPhone相比,MacBook有更大的屏幕、更好的音响,直接将iPhone的内容在MacBook上播放,有时的确体验会更好。

实际测试投屏的确很流畅。不过除了用电脑来放映手机上的PPT之外,我想不到这个功能还能用在什么场景,可以说是一个适合用来应急的功能。

对了,隔空播放功能既可以无线使用,也可通过USB有线连接来实现。如果你想让使用过程尽量稳定,或者没有可以用的Wi-Fi,就可以用有线连接。

专注模式

macOS Monterey还增加了专注模式,点击菜单栏“控制中心”里的专注模式就可以启用该功能。

初次进入时,系统一共提供了勿扰、睡眠、工作、游戏等模式,其中工作和勿扰模式都可以定时1小时或直到晚上,系统会自动过滤通知和电话。而且还可以选择允许通知的联系人或APP。

一旦在电脑端开启专注模式,手机端也会自动开启,反过来也是如此。而且在系统更新至最新版本之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设置自动启动专注模式,比如在工作日我来到公司之后,手机就会提示是否开启工作模式,手机开启之后电脑也会同步开启。

而在周末在家时,手机会提示我是否开启游戏模式(最近周末在家的确经常玩游戏)。电脑有没有同步开启游戏模式就不知道了,毕竟周末真的不想碰电脑。

快捷指令

之前iOS端的快捷指令,在Mac更新到Monterey之后也可以在电脑上使用了,默认在启动台的“其他”文件夹里。而且苹果在“快捷指令中心”里提供了大量的快捷指令,可以直接选择使用。当然也可以很方便地设置自己想要的快捷指令。

快捷指令也可以在手机和电脑、平板之间同步。不过笔者一直没怎么用这个功能,不忙了再挖掘挖掘。

摄录指示器

macOS Monterey增加了一项隐私保护功能(其实之前iOS上就已经有了),在你在使用摄像头时,系统顶部菜单栏会出现一个绿色的圆点。如果在使用麦克风,顶部菜单栏则会出现一个黄色的圆点。

低电量模式

macOS Monterey支持低电量模式,它可以通过降低系统时钟速度和显示器亮度等方式,延长电脑的续航时间。可以在系统偏好设置——电池——电池中开启低电量模式。

以上就是笔者在使用macOS Monterey一段时间后发现的几个比较实用的功能。感受最明显的莫过于备忘录、实况文本和Safari的更新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还是很有帮助的。

还有一个目前还没上线的“通用控制”功能,官方称可以横跨Mac和iPad无缝操控,比如Mac的光标可以直接移动到iPad上进行操作,还可以直接在二者之间拖拽内容,比如Affinity Publisher里的图层。而且只需要把两台设备并排放在一起就可以,无需任何设置。这个功能还是很让人期待的,iPadOS和macOS也算是打通了。

由于这次是在等到正式版发布之后才更新,没有遇到之前更新Big Sur测试版时的种种bug,从最近这几天的使用情况来看,更新之后整体使用体验和之前一样流畅,看来我这台电脑还能再用几年。

当然如果你担心系统更新之后电脑可能出现bug甚至变砖的话,可以再等一段时间的12.1或再晚些的更新,会陆续修复一些已知问题。

最初发布于2021年11月15日

AirPods Pro有杂音?可以去店里“旧瓶装新酒”

由于我每天都需要坐地铁上下班,地铁里的各种噪音实在是难以忍受。没有降噪功能的手机原装耳机即使音量开得再大,也无法掩盖地铁转向时轨道的噪音,和旁边人外放抖音快手的声音。入手AirPods Pro之后,它已经成为我通勤路上不可替代的伙伴,开启降噪模式之后周围瞬间安静了,地铁噪音也明显弱了很多,同时也能正常听到报站声音。

不过,前段时间耳机偶尔会出现断连问题,突然断开连接,重新连接之后可以解决,但依然感觉很闹心。于是去了一趟Apple Store,店员帮忙重置(先取消配对,长按配对按钮约15秒直至指示灯变黄,静置几分钟再重新连接)之后暂时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后来右耳逐渐开始出现明显的杂音,听歌的时候咯噔咯噔的,手指碰一碰,杂音就会变成连续的哒哒哒哒哒。

后来苹果官网果然更新了“适用于声音问题的AirPods Pro服务计划”,承认了部分生产日期在2020年10月前的AirPods Pro可能会出现声音问题,于是果断预约,前往Apple Store。

Apple Store店员提醒我,可能我自己只发现了右耳的杂音,但左耳也可能存在杂音,只是我没听出来。经过检测(来检测的人还不少,还得排队),告知我两只耳机均存在此问题,并且拿来了两只单独的耳机给我更换。这两只耳机并没有使用零售版的包装,而是备件专用的简单包装。同时还附有两组不同尺寸的耳棉。耳机杂音与充电盒无关,所以没有更换充电盒,相当于“旧瓶装新酒”了吧。

连接手机之后现场试了试,明显没有了之前的杂音。并且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使用,发现AirPods Pro的降噪效果、音量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以前地铁里听歌需要把音量开到一半,现在只需要开大概三分之一的音量。

如果你的AirPods或AirPods Pro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不妨约一下去Apple Sore更换。对了,只有Apple Store可以直接更换备件(如果他们库存充足的话)。如果是直信创邺、百邦之类的官方授权售后服务网点,是需要返厂维修的,自然不如直接更换备件来的痛快。

这次换新还顺便买了Apple Watch Series 6,后续会分享使用体验。

最初发布于2021年3月20日

从iPhone Xs 换到iPhone 12,有哪些提升?

我在2019年3月从京东购入iPhone Xs,使用至今将近两年。其实这款手机的运行流畅度、屏幕显示效果和拍照效果都是很不错的,但实在无法忍受影响正常使用的信号问题。于是在近日从京东购入一台iPhone 12。

为啥没买iPhone 12 Pro呢?我觉得好像我根本用不到那些Pro才有的功能,比如ProRAW和LiDAR(当然也是因为同样容量要再加2000块钱,感觉有些贵了)。

经过十来天的日常使用,我来总结一下这次换机之后的一些感受。这篇文章既是对比iPhone Xs和iPhone 12,同时也是为了给同样饱受Xs信号问题折磨的朋友们一个参考。

说明一下,我虽然是重度手机用户,但最依赖的其实是微信、资讯APP和几款游戏,对手机影像相关功能的使用频率较低,因而并未做大量测试,仅是谈谈日常使用感受。

首先来看看这两台手机在主要参数上的一些差异:

iPhone Xs主要参数:
上市时间:2018年9月
芯片:A12
重量:177克
厚度:7.7mm
屏幕:超视网膜高清显示屏、5.8英寸、2436*1125、458ppi
前置摄像头:700万像素
后置摄像头:1200万像素广角+1200万像素长焦

iPhone 12主要参数:
上市时间:2020年10月
芯片:A14
重量:162克
厚度:7.4mm
屏幕:超视网膜XDR显示屏、6.1英寸、2532*1170、460ppi
前置摄像头:1200万像素
后置摄像头:1200万像素广角+1200万像素超广角

接下来我按照上述参数对比的顺序来说说这次换机之后的使用感受,和与之前使用iPhone Xs时的不同之处。

1、芯片由A12升级为A14,这一点在日常使用中没有明显感知,搭载A12芯片的iPhone Xs其实在退役时无论是日常使用还是玩游戏都十分流畅。我也没有对iPhone 12进行跑分测试,个人认为意义不大,日常重度使用也完全没有遇到任何流畅性方面的问题;

2、iPhone 12的外观尺寸相比iPhone Xs略有提升,屏幕也大了0.3英寸(也就是很窄的一小条,日常使用没有明显感知),但厚度和重量都略有下降,更加轻薄一些。手感方面,由于iPhone 12采用了直角中框,能感觉到有些硌手,即使是在装上保护壳之后。中框具备磨砂质感,较为不易沾染指纹。后盖仍然是玻璃盖板,中框和后盖之间没有了iPhone Xs那种越看越纠结的大缝隙。

这里要提一下,除了更便宜一些之外,轻薄也是iPhone 12相比iPhone 12 Pro的优势。iPhone 12 Pro重量187克,厚度7.4mm,不锈钢中框容易沾染指纹,后置摄像头凸出更加明显。与之相比,iPhone 12轻了25克,磨砂中框不易沾染指纹,后置摄像头凸出较少,手感更好一些。虽然配置和功能并没有那么Pro,对于追求轻薄的用户来说显然是iPhone 12更合适。

3、屏幕方面,由“超视网膜高清显示屏”升级到了“超视网膜XDR显示屏”,最大亮度保持一致,对比度有所提升,屏幕分辨率和精细度也略有提升。至于在日常使用观感上的差异,没有发现。

前两代入门级iPhone(iPhone XR和iPhone 11)由于屏幕边框比较宽而备受诟病,到了iPhone 12这代,全系配备了超视网膜XDR显示屏,告别了LCD屏幕,同时可以跑马的宽边框也消失了。

4、前置摄像头由700万像素升级到了1200万像素,对于除了健康码和跟家人视频聊天之外从不自拍的我来说,也没有啥影响。

5、再来看后置摄像头,iPhone Xs后置双摄像头(广角+长焦),iPhone 12后置双摄像头(广角+超广角)。由于iPhone 12没有长焦镜头,也就没有二倍光学变焦,数码变焦也由10倍降低至5倍。但是有超广角模式和夜景模式,有得必有失。如果既想要长焦又想要超广角,那还是入手iPhone 12 Pro吧(或者入手iPhone 12 Pro Max,最大2.5倍光学变焦,15倍数码变焦)。

二倍变焦便于构图,也能省去拍照后裁剪的工作量。实测iPhone 12的二倍数码变焦和iPhone Xs的二倍光学变焦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两台手机均使用二倍变焦拍摄同一场景时,iPhone 12照片画面会有一些涂抹感,iPhone Xs照片画面仍然保持了足够的精细度(下图左侧为iPhone Xs拍摄,右侧为iPhone 12拍摄,显示比例均为图片实际大小)。而且iPhone Xs可以快速切换至二倍光学变焦,iPhone 12还需要双指操作才可以。

至于夜景拍摄,iPhone Xs只有在环境亮度较高的情况下才可以拍摄比较清晰的夜景照片,但画面存在大量噪点,画面整体效果也与实际观感有明显差异。iPhone 12拍摄夜景可以通过3秒长曝光的方式进行,相比iPhone Xs拍摄的夜景照片会更加清晰,噪点有明显改观。但经常会有惨不忍睹的鬼影现象,比如下面这张图。这种现象自iPhone 11开始便已存在,没想到时隔一年之后的iPhone 12系列竟然还没有修复这一问题。

相比iPhone Xs,iPhone 12的相机还加入了场景检测和镜头校正功能。场景检测功能会使用智能图像识别,自动改善各种场景的照片。在拍照过程中能感受到照片在拍摄时会有一个轻微的停顿,应该就是在进行针对性的优化。镜头校正则可以校正前置和超广角摄像头的镜头扭曲(毕竟iPhone Xs根本没有超广角镜头)。

6、接下来说说信号方面的差异,这也是换手机之后感觉差异最明显的地方。作为饱受iPhone Xs信号问题折磨的用户,我这次换机就是希望iPhone 12能够有所改善。我使用的是联通卡,从这段时间的使用情况来看,iPhone 12的信号有明显改善。以我每天上下班通勤路线(地铁十号线国贸至石榴庄站)来看,以往使用iPhone Xs时,这些站点信号极差甚至根本没有信号,微信消息无法接收和发送,在线听歌会中断,微博无法看到图片和视频,哔哩哔哩漫画APP也无法正常加载下一页。本来通勤路上就靠这些来打发时间,都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就只有打开Kindle了。在换用iPhone 12之后,上述这些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虽然有个别站点仍然十分缓慢,但我已经很心满意足了。

其实这代iPhone相比前代最大的升级应该是支持5G网络,在其他手机厂商都已推出多款5G机型,甚至不再更新4G产品线的时候,苹果终于也跟上了大家的步伐。笔者在联通客服三番五次的热心关怀和安利下,也没有换5G套餐,所以也没有进行5G相关的测试。但在有5G信号覆盖的地方,屏幕右上角便会显示5G。此外,iPhone 12系列还支持WiFi 6。

我发现,说完上述几点之后竟然没有其他可说的了,看来近年来iPhone的历代更新真的是乏善可陈了,与安卓手机堪称“突飞猛进”的迭代相比,iPhone近年来的更新颇有种“挤牙膏”的感觉。现在的iPhone是不是除了iOS的流畅使用体验、海量优秀APP和与其他苹果产品间的协同之外,没有其他可以胜过各大品牌安卓旗舰的地方了?

最后再说说两台iPhone的数据迁移,将新旧两台手机放在一起就可以快速进行数据迁移(或者说是复制)。在将iPhone Xs数据迁移至iPhone 12的过程中我发现,不仅是旧手机的APP可以在新手机上重新安装(全部都是从App Store下载的最新版本),甚至连APP图标的位置都可以完全复制到新手机上,应用数据也能全部复制到新手机上,也包括微信聊天记录。由于工作原因,微信聊天记录应该是我这台iPhone Xs上最宝贵的数据了。

并且,新手机上的APP基本都无需重新登录便可直接使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iPhone 12上重新录了面容ID,开启了面容ID登录或支付的APP都需要重新登录。

iPhone 12使用至今两周有余,暂时还没有发现这两台手机之间有其他的明显区别。不过,单单解决一个信号问题,就足以让这次换新有价值了,毕竟这才是一台手机最“本分”的功能。

最初发布于2021年1月19日

macOS Big Sur痛苦的升级过程与正式版使用体验

在今年6月苹果的WWDC 2020开发者大会上,苹果公布了将于今年秋季推出macOS最新版本Big Sur的消息,之后很快便面向开发者推出了测试版系统。普通用户也可以通过安装描述文件的形式来体验测试版系统。

只需在苹果官方网站加入Apple Beta版软件计划即可,同样也可以获得iPhone、iPad、Apple Watch等设备的测试版系统描述文件。

笔者从Big Sur的第一个测试版开始使用,一直到近期更新到了正式版。中间经历了十余个版本的折磨,测试版系统的BUG实在是太多了,而且的确影响日常使用。比如Safari浏览器浏览部分网页时出现类似花屏的现象,Microsoft Edge浏览器闪退,邮件、备忘录、照片APP纷纷崩溃,部分APP界面元素错位,等等。于是笔者在正式版系统即将推出时,就删掉了测试版描述文件,静静等待正式版的到来。

从测试版升级到正式版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笔者是从开发者预览版Beta 10直接升级到11.0.1正式版的,在检测到并下载完系统更新之后,重启电脑会停留在灰屏状态(屏幕上只有一个鼠标指针,背景灰色),只能通过在开机时按住Option,选择进入Macintosh HD才能正常进入系统。

之后笔者又尝试恢复macOS,发现只能恢复到Catalina(10.15),这样的话仍然需要通过系统更新才能升级到Big Sur,故而放弃。询问Apple Genius,给到的建议竟然是“过段时间再试,可能近期更新的用户比较多”或者“去更大的店面试试看”。

最终找到了解决办法,在App Store中搜索Big Sur并下载安装,这时会下载Big Sur的完整镜像(12GB+)进行安装,这样需要下载的文件会比在系统偏好设置-软件更新中更新时大很多,安装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比如提示验证失败,后重试到第四次,终于安装成功。

在此强烈建议大家在安装正式版之前使用时间机器进行备份,如果正式版使用基本正常,继续使用时间机器进行备份,养成定期备份的好习惯。

11.0.1正式版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版本了。从更新至今已经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基本没有遇到比较严重,影响到日常使用的BUG。并且近日11.1版本也已正式发布,可以正常通过系统偏好设置-系统更新进行更新。

接下来笔者说一下macOS Big Sur(11)相比Catalina(10.15)的主要变化,除了外观上有显著的变化之外,功能上也有一些实用的更新。

1、系统预装App图标几乎全部更改为圆角方形,与iOS的APP图标风格基本一致。在Big Sur正式版发布之后,不少第三方APP也推出了新版本,将图标改成了圆角方形。

3、通知中心的设计类似iOS的负一屏,随着Big Sur正式版的到来,一些第三方App也开始提供小组件。

4、增加了类似iOS的控制中心,可以便捷地管理网络、蓝牙、屏幕亮度、音量、开启勿扰模式等等。

5、Safari浏览器启动页除了个人收藏之外,新增了经常访问的网站、隐私报告和来自其他设备,比如登录同一Apple ID的iPhone上Safari最近的浏览记录。至于官方宣称的提升性能和速度,暂时没有明显的感觉。还有密码安全检测功能,如果你保存的密码已经遭遇数据泄露,或者过于简单,Safari会提示你修改成安全性比较高的密码,这一功能同样也已在iOS上线。

6、新增AirPods设备自动切换功能,比如笔者的AirPods Pro戴上之后直接连上手机,但电脑上会提示附近有AirPods,可以直接点击连接,当电脑端需要播放声音时,会直接通过AirPods Pro来播放。但这个切换体验并不是很好,至少从最近这段时间的体验来看,会经常在电脑和手机之间跳来跳去,稍显混乱。

7、App Store会集中展示评分、适用年龄、排行、开发者、语言、大小等信息。最近更新至11.1之后又新增了APP隐私相关内容,让APP更加透明。

8、系统自带的备忘录、照片、提醒事项、语音备忘录等APP也有一些很实用的功能更新,比如更丰富的照片和视频编辑功能,快速调整备忘录文本格式,语音备忘录的录音优化等等。

其他的一些更新基本上都不影响使用,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简单来说Big Sur最大的更新在于外观和隐私保护两方面。

外观方面,可以发现macOS和iOS/iPadOS正在采用日趋一致的设计语言,比如图标、控制中心、通知中心等等。笔者总觉得控制中心和通知中心如果是以触摸的形式来操作会更便捷一些,但现有的Mac电脑并不支持触控,或许今后会推出配备触摸屏的Mac电脑?

而在隐私保护方面,苹果也是在尽力做到透明化,并且帮助用户提升密码的安全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搭载苹果自研M1芯片的Mac电脑几乎和Big Sur同时面世,Big Sur自然也要针对搭载M1芯片的电脑进行一些优化。同时大量苹果自研APP和第三方APP纷纷开始适配M1芯片,也照顾到了仍然在使用Intel芯片的Mac用户,即使是通用应用(所有的APP在Big Sur里被分为Intel和通用两类)也可以完美运行。笔者的电脑是2019款MacBook Pro 13英寸,无法体验到M1芯片带来的性能和续航提升,后续如果换新的话,再和大家分享使用体验。

从目前来看,即使是最新发布的11.1仍然存在一些BUG,比如在备忘录中无法正常使用“加粗”操作。如果一段文字中既有数字又有字母又有汉字,那就只会有数字被加粗,汉字部分无动于衷。这个BUG基本上从Big Sur第一个测试版持续至今,不知何时才能被修复。

系统更新就是一个漫长的制造BUG、修复BUG的过程,为了不影响搬砖,再次建议大家使用稳定版系统,不要轻易尝试测试版系统,并且要定期使用时间机器进行系统备份。

最初发布于2020年12月18日

Mac常用App推荐:写在入手MacBook Pro一年后

之前笔者曾经写了一些入手MacBook Pro以来在办公方面的使用感受。这篇文章从日常办公角度,给大家推荐一些这一年来个人感觉比较好用的Mac端App,仅供参考。由于笔者的日常工作很少使用其他类型App,本文将主要谈一些办公相关、笔记工具、图片处理等应用。

Office三件套

日常办公最常用的软件,首先就是Word、Excel和PowerPoint。其实笔者之前一直都是用的破解版,但在遇到过几次因破解导致的问题(比如PPT突然自动关闭,可能是崩溃了,做了一半的PPT找不到了,而且没有留下任何历史记录)之后,终于还是订阅了Office 365家庭版,之后一直稳定使用至今。想要订阅的朋友们可以去某宝看看,有一些微软授权店铺的价格会比官方店低一些。但那些价格极低的,笔者没有试过,不敢保证能正常使用。

Office 365在2020年4月再次更(改)新(名),变成了Microsoft 365,并且家庭版新增了家庭安全和Teams等组件。但笔者一直都没有用到过。甚至连Outlook和OneNote也极少使用。日常办公最常用的还是Word、Excel、PowerPoint这三个组件。

订阅之后可以获得ITB的OneDrive云存储服务。可以在macOS、iOS和Windows设备和网页端查看。但OneDrive的网络同步功能有时会有问题,这要看你所处的网络环境了。

如果有些文档在使用Office 365处理时出现问题,比如显示错乱,可以换WPS Office打开看看,或许能帮你搞定。WPS的用户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但二者尚未做到完美兼容。

WPS经过这么多年的迭代,易用性越来越高了,而且相比Office 365,WPS的功能菜单布局更清晰一些。有一些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功能,在微软Office 365中可能藏得比较深,而在WPS中很显眼,比如Excel的“高亮重复项”功能,用过的自然知道。

WPS的云文档同步是一个不错的功能。默认情况下,使用WPS打开的文档会自动同步到云端。在其他设备上登陆同一WPS账号时就可以直接访问,当然也可以选择关闭自动同步。免费账号只有1GB的云空间,如果确实需要更大的云空间,可以花钱开会员。WPS的会员服务还是很超值的,涵盖了众多实用功能,尤其是在PDF文档处理方面的功能,相比购买Acrobat Pro这样的抢钱软件,可以说是相当实惠了。而且在618、双十一之类的购物节期间,WPS的会员订阅还会有不小的折扣。

邮箱客户端

由于工作过程中经常使用邮件与同事和客户沟通,邮件客户端的使用频率也很高。在这方面,笔者陆续试用了Outlook、Foxmail和macOS自带的邮箱App。如果使用的是腾讯企业邮箱,只有Foxmail的使用体验是最好的。

首先来说Outlook。在订阅Office 365之后可以使用Outlook来收发邮件,绑定微软的自家的邮箱自然是没有问题,可以免配置直接使用。但按照腾讯企业邮箱的官方说明设置之后,Outlook经常出现收信不及时的情况,但要么收信很慢,要么是收到之后不提示有新邮件,很耽误事。而且在发送邮件时还会出现一些奇怪的错误。

接下来说说macOS自带的邮箱App,配置腾讯企业邮箱的步骤会稍微复杂一点。优势在于界面简洁,但缺少笔者经常需要用到的邮件导出为.eml格式这个小功能。

综合来看,如果所在公司使用腾讯企业邮箱的话,体验最好的还是Foxmail,毕竟是腾讯自家的邮箱App,可以快速地配置腾讯企业邮箱。与之相比,其他邮箱App都需要手动填写服务器地址和端口号,比较复杂。Foxmail唯一的小问题就是目前的最新版本依然没有适配macOS的深色外观,还是希望开发者能跟进一下。

提示一下大家,腾讯企业邮箱默认只给邮件客户端同步最近一个月的邮件,这是可以修改的,在网页版邮箱的设置中可以修改成同步最近三个月或者全部邮件。

笔记工具

笔记工具也是日常工作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一类App。在这部分笔者会来说一说印象笔记、熊掌记、macOS自带的备忘录和Notability。

之前笔者曾经写过一篇印象笔记、OneNote、熊掌记等笔记App的对比分析。印象笔记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综合多方面因素来看,印象笔记可以说是目前最适合笔者工作环境的笔记应用之一,毕竟平日以文字工作为主。

正如笔者之前的文章所说,印象笔记拥有实用的桌面便签功能,能以单独的窗口打开某篇笔记,让写作过程更专注,简单便捷的分类管理,可以一键简化格式,或者一键设置为纯文本等等。再配合浏览器扩展“印象笔记·剪藏”,可以快捷地收藏网页,或者只收藏其中的正文,无需担心网页被删除之后内容丢失。

印象笔记有免费账户、标准账户、高级账户、专业账户四种不同级别的订阅方式可以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记得刚开始使用印象笔记时免费账户也可以在手机和电脑之间同步,突然有一天收到提示说免费账户只能在一台设备上使用了,只能付费订阅才可以在不同设备间同步。当时虽然很不爽,但后来才发现,付费之后解锁的新功能是真香。比如任务清单、OCR识别文字、自定义模板、标注PDF、扫描名片、思维导图等等,它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安安静静的笔记工具了。

而熊掌记,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发现其有些不适合笔者日常工作使用。除了相比印象笔记,它的功能比较单一之外,还在于熊掌记采用的Markdown语法,与文章内容偶尔会有冲突,比如在笔记中加入微博话题时,熊掌记会将其识别为标签,自动在App界面左侧添加标签。相比这种分类形式,笔者更喜欢使用印象笔记的笔记本分类形式,类似文件夹。

同时我还使用了一段时间macOS自带的备忘录,可以与手机上的备忘录同步。简洁易用是它的最大优势,无论是输入文字还是手写涂鸦都十分便捷,但缺乏一些笔者在写作中经常需要使用的功能,比如字数统计。对了,网上可以找到从印象笔记迁移到备忘录的方法,只需选择要迁移的笔记,运行脚本即可自动创建文件夹,快速迁移笔记,很方便。

在上网课的过程中,我购买了Notability,相信大家在不少推荐App的文章中都见到过它。用Notability可以导入PDF或PPT文件,可以随意添加文字,或用荧光笔标记重点。在手机、iPad和MacBook上均可使用。当然如果在iPad上使用,配合Apple Pencil手写笔,能够有更好的使用体验。学习时可以用它导入老师的PDF/PPT版讲义,在MacBook上看课程视频,在iPad上打开Notability,或使用随航功能将Notability界面显示在iPad上,学习起来会方便很多。并且借助iCloud,笔记和标记的内容可以在MacBook、iPad和iPhone上自动同步。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它来整理汇总工作中的各类资料。

图片处理工具

由于工作原因,笔者经常需要进行简单的图片处理,比如裁剪、调尺寸、改大小、加水印去水印等等。

刚刚入手MacBook Pro时,笔者在美区Adobe官网购买了Photograph Plan,一年的订阅费用119.88美元(还要加税),大概800多块钱。包含Photoshop、Lightroom、Lightroom Classic三大组件和20GB的云空间,还有一系列基本用不到的杂七杂八的小App。安装的同时还会安装Adobe Creative Cloud的一系列组件。

首次安装完成之后启动台里增加了15个图标,其臃肿程度可见一斑。尤其是Creative Cloud的一堆组件,用处不大,但占用的空间却相当大。甚至官方还上线了专门的卸载工具。实际测试发现,即使使用官方的卸载工具,仍然无法删掉这些App,还需要借助腾讯柠檬清理之类的第三方清理工具。

正如其名字一样,Photograph Plan订阅计划更适合摄影师使用,普通用户订阅这个计划的确是有些浪费,因为根本用到Lightroom。但是单独订阅Photoshop的价格甚至比这个摄影师计划的价格还贵,这种定价策略有点无法理解。

其实如果只是简单的修图操作,完全可以用其他更简单的软件替代。比如泼辣修图。简单的调色、裁剪、调节尺寸、加水印、蒙版、加文字等等均可使用泼辣修图来操作,不像Photoshop那样繁琐,轻巧便捷,速度也很快。泼辣修图现在的应用界面明显还是手机版App的设计思路,简洁明了。

当然可能你觉得泼辣修图功能太过简单,而且日常需要处理PSD文件,那你可以在App Store里购买Affinity Photo或者Pixelmator Pro,一次买断,价格便宜很多,也是不错的Photoshop替代品。虽然一开始使用时可能并不习惯,但功能大同小异,大多是功能按钮位置上的区别。

其他第三方App

Microsoft To Do

如果你的工作任务比较多且杂,可以用Microsoft To Do来帮你管理日程。这是微软推出的日程管理工具,免费且可多端同步,Windows、macOS、Android、iOS都可以使用。那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且没有明确时间节点要求的工作,可以加到“任务”里。有明确时间节点的工作,可以加到“已计划日程”里,并设置日期。甚至还可以给任务和日程添加步骤,让工作规划更细致,这个就看具体需求了。笔者每天早上把当天需要做的事情添加到“我的一天”,完成一个就打一个勾。

MindNode

可借助iCloud自动在多设备间同步的思维导图工具,写文章、方案之前,先用思维导图帮忙梳理思路,有一个完整的结构之后再开工,会更清晰一些。如果只是日常制作简单的思维导图,可以不解锁付费功能。MindNode也可以打开和编辑XMind创建的文件,无需担心兼容性。

Magnet

MacBook Pro等苹果的电脑产品屏幕分辨率普遍较高,想要充分利用这块视网膜屏幕,可以用Magnet来分屏。通过快捷键就可以实现快速的应用分屏,比如左右分屏、上下分屏、三等分、窗口居中等等。这个App是收费的,但个人觉得很值得购买。

The Unachiver

解压缩工具,简单好用,可以直接在App Store中下载,而且免费。基本上主流的压缩格式都能处理,速度也很快。macOS自带的文件归档工具只能处理.zip格式的压缩包,但很多Windows用户都习惯使用WinRAR,默认压缩格式为.rar。为了处理这些文件,就需要有一款能搞定各种压缩格式的App。The Unachiver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遗憾的是The Unachiver不能分卷压缩。

腾讯柠檬清理

腾讯柠檬清理可以用来清理无用的系统文件,或者帮你卸载App。以往我们想要卸载macOS的App,要么在启动台中长按图标,点击x,或者在访达-应用中删掉App,但这两种方法或多或少都会有卸载残留文件,还需要手动删除。使用柠檬清理卸载App时会帮你列举出相关文件,并询问是否一起删除,很实用。建议从官网下载全功能版,App Store中的Lite版功能不够全面。

以上就是笔者认为用MacBook Pro日常办公时比较值得推荐的App,和一些使用心得。由于工作内容限制,接触的App类型和数量都有限。如果你有更好的选择或推荐,欢迎留言、讨论。 

最初发布于2020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