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Log:2025年7月9日

1、继续让Cursor优化应用,主要是按钮位置和交互逻辑,需求如下:
1.在模拟器中运行发现收藏夹在会话列表顶部,但是和上边缘之间没有边距,比较难看
2.AI对话界面没有返回至会话列表的按钮,需要改为“通过下滑对话界面和点击返回按钮返回至会话列表”
3.设置按钮放在打开新对话按钮的旁边吧,用图标表示,不用放在每个对话界面的右上角了
2、提交需求后Cursor快速修改代码并进行构建测试、修复问题,并提示构建成功
3、继续在Xcode中测试,发现上述优化已经基本更新完成,只有收藏按钮略丑,后面再继续优化
4、下一步继续优化界面和交互逻辑,包括:默认以对话中的第一个问题作为对话标题、允许用户长按修改对话标题、删除对话、置顶对话,并且将对话、收藏作为应用底部的两个tab。Cursor在询问几个细节问题之后开始分解任务,并对应用进行分步骤优化
5、其中涉及对话数据结构的存储问题,包含本地数组、UserDefaults、CoreData三种形式,Cursor建议短期内可以先用UserDefaults,如果数据量大、需要复杂查询的话,以后再切换成CoreData
6、修改结束,让Cursor检查后提示可以正常构建,之后在Xcode中用模拟器测试,发现对话列表顶部仍然有收藏夹,然后对话页面顶部的“会话列表”需要改成“全部对话”,继续让Cursor修改,之后测试提示构建成功,仅有一处不影响运行的警告,也让Cursor修改了
7、继续在Xcode中用模拟器测试,测试正常,已经基本达成需求,还有一处小细节需要优化,对话列表和顶部的“全部对话”中间离得太近,需要适当增加一些边距,继续让Cursor优化,然后在Xcode中继续测试,OK了,今天就先到这里

DevLog:2025年7月8日

1、在GitHub创建了AINOTE仓库,询问AI后发现需要使用终端命令、生成密钥、克隆仓库到本地等操作,以后再试
2、测试使用Cursor修改由Trae创建的项目,在Cursor中打开test_2,测试如下需求:
检查一下这个App有没有可以优化的地方
3、Cursor给出一些“优化和提升用户体验、代码质量的建议”,比如考虑支持快捷键、加载状态提示、细化错误提示、过滤输入内容、提升可维护性、支持长按复制消息内容等
4、进一步明确需求:
1.我需要给这个App增加对回车发送消息的支持
2.允许用户开启新对话,并随时返回查看过往的对话列表
3.支持长按消息复制、删除或收藏
4.增加一个集中管理收藏内容的地方,可以放在对话列表的最前面
5.细化错误提示
6.应用你建议中第4条里的1和3对代码可维护性进行优化
Cursor会对需求进行分解并列出详细的开发任务,可以选择优先实现某一项,也可以按顺序逐步进行,按顺序进行的话,每完成一项需要确认继续下一项
7、上述步骤完成后,提出“结合最新的应用特性,优化一下README”文件,Cursor对README进行了优化
8、之后由Cursor检查是否存在问题,在修正问题之后提示构建成功,之后在Xcode中测试,模拟器测试可以打开,但界面存在一些交互逻辑上的问题,后续再行调整

DevLog:2025年7月4日

1、得知在开发和测试阶段完全不需要交688
2、继续让Trae解决前一天的问题,猜测可能需求有些复杂了,于是简化需求:简化一下这个App,只允许用户添加一个大模型的API,无需添加多个模型并在不同模型间切换
3、Trae快速对前一天的代码和文件进行删减,并进行构建,提示构建成功,放到Xcode中会提示Build Failed,再次在Trae测试后仍然提示构建成功,已经解决了之前的构建错误
4、于是用Xcode打开当前项目,提示构建失败,但看了下错误提示,是缺少了两个文件夹,在项目文件夹的指定位置创建文件夹后再试,构建成功!模拟器启动,已经可以打开App、打开设置界面了,但未测试能否添加模型、能否与AI对话
5、发现这个App在模拟器上不能全屏运行,界面上面和下面都有大黑边,复制一份项目文件夹(命名test_2),让Trae尝试修正不能全屏的问题,Trae经过调整后表示已经修正,且构建成功
6、使用Xcode打开之后,提示构建成功,但还是不能全屏,继续让Trae修正,Trae修正后构建成功,再次打开Xcode打开test_2,已经可以全屏显示,并且避开了顶部的灵动岛,但输入框和发送按钮太靠近底部边缘,继续让Trae修正,添加了底部边距之后界面基本OK了,不是很理解,明明Trae在编写App时iOS系统版本是18.5以上,为什么还会有这种应用不全屏的问题
7、另外使用Xcode打开时还出现了如下错误提示:
/Users/jinlei.wu/Desktop/test/ChatApp/ChatView.swift:38:22 ‘onChange(of:perform:)’ was deprecated in iOS 17.0: Use ‘onChange’ with a two or zero parameter action closure instead.
询问豆包后得知,这是 Xcode 针对 iOS 17 及以上版本的 SwiftUI 代码给出的警告,表明Trae使用的onChange(of:perform:)方法已经被弃用,需要改用新的语法,参考豆包的答复稍作修改,错误提示消失
8、注册并下载了另一个AI编程工具Cursor,以后再试,先继续用Trae调整test_2

DevLog:2025年7月3日

1、首次测试AI编程工具Trae,接入了OpenRouter平台的Claude Sonnet 4
2、在Trae中输入应用需求后,创建项目文件夹(命名test),AI快速编写了iOS App,但我并没有进行构建测试,也不清楚是否有问题,需求:生成一个使用SwiftUI编写的对话App,可以通过该App与OpenAI兼容格式的大模型对话
3、进一步丰富了应用需求:继续完善这个App,需要允许用户添加多个大模型,并且在聊天过程中可以随时切换大模型
4、但Trae貌似陷入了死循环,不停地出现构建失败、检查问题、修复问题、再构建失败的情况,将模型切换成DeepSeek-R1之后不能直接帮我修改问题,只会分析问题可能出现在哪儿
5、用Xcode打开当前项目,提示构建失败,没注意看错误提示是啥
6、使用Trae的过程中多次收到提示“模型思考次数已达上限,请输入“继续”后获得更多结果”,且多次出现文件被截断的问题
7、注册了Apple开发者账号并且交了688

Mac常用App推荐:压缩工具The Unarchiver

距离上次更新已经有7个多月,这几天终于有点时间了,继续给大家推荐Mac上常用的App。

这次要推荐的是一个压缩/解压缩工具,The Unarchiver。

提到压缩/解压缩工具,Windows系统上自然是首选WinRAR、7-Zip之类,但WinRAR官方中文版本夹杂广告吃相难看,7-Zip仅支持Windows,macOS系统自带的“归档实用工具”支持格式有限(且偶尔还会遇到苹果电脑打包的文件在Windows电脑上无法解压的状况),有没有一个无广告、支持格式多,且压缩和解压缩都很快的Mac端压缩工具呢?

答案就是The Unarchiver,免费无内购、简洁无广告,且常见的不常见的压缩文件格式它都能支持,速度也够快。

最让我满意的当然要数The Unarchiver超级低的存在感,没有任何广告,图标也不像一些国产的压缩工具那样要么高仿WinRAR,要么花里胡哨。

安装之后点开The Unarchiver的图标,首先看到的就是它支持的超多格式,除了常用的.zip、.rar、.7z.之外,还有大量不太常见但偶尔也会遇到的压缩文件格式,可以在这里快速设置文件关联。

The Unarchiver解压缩时可以为解压缩的文件创建新文件夹、为创建的文件夹设置修改日期,在成功解压归档后可以将压缩包自动移到废纸篓,这些也都可以在The Unarchiver的设置中按需调整。

而且,The Unarchiver的压缩和解压缩速度都很让人满意,对于像我这种只需要打包文件发邮件,下载压缩包并解压缩的用户来说足够用了。

唯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The Unarchiver支持对压缩包的文件名编码进行自动检测,偶尔也需要手动选一下。默认设置了80%的信心阈值,低于这个阈值时,程序会询问编码类型,这时只要根据你的压缩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就好,比如简体中文(macOS)、简体中文(Windows)等等,有数十种。实际使用了四年多的时间,仅有不到3%的压缩包需要手动选择一下文件名编码,就能正常解压了,以至于我暂时没能找到重现“手动选择文件名编码”的配图,先借用一张Mac App Store的图吧。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遇到过即使选了文件名编码也无法解压的压缩包。

对于这样一款简单易用的解压缩工具来说,也没有太多可以分享的内容,静静地做一个用完即走的工具,已经很完美了。Mac App Store高达4.8的评分也足以证明它有多优秀。想要用的朋友们可以直接去Mac的App Store下载安装。

另外,如果你更习惯使用macOS系统自带的归档实用工具,但想修改设置的话,可以参考这个修改方法:

顶部菜单-前往,进入该目录:/System/Library/CoreServices/,展开Applications文件夹,找到并双击归档实用工具.app,这个App没有主界面,在顶部菜单点击归档实用工具-设置,可以对默认的解压缩目录、存储压缩包的目录进行调整。

不定期更新App推荐及使用心得,欢迎关注。

最初发布于2024年12月27日

Mac常用App推荐:免费思维导图工具MindNode

思维导图是一种很便捷的梳理信息的方式,Xmind在部分用户眼中可能已经成为思维导图的代名词,但其实还有很多其它思维导图软件也各有千秋,对于Mac用户(以及比较依赖苹果生态的用户)来说,MindNode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从首次使用这款App到现在,我已经用它做了30来个思维导图。方案结构、稿件结构、会议要点、产品信息等等,都通过MindNode来梳理。这篇文章给大家介绍一下MindNode的优势和不足,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试一试。

优势一:界面简洁,操作简单

首先,与很多国外厂商开发的Mac端App类似,MindNode的界面非常简洁,只有常用的工具按钮,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用户的干扰。只需要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快速进行创建思维导图、修改样式、查看大纲等操作。

对于一款生产力工具来说,我觉得简洁高效是很重要的加分项。一些大而全的软件,比如WPS和印象笔记现在也都可以制作思维导图,但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功能全面(或者说臃肿)的软件。

优势二:可通过iCloud实现多端同步

使用MindNode制作的思维导图,默认会保存在iCloud——MindNode文件夹中,能够通过iCloud自动在多端同步,而且不需要订阅就能多端同步(此处@熊掌记,想在Apple Watch上看思维导图的话还是需要先订阅,不过我想应该没有多少人会在Apple Watch上看思维导图吧)。

好处在于,如果你在电脑上对某个思维导图做了修改,在手机上查看时也会看到修改后的文件,使用手机记录的一些灵感也可以在打开电脑之后继续细化,很方便。

优势三:免费版功能丰富够用

MindNode可以直接在App Store免费下载使用,而且免费版就已经能实现丰富的功能,足够日常使用。当然如果你需要更加丰富的自定义功能,比如修改样式、字体,使用焦点模式等等,就需要订阅了。

MindNode PLUS包月价格22元/月,包年价格168元/年。与之相比,Xmind连续包年价格为388元/年。单从价格来看,MindNode还是比较良心的。

而且,同样是未订阅版本,Xmind导出成PNG或PDF时会有水印,MindNode导出同样的格式时没有水印。

不足一:格式兼容性较差

MindNode支持丰富的格式,比如导入支持FreeMind、MindManager、iThoughts、纯文本、RTF、CSV、OPML、Markdown、TextBundle,导出支持纯文本、RTF、CSV、OPML、PDF、PNG图片、Markdown、TextBundle、TaskPaper、FreeMind。MindNode还可以直接导出到系统自带的“提醒事项”App中,甚至任务的完成状态会在两个App之间同步,与苹果生态的结合相当紧密。

而且,MindNode可以打开Xmind创建的思维导图文件。但是兼容性上做的还不够好,有时会出现格式错乱。MindNode也不能保存成Xmind的专属格式,Xmind也打不开MindNode创建的文件,这可能是唯一一个让我不能删掉Xmind App的原因了。

不足二:仅支持苹果设备

是的,MindNode没有推出支持Windows和Android的版本,目前仅支持苹果设备(甚至支持visionOS),后面如果换用其它设备的话,我用它做的30来个思维导图迁移起来还是挺麻烦的。

综上,就思维导图的基本功能而言,MindNode的免费版已经够用了,如果你也在找一款简洁高效、可多端同步的思维导图工具,不妨试一试MindNode。

不定期更新App推荐及使用心得,欢迎关注。

最初发布于2024年5月10日

休闲玩家带你入坑:Apple Watch 6一年使用感受

苹果在2014年推出了首款Apple Watch,经过多次迭代,在去年9月推出了第七代产品。不过本文的主角是Series 6。购于去年2月。我这款是44mm的GPS版本。之所以没买蜂窝网络版本,是仔细考虑了自己并没有独立使用手表的需求,更多的是配合手机使用。

买手表同时搭配了一条编织单圈表带,这个和Series 6一起推出的新表带真是一言难尽,下文会详细说。

从入手Apple Watch到现在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在这篇文章里,我以一个休闲玩家的角度来分享一下使用感受。扫码配对之类的操作就不说了。提醒一下,篇幅比较长,而且都是一些基础的使用体验分享,给想要入手Apple Watch的朋友们参考。

下文提及的产品功能基于watchOS 8.5和iOS 15.4。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一、运动健康

这是智能手表类产品最主要的功能之一,相信也是很多人入手Apple Watch后体验最多的功能。首先来说健康、健身两款App。

Apple Watch和iPhone完成配对之后,手机会自动安装健身App。Apple Watch收集到的所有的运动健康相关数据都会跟iPhone端的健康App和健身App同步。原本手机端的健康App里就有一些比较基础的数据,有了Apple Watch之后,可以看到更加详尽的数据。希望有朝一日这两款App能够合并成一款。

在健身App里可以看到三个主要指标:活动(消耗了多少卡路里)、锻炼(运动时长)、站立(每小时内站立至少1分钟,共有多少个小时完成了此目标)。用三个圆环来展现三个指标的完成进度。可以自行设定并随时更改每天的健身目标。

在持续使用Apple Watch 180天后,可以查看趋势,其中包括多项健身相关数据,并按照“继续加油”、“值得注意”和“需要更多数据”进行分组展现。官方对趋势的解释是:趋势可以比较过去90天和过去365天的健身状况。如果表现持平或更佳,箭头会向上。如果表现有所欠缺,箭头会向下。

Apple Watch每周一会推送上周的健身摘要,并根据上周完成情况推荐下周的健身目标,比如上周完成情况比较好,这周可能会推荐稍微高一点的健身目标。如果上周完成的情况比较差,这周可能会推荐稍微低一些的健身目标。Apple Watch也会根据已完成进度推送提醒(比如超出平时的进度时,或者到晚上了完成量还很少时,或者距离目标非常接近时),鼓励用户完成每天的健身目标。

然后是Apple Watch的各种运动模式(这些功能我用的还很少)。

Apple Watch支持大量的运动模式,而且可以自动检测出可能正在进行的运动模式(当然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功能了)。比如我日常上下班时地铁站和公司之间这段路,持续步行会超过十分钟,Apple Watch就会提醒我可能正在“户外步行”,是否进行记录。

即使不进行记录,走路的这段时间也会计入“锻炼”时间内。如果进行记录,不仅能在锻炼时长中显示进行了多长路程的户外步行,还可以在手机端查看运动轨迹。但只会显示在进行记录后的运动轨迹,其实在开始有轨迹之前,我已经走了十分钟了。

如果检测到你不走路了(比如上地铁之后),Apple Watch就会提示你是否已经结束此运动,可以直接结束。即使你没有主动点击结束,也会在你安静一段时间之后自动结束,无需纠结。

实测即使不开启任何运动模式,只要你不是一直在躺尸,都会或多或少有运动记录。猜测可能是根据心率波动和卡路里消耗量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在运动的。

watchOS 7开始,新增了一个“整理放松”模式,如果不方便出门运动,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运动也可以记录下来。对于想要每天跑满三个圆环的朋友们来说非常实用。

接下来是Apple Watch的健康监测功能,比较多,我就每个功能一段话来说一下吧。

心率监测:Apple Watch会持续监测心率,每几分钟监测一次。Apple Watch默认会在心率低于40次每分和高于120次每分时进行提示。我最近遇到过两次手表提示心率过高,都是在喝酒之后。

ECG:心电图功能,可以用手指触摸Apple Watch的数码表冠来测心电图。国行版本在前段时间的系统更新后终于可以使用ECG功能了(Apple Watch Series 4、5、6、7都可以)。苹果称其为“移动心电图房颤提示软件”。只需30秒就可以给出心电图结果和结论,还可以在手机上将报告保存成PDF文件。同时可以开启房颤提示,在检测到疑似房颤的心率不齐时会有通知。如果给家中老人买了Apple Watch,这一功能会非常实用。尤其是watchOS现在支持家人共享设置,即使家人没有iPhone也可以配对使用。

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用于测量血红细胞中的蛋白质(血红蛋白)内的氧气量。绝大部分人的血氧水平在95%-100%之间。血氧饱和度监测是Apple Watch Series 6新增的功能,主要依赖这代新增的血氧传感器。其实在此之前很多其他品牌的智能手表都已经有了这个功能,甚至一二百块钱的手环都支持连续血氧监测,苹果稍显落后了。

有氧适能:有氧适能测量的是最大摄氧量,也就是身体在锻炼时能够消耗的最大氧气量。最大摄氧量高表明心脏适能和耐久力水平较高。可以说是一个直观展现体能水平的指标。

睡眠监测:Apple Watch可以监测卧床时间和睡眠时间,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会给出近期的睡眠数据,如果想看更详细的睡眠数据,可以安装一些第三方App。你可以在手机端设置目标睡眠时长、就寝时间和起床时间。到设定的就寝时间前半小时,手机会自动切换至勿扰模式,手机端的通知和消息都不会有提示(除非解锁屏幕),手表也会自动切换至助眠模式。早上闹钟响之后会提示当天的天气情况。功能虽然很丰富,但是因为Apple Watch续航较差,如果想用它记录睡眠状况,记得在睡前给手表充电。

环境音量级别:Apple Watch上有可以检测噪音的App,打开之后可以查看附近的环境音量有多强。像我这样天天坐地铁上下班的打工人,在地铁进站时的环境音可以达到80甚至90dB。长时间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下会造成听力损伤,降噪耳机这时就可以派上用场。

站立提醒:Apple Watch的站立提醒,可以帮忙减少久坐,对于上班族来说尤其实用。如果一小时的前50分钟保持坐姿,手表就会收到站立提醒,在站起来活动一分钟之后会收到完成的提示。当然这也不是什么新鲜的功能了,现在一二百块钱的手环也具有同样的功能。

上面我只罗列了部分健康监测功能,有了Apple Watch之后,由于能够检测到更多类型、更多维度的健康数据,手机端的健康App数据更丰富了。及时了解这些指标,也能帮助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好及时做出应对。

当然了Apple Watch仅仅是一个辅助工具,并不是专业的医疗设备,检测结果也仅供参考。如果有不适症状,还是早些去医院检查比较好。

这部分最后来说Apple Watch的各种奖章。

其实这算是给用户一个精神上的奖励吧。在首次完成某个运动模式、运动目标,或者连续多日完成,或者在某个特殊的节日完成运动目标,都会有对应的奖章。在一些节日,还会有限量版挑战奖章。就像游戏中的成就一样,激励用户多运动。

二、表盘

手机端Watch App里可以查看并安装不同类型的表盘,不过现在只有官方的表盘可选,苹果尚未开放第三方表盘。

表盘可以实现App直达,并且可以自定义设置,第三方App也是可以直达的。比如点击左上角查看天气,点击右上角选择体能训练模式,点击表盘正中查看当天的健身记录,点击底部测量心率,等等。

如果安装了多款表盘,可以直接在手表上左右滑动切换表盘。还可以选择跟表带比较搭配的表盘,让手表看起来更有时尚感一些。

三、App

Apple Watch上有独立的App Store,但是App数量有限。部分手机端App也有对应的Watch版本,默认会自动安装到Watch App里(可以在手机端Watch App——通用中关闭此功能)。

如果要删除某个App,可以像iOS一样长按图标,选择编辑App,按图标上的x就可以了。

一年用下来,手机上有上百个三方App,安装到手表上的App只有百度地图、航旅纵横、支付宝和Keep。因为在手表这么小的屏幕上,能实现的操作实在有限。手表端支付宝能打开付款码、乘车码、收能量、养小鸡、查收益、查汇率,这已经算是功能比较多的手表端App了。

Apple Watch自带的App里,除了第一部分提到的一些运动健康App之外,值得单拿出来说的,也就只有“正念”了。

watchOS 8中的“正念”包含沉思1分钟和呼吸1分钟,默认会在一天开始时和结束时进行提醒,并且每周一会对上周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

Apple Watch上对“沉思”是这样描述的:观察脑海中产生的思绪,让它们随着你的每次呼气释放。而呼吸一分钟,则是默认一分钟内进行7次深呼吸,手表会通过振动来帮助你控制吸气、呼气的节奏,是一个不错的放松方式。

四、表带

在买Apple Watch时,我还买了一条与Apple Watch Series 6一同发布的编织单圈表带。买手表时在店里试了试,7号表带有点松,但6号又稍微有点紧。店员建议我用比较小尺寸的表带,因为用一段时间之后也可能会变松一些,于是就选了6号。

戴了两周左右的时间,不仅是日常使用时感觉勒胳膊,在睡觉时如果还戴着,会感觉胳膊有点麻,可能还是太紧了,影响了血液流通?而且在上午和下午也会有一些区别,下午明显感觉表带更紧一些。

实在纠结,于是又花了379购入了一条回环式运动表带,可以自己调节松紧程度,戴起来明显舒服多了。但是回环式运动表带更容易沾染尘土和污渍。

编织单圈表带(779元)比回环式运动表带(379)要贵很多。虽然简洁、好看,但如果尺寸不合适,真的很影响日常使用体验。其他类型的表带我还没有试过,就不评论了。对了,网上有很多第三方的表带可选,会比官方的价格便宜很多。

五、总结

这款不支持蜂窝网络的Apple Watch,就像是一个随身的“手机分身”。戴上它,不用担心会错过手机端的消息,即使手机不在手边(当然要处在连接范围之内),也可以在手表端接听电话,查看App通知,帮助解锁Mac和iPhone。如果是支持eSIM的蜂窝网络版本,还可以脱离手机进行接打电话等操作。入手之后确实感觉比之前方便了一些,但说实话,运动健康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要说Apple Watch有什么缺点的话,续航可以说是一个从初代开始便存在的问题了。日常使用的情况下,电量只能支持1天半左右。为了省电,Apple Watch Series 6的屏幕支持最低1Hz,最高60Hz的刷新率,把对续航的影响降到了最低,但一天一充真的很影响使用体验。如果Apple Watch的续航能到两天,我就心满意足了。

另一个缺点就是,Apple Watch表盘的盖板真的太容易划伤了,从入手到现在,已经有了五处明显的划伤。但我还是不想买保护壳,会影响观感和佩戴。

看到这里,相信你对Apple Watch也有一些了解了。如果你已经有了iPhone或者Mac,可以入手试试。如果你觉得这些功能没有多大用处,那就别“创造需求”,毕竟价格不便宜,而且还有不少别的品牌也推出了智能手表,功能上各有亮点。

以上就是入手Apple Watch一年来的使用体验,希望可以帮到想要了解这款产品的朋友们。

最初发布于2022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