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一年vivo X100 Ultra,相比iPhone它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这是vivo X100 Ultra体验报告系列的最后一篇了。

在前两篇文章里,我重点说了一下vivo X100 Ultra的影像体验和应用生态问题(这个其实算是安卓系统的通病),在这篇里,我把其它使用感受都汇总到一起。说明一下,从入手这台vivo X100 Ultra到现在差不多一年时间了,vivo X300和X300 Pro也已经发布,相信vivo X300 Ultra还会有更多亮点,这篇仅供大家了解vivo X100 Ultra相比iPhone 15 Pro Max的优势和不足,并不能代表两个品牌的最新机型。

先说vivo X100 Ultra这台手机对比iPhone 15 Pro Max的优势吧,或者也可以说这些是国产安卓旗舰的普遍优势。

优势1:信号比iPhone好太多

尤其在地铁里这种人多且信号差的地方,vivo X100 Ultra比iPhone 15 Pro Max的信号明显要好很多,比如早高峰期间,在信号特别差的几站,看漫画时不会再出现加载失败的情况,只是会加载地稍微慢一点,用爱奇艺看视频时中断和缓冲次数也比用iPhone 15 Pro Max时少了很多。即使是之前一直会断连的某地铁站的地下通道,现在也有微弱的信号了,可以正常听歌不中断了,出站时也会非常快地重新连接网络。

优势2:电话拦截功能很好用

iPhone需要依赖腾讯手机管家才能开启电话拦截功能,但好像只会标注,不会拦截,而且在将系统更新到iOS 26之后,电话拦截功能暂时失效了,腾讯手机管家给出的口径是“官方修复中,请耐心等待”,可能还要等下一个版本更新了。

vivo X100 Ultra可以根据设置自动拦截骚扰电话、疑似诈骗、广告推销、房产中介、保险理财等类型的电话,以及未知号码、空号码来电、海外来电等等,同一张卡装在vivo X100 Ultra上明显安静了很多。但也存在一些误判情况,比如前段时间我约了一个上门维修,对方给我打了好几个电话都被手机给拦截下来了,很尴尬,这可能是根据大家的标记数据来判断的吧。

优势3:游戏体验良好

我玩的游戏不多,常玩的仅有原神和绝区零两款,以原神为例,在iPhone 15 Pro Max上,绝大多数设置均为默认,仅调整帧率至60,玩十来分钟后手机温度上升明显,且会出现肉眼可见的掉帧。

而在vivo X100 Ultra上同样仅调整帧率至60,其它均为默认设置,手机温度明显低于iPhone 15 Pro Max,且温度分布均匀,持续玩一段时间后帧率无肉眼可见的明显波动,我没有用什么专业的帧率测试工具,只看主观感受,vivo X100 Ultra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

唯一的不足,可能就是大型游戏在首次安装以及大版本更新之后,需要很长时间来“编译着色器”,这应该也是安卓手机的惯例了,iPhone在游戏更新后无需进行这一步,载入速度会快一些。

优势4:NFC功能很好用

iPhone的NFC功能比较单一,基本上除了Apple Pay刷公交卡、支付宝碰一碰付款和一些汽车的解锁之外,很少有其它的应用场景。vivo X100 Ultra(或者说支持NFC功能的安卓手机)的NFC功能就不一样了,支持读取和模拟多种类型的卡。我先录上了小区门禁卡,进小区时终于不用再掏钥匙了,充ETC也比之前方便太多。同样的ETC服务App,在iPhone 15 Pro Max上只能连蓝牙充值,速度非常慢,容易失败,也无法使用NFC功能充值,这个问题在vivo X100 Ultra上完全不存在。

接下来说几类感受比较明显的问题,先声明一下,以下内容中有些不是vivo X100 Ultra独有的问题,可能是国内安卓手机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有些问题可能会随着OriginOS的更新被修复。

问题1:一些系统本身和自带应用的问题

屏幕分辨率调至3200*1440以后,一些照片会看到比较明显的色彩断层,即使是iPhone拍摄的照片使用vivo官方的互传App导入到相册之后,也会有一些色彩断层现象存在,但显示效果明显要好一些。并且这一问题不只存在于vivo X100 Ultra的相册,比如朋友圈背景之类的地方也能看到色彩断层,用默认的2400*1080分辨率时该问题不明显。

vivo X100 Ultra上大部分自带App都可以删除,但自带的百度输入法定制版无法删除,只能再安装其它输入法并切换。

OriginOS的小组件分成了原子组件和应用挂件两类,原子组件支持零层级交互,可以直接在桌面上点击操作,应用挂件则只能展示应用的信息,个人觉得同时保留两种小组件,会让体验有割裂感。

自带App在默认情况下广告较多,当然基本都可以自行关闭,稍微有点动手能力的都可以搞定。

云端照片和手机端照片的同步存在问题,比如我相册中的照片显示有9300多张,但云端照片显示只有8100多张,中间差的1000多张也不知道是哪些(已经打开了自动同步照片)。

相册的智能分类不是很准确,有一些非常明显的错误,比如室内的演唱会照片被分类到“天空”,古城墙的照片被分类到“小汽车”、地铁站站台的照片被分类到“文档”,等等。另外,智能分类的文件夹,如果封面图对应的照片被删除了,封面图还会保持原样,也很奇怪。

相册的清理建议不是很准确,一些有明显差异的照片也会被判定为重复照片,导致我相册里9000+照片有5000+被建议清理,其实绝大部分都是主体高度接近但区别很明显的照片(比如在演唱会拍的歌手照片),建议根据需要仔细对比后再删。在iOS上只有真正重复的照片才会被判定为重复照片。

在使用一些全屏应用时,其它应用消息弹窗的样式不统一,比如在用微信读书、哔哩哔哩漫画时,微信如果收到消息,有时会只在右上角显示一个小图标(这也是我设置的形式),但有时也会是一个长条的消息弹窗,连这都统一不了吗?

问题2:一些手机硬件相关的问题

和很多同年发布的旗舰手机一样,vivo X100 Ultra也使用了曲面屏,会出现误触问题,比如单手拿手机看优酷爱奇艺,很容易碰到App里推荐的其它视频,这个问题我已经遇到很多次了,系统设置中的防误触也仅有“口袋防误触”。

而说到口袋防误触,这个功能好像效果也不是很好。默认打开的情况下,有次我骑自行车,手机没有锁屏,竟然连我的微信头像都给换了,甚至换了不止一次,头像用的图片是我刚刚和朋友聊天的部分截图,也不知道这口袋防误触防了个啥?

曲面屏手机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任何一个手机壳都无法完全包覆手机正面的边缘,总感觉不能保护好手机。以后可能我都不会买曲面屏手机了好消息是,最近两年的新旗舰都开始回归直屏了。

按键质感比较差,不知道是安装公差还是什么原因,vivo X100 Ultra的按键总是晃晃悠悠的,甚至还能上下滑动,而且因为采用了曲面屏,按键设计的非常细,按下去时也比较硌手。

vivo X100 Ultra前置单摄像头支持面部解锁手机,但解锁的成功率有点太高了,高到让我觉得不安全,甚至只是瞥一眼放在桌面上的手机,它就会自动解锁,我只用了一天就关闭了面部解锁。

问题3:一些iPhone有但难以迁移/替代的功能

首先是iPhone的CarPlay,vivo X100 Ultra支持“智能车载”,但好像是基于百度CarLife套了个壳?使用起来问题还是挺多的。比如一旦拔掉数据线,导航和音乐都要重新开启;比如分辨率适配有问题导致车机屏幕画面模糊,且手动调节到正确的分辨率之后会导致车机黑屏;比如未完成行程时,在手机上退出导航之后车机端还在会自动按之前的目的地开启导航,只有拔掉手机才能解决;比如判断车辆方向存在问题,有时会往前开一段才提示需要掉头;比如切歌时会有三四秒的延迟,按键之后需要等一等才会切到下一曲;比如导航和音乐的音量无法单独调节,等等,真的很难用。

其次,vivo X100 Ultra的交通卡只有国内各省市的,如果想要开通香港的八达通,就需要再安装八达通和Google Wallet两个App,使用起来体验也比较差,不像iPhone可以直接在钱包里开通八达通,且过闸机和支付都非常快。去日本要用的西瓜卡,iPhone的钱包里也能直接开通,拿着vivo手机则只能去办Welcome Suica实体卡。

暂时先想到了这些,以上内容只是我在使用vivo X100 Ultra一年后的一些粗浅的感受,如果有错误欢迎大家指正。

最初发布于2025年10月21日

iOS 14测试版深度体验:更透明的隐私设置和全新的APP资源库

苹果在6月首次以线上的形式举办了WWDC大会,正如往年的WWDC大会一样,例行更新了iOS、macOS等操作系统。iOS 14的众多新功能相信让很多人都跃跃欲试,笔者也是其中之一。于是下载了测试版的描述文件,在自己的主力机(iPhone Xs)上安装了iOS 14测试版。

笔者在7月8日更新至Developer Beta 2,之后陆续更新了Public Beta 3和Public Beta 4等版本。特别提示各位读者,测试版系统可能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谨慎一些,提前做好重要文件的备份。

经过这一个多月(从7月8日开始至本文发布)的体验,笔者发现iOS 14 Beta版相比iOS 13的主要变化有如下这些:

隐私/权限方面

1、在有程序使用摄像头(包括前置和后置)和麦克风时,屏幕右上角信号标志上方会有提示,官方称其为“摄录指示器”。比如在微信视频过程中(涉及视频),信号标志上方会显示小绿点;在电话过程中(涉及录音),信号标志上方会显示小黄点。这种极简的提示方式,相信会让用户更安心一些吧。笔者发现,在百度地图App运行时也会出现这种提示,可见它一直在调用麦克风……

2、系统会提示哪些App在读取剪贴板,比如我在微信聊天窗口中复制了一个网址,再打开Chrome浏览器,便会提示Chrome复制自剪贴板,打开能够读取剪贴板的App均有此提示。当不同App之间跳转时也会出现此提示,比如在饿了么点外卖,使用支付宝支付时便会有此提示。

3、在打开一些App时会收到这种提示:“XXX想要查找并连接到本地网络上的设备,此App将可发现和连接到您所用网络上的设备。”原因在于隐私设置中新增了“本地网络”,有些App会请求查找本地网络中的设备并与之通信。笔者安装的App比较多,涉及本地网络的App有外卖App、新闻资讯App和视频App、音乐App。笔者猜测,这些App是可以与iPad或HomePod进行连接?

4、当有App需要使用照片时,可以选择只允许访问选中的照片,比如你需要上传一张照片作为头像,可以只给App读取这张照片的权限。以前都会直接允许访问所有照片,在更新到iOS 14之后,可以进入设置-隐私-照片中修改具体每个App的照片权限。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不再将整个图库开放给App。

5、隐私-定位服务中的位置权限管理更加清晰,可以仅允许App使用大致位置,而非之前默认的精确位置。比如资讯App、视频App、音乐App,完全没有必要给到精确位置,毕竟它们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大多是为了更精准地投放广告。

App方面

1、新增“翻译”App,可以输入文本进行翻译,也可以输入语音进行翻译。在设置-翻译中打开“On-device mode”,可以使用设备端翻译,即离线翻译;横向时可以开启交谈模式,翻译对话内容。

2、原本只能在负一屏显示的屏幕小组件现在可选择不同的尺寸(小中大三种尺寸),并且可以拖动到应用列表里,外观也有一些调整。

3、新增App Clip功能,类似小程序,但目前还没有可用的App可供测试,需要等开发者们跟进(这一设置入口在Beta 4中消失了)。

4、最显著的变化,要数App资源库了,笔者来详细说一下这个新功能。

滑动到最右一屏即可查看App资源库,它将手机上安装的App进行了自动分类,手机自带的App同样会参与分类。注意,分类文件夹的名称是不能修改的。

目前的分类有建议(只显示四款建议的App)、最新添加(最近安装的一些App,但不知道何时能从最近添加中消失)、社交(社交App,如微信、微博、小红书等App)、参考与阅读(新闻、资讯、天气、阅读等App)、生活方式(购物、出行、外卖等App)、创意(修图、拍照等App)、实用工具(浏览器、快递等App)、娱乐(视频、音乐、直播等App)、效率(银行、办公、笔记等App)、健康与健身(健身类App)、游戏(游戏类App)和其他(目前这里只有“反馈助理”一款App)。

在不打开分类文件夹时,点击其中较大的图标(也就是最近经常使用的App),会直接打开App,点击较小的图标,会打开文件夹。App资源库中的图标大小和顺序会根据使用频率自动调整,且文件夹的顺序也会根据使用频率自动调整。

另外,在App资源库界面下拉,可以看到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所有App,可以搜索,也可以按字母顺序快速找到想用的App。

这样一来你经常使用的App就一目了然了,再也不用在主屏幕上频繁滚动以查找App了。现在手机存储空间越来越大,对很多用户来说安装数十款App已经是常事,那些不常用,但每次使用时都需要重新安装的App,可以不必删除了。

但是同时会产生一个新问题:我需要用的App究竟属于哪一类呢?从目前来看,有些App并不会按照我们自己的想象来归类。比如App Store被归类到了“娱乐”文件夹,百度知道被归类到了“生活方式”文件夹。而且,也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调整分类。

5、在主界面长按某个App进行移除(注意是移除不是删除)操作时,会再次提示你是要从主屏幕移除(Beta 4的提示文字变成了“移至App资源库”),还是删除。如果从主屏幕移除的话,这个App仍然是存在的,虽然主屏幕里没有,但在App资源库中可以找到它。

那么,移除图标后的第三方App,要怎样找回在主屏幕的图标呢?可以在App资源库中找到它,长按即可弹出菜单,重新添加到主屏幕。还可以在设置-主屏幕中设置新下载的App是添加到主屏幕和资源库,还是仅添加到资源库。

我们可以将常用的App放在主屏幕,移除不常用的App图标,在App资源库中也可以突出显示常用App。这样就可以快速、高效地找到常用App,并且减少频繁翻页查找App对时间的浪费。

其他新功能

1、App Store中每个App的详情页,集中展示App的评分、适用年龄、排行情况、开发者、语言和大小,一目了然。

2、相机App新增快录视频和连拍快照功能,按住快门可录制快速视频,向左拖动快门可拍摄连拍快照(貌似是iPhone11首先发布的功能)。而且照片有正方形/4:3/16:9三种比例可选。

3、新增“画中画”功能,视频能够以悬浮窗口的形式播放,在播放视频过程中如果切换到其他应用,视频窗口会悬浮在最前,并且可以随意拖动位置。目前测试,在谷歌浏览器中播放的部分视频可以支持悬浮窗,B站等第三方App尚不支持此功能。

4、使用手机过程中如果来了电话,不再像以前那样霸占全屏,而是以小窗口的形式出现在屏幕顶部,可以直接接听或拒接。

5、Siri不再是全屏,而是以一个图标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下方居中的位置,至于Siri有没有像官方宣称的“更聪明”,暂时还没发现。

6、设置-辅助功能-触控,最下面可以设置“轻点背面”两下或三下可以执行的快捷操作,比如调低音量、调高音量、截屏、静音、锁屏、Siri等等。这个功能藏的比较深。实测在通过这种方式截屏时会有比较明显的延迟,不如音量上和电源键一起按的速度快,甚至有时手指放在手机背面不动,都能自动截图,希望可以改进。

7、新增NFC功能开关,如果确实用不到的话可以关闭NFC功能。

以上就是笔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新变化,还有一些细微的修改,比如图标的改动,但这对使用体验几乎没有影响。

上述这些功能的更新,使iOS更加透明、更加人性化。清晰、细致且可把控的隐私设置,让用户的隐私信息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而针对目前越来越普遍的安装App数量日渐增多的趋势,iOS也在做出一些颇具实用性的改变。还有就是安卓系统很早便具备的小组件、画中画等功能,终于来到了iOS系统,也进一步提升了iOS的易用性。

提示:如果遇到部分App闪退等小Bug,可以尝试先清一下后台任务,或者重启一下手机。

虽然暂未发现什么大的Bug,且经过四个Beta版的迭代,iOS 14正逐步趋于稳定,但毕竟现在仍然是Beta版,不建议大家在自己的主力机上使用这一版本。如果确实想要尝试,请先做好备份。正式版本预计会在今年秋季上线,也很快了,不想折腾的可以再等等。

最初发布于2020年8月12日

科学美国人:新的虚拟现实触感贴片可实现远距离“触摸”

添加触感可以使虚拟现实体验更真实,John A.Rogers的团队开发了轻巧灵活的触感贴片,可将触感直接传递给皮肤,兼具轻薄和节能特性。

一个女人坐在电脑前,与她的小儿子视频聊天,同时她轻轻地在另一个屏幕上轻拍了一个界面。作为响应,孩子背上的无线贴片以与母亲手指相匹配的模式振动,从而使他“感觉”到她的真实的触摸。

这种新的贴片是一种触觉设备,是一种可以远程传递触觉信号的技术。一个常见的例子是游戏控制器,当玩家的虚拟形象受到打击时会振动。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此类界面的更高级的、可穿戴的版本将成为使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体验更加真实的关键。“如果你了解一下当今的VR和AR,你会发现它主要由听觉和视觉通道组成感官体验的主要基础,”美国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的物理化学家和材料科学家John A.Rogers说,他的团队帮助开发了新的触觉贴片。“但是我们认为,皮肤本身(触摸感)可以从质量上提升您通过VR可以实现的体验,而音频和视频则无法实现这种提升。”

科学家,技术公司和技术极客们已经试验了可穿戴的触觉设备,通常是配备振动电机的背心或手套。但是,其中很多都需要通过电线来连接沉重的电池组。由于它们的重量,大多数都必须宽松地附着在身体上,而不是牢固地粘附在皮肤上。因此,Rogers和他的同事们开发了仅几毫米厚的振动盘,该振动盘的电量消耗很小。这些执行器(用于使系统运动的设备的术语)需要的电量非常少,因此可以通过NFC近场通信(一种传递少量电量的无线方法)来供电,该方法通常用于开门的ID卡。

“机械执行器所需的电力通常是在移动应用中真正大量、可扩展地使用这些技术的限制因素,”德国萨尔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Jürgen Steimle说,他并没有参与新的贴片项目。研究人员“指出,单个执行器所需的功率不到2毫瓦,比以前的设备通常通常所需的功率少了一个数量级。…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逐步的改变,因为它允许我们将创造出新型的移动设备,这些设备可以使用电池高效地驱动,或者甚至可以像Rogers团队一样使用无线供电。”

产品看起来就像轻巧柔软的织物状材料补丁,可以像潜水衣一样弯曲和扭曲,并在穿着者的身体移动时保持与穿着者皮肤的直接接触。它由夹在保护性硅胶片之间的电子薄层组成。一层包含为设备供电的NFC技术。这可以激活另一层:执行器阵列,每个执行器都可以单独激活,并调整到不同的振动频率以传递更强或更弱的感觉。这堆比鼠标垫稍薄的电子设备最终形成了粘在皮肤上的贴片。该设备在最近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有描述。

Rogers指出,该技术的一些要素已经存在于其他设备中,但是他说,他的团队开发的的贴片以一种新的方式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小型执行器、无线控制策略、轻薄,灵活,柔软的结构、与皮肤的柔软,温和的接触、无需电池的操作-这是我们过去从未报道过的一系列技术特性的集合,”他说。“当您将它们全部组合在一起时,最终会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类型的平台,我认为它将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起点,最终您可能拥有具备1000个执行器的全身套装,它们都是同时受到控制,并具有人们实际要使用的尺寸。”

Steimle指出,其他团队已经开发出了更薄的执行器,但是使用了不同的刺激皮肤的方法。物理振动的模块“往往笨重,坚硬,且耗电量大,因为你需要实现机械运动,”他说。“有机械运动的配合,当然能出色地起作用。”

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已经测试了各种形状和大小的贴片原型,以适应身体的各个部位。例如,圆形的贴片放在手背上,而X形的贴片放在背部。在一个演示中,一家人在视频聊天时使用该贴片体验了远程触摸。在另一例演示中,一名下肢截肢者用假肢抓住了一杯啤酒。每个指尖均配备有传感器,该传感器与上臂的贴片进行通信,从而提供有关其机械臂所握住的物体的触觉信息。最终,一个测试对象在玩战斗类游戏时佩戴了多个触觉贴片,因此游戏中化身的四肢所受到的虚拟打击可以传输到他的真实身体的相应部位。

尽管Rogers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建立了一家新兴公司来潜在地将其设备商业化,但他们说,这并不是他们继续研究的重点。Rogers说,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希望可以使贴片更轻、更薄、更灵活。他们还在试验其灵敏度:由于可以调节执行器,使其在皮肤或多或少可以感知到的频率下振动,因此从理论上讲它们可以传递更强或更弱的触感(尽管这将需要更精密的系统来输入信号,可以区分轻柔的抚摸和较粗暴的推动)。Rogers认为,未来版本的触觉贴片可能会产生更多类型的感觉。除了在皮肤上垂直的接触外,它还可以传递缠绕运动或温度变化。

“我认为这项技术的应用空间十分广泛,而且很明显,我们需要这种类型的触觉输出,”Steimle说。他指出,最常见的商用触觉设备是智能手机,它只有两种模式:振动或不振动。“当然,这不是很有说服力,这实际上并没有为我们人类以及我们如何触摸,如何感觉,如何感知周围的世界起到什么帮助,”他说道。“任何有助于我们改善触觉通道、触觉通道的表达能力的东西,都将有助于我们将来实现更高级的计算接口。”

最初发布于2019年11月25日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new-virtual-reality-interface-enables-touch-across-long-dista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