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次设置VR单元 我们在现场观看了这些优秀作品

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近日正式开启,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次设置了VR展映单元,汇聚了一些国外优秀的VR影视作品。类似威尼斯电影节VR单元,北京国际电影节VR展映单元设置了VR电影、立式VR和装置VR三个部分,共展映了8部作品,时长在7-17分钟之间。

笔者在近日前往VR展映单元所在的怒澜电影院,观看了这些首次在国内亮相的优秀VR影视作品。据了解,这些作品分别来自英国、美国、美国/中国台湾、美国/伊拉克。

VR电影包含《奇妙的你(Wonderful You VR)》、《太阳女兵(The Sun Ladies VR)、《晚餐聚会(Dinner Party)》、《马格利特(Magritte)》四部。立式交互VR包含《格陵兰在消融(Greenland Melting)、《独囚之后(After Solitary)》、《亲爱的安杰丽卡(Dear Angelica)》三部。VR装置则是在去年威尼斯电影节获得“最佳VR体验奖”的《沙中房间(Chalkroom)》。

笔者与其他观众一同观看了四部VR电影,但由于时间所限,立式交互VR只体验到了《亲爱的安杰丽卡(Dear Angelica)》。VR装置《沙中房间(Chalkroom)》也没能体验到,着实遗憾。

首先笔者来谈一谈这次观看的四部VR电影。

第一部,《奇妙的你(Wonderful You VR)》,导演是John Durrant,时长约17分钟,算是目前较长的VR电影作品了。这是一部讲述了婴儿发育时期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和触觉各种感官的发育过程的VR电影,通过使用VR这个新的媒介,让每个人都能回到曾经经历,但从无记忆的子宫世界中。

该片全程由奥斯卡表演奖提名者Samantha Morton进行讲述,但遗憾的是没有中文字幕,可能部分读者在观看过程中会有些不爽。不过,在观看时会完全被剧情吸引,在观影结束之后还有意犹未尽之感,生命孕育这个伟大的过程,以VR这种全新的媒介来呈现,颇具震撼力。

第二部是关于反抗ISIS暴行的《太阳女兵(The Sun Ladies VR),导演是Celine Tricart和Christian Stephen,时长约7分钟。故事大概是这样的,ISIS士兵入侵雅兹迪教区,以“种族净化”为目标,杀死所有男性并将女人和女孩当作性奴隶。女主人公曾是一名知名歌手,看到 ISIS的残暴行为之后,走下舞台,换上戎装,集合一群逃脱出来的勇敢女性,成立了一个女性战斗组织,称为The Sun Ladies。她们的共同目标是解救出姐妹们,捍卫人民的荣誉和尊严。

与第一部作品完全由CG制作不同,这是一部融合真人实拍镜头与CG动画的VR纪录片。观众可以身临战场,与雅兹迪女兵们面对面,倾听她们的故事,感受她们不屈的抗争。通过几个简单的镜头,比如在宿舍中擦拭枪械,日常的训练,以及女主人公充满坚定意志的讲述,不仅能够感受到太阳女兵们不屈的斗志,更使笔者对其敬佩有加。

第三部作品是今年的新作,名为《晚餐聚会(Dinner Party)》,导演是Angel Manuel Soto,时长约13分钟。这是一部真人实拍的立体VR悬疑片,故事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希尔夫妇所报告的遭遇外星人绑架事件。当希尔夫妇再也回忆不起、并且再也无法解释这一事件的时候,他们寻求了催眠治疗。在一场晚餐聚会上,他们把催眠录音放给朋友们听,催眠呓语与场景对白交替出现,揭示出夫妻二人对于绑架事件全然不同的体验。

该片除了实拍镜头之外,充斥了大量风格化、沉浸感和丰富多样的视觉特效。笔者认为,女主角与男主角在遭遇外星人绑架之后产生了全然不同的反应,无论是惊奇,还是恐惧,也只有通过VR这种媒介,才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看完之后甚至有想要亲自经历被外星人绑架的冲动。此外,该片还配有中文字幕,也便于观众们理解剧情。

第四部作品名为《马格利特(Magritte)》完成于去年,导演是John Durrant,时长约7分钟。根据作品介绍,雷内·马格利特,是与达利、米罗齐名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这部动画建构的3D虚拟空间中,选取了马格利特作品中的重要符号,给观众带来一场穿越马格利特作品序列的视听旅程。

在该作品中,从多重场景到立体错觉,利用VR实现了与艺术家作品主题的巧妙结合。观众可以沉浸在一系列的景观之中,飞越海滩、森林、山脉和天空,探寻并感受马格利特艺术作品中爱与灵感的来源。但对于平时较少接触超现实主义艺术作品的观众来说,可能会有些晦涩难懂。

接下来是立式交互VR,这里与前面四部VR电影不同的是,采用了带有定位系统的Oculus Rift和HTC Vive,不过并没有多少可以互动的地方,仍然是以观看为主。现场提供了三个立式交互VR体验,分别是《格陵兰在消融(Greenland Melting)》、《独囚之后(After Solitary)》和《亲爱的安杰丽卡(Dear Angelica)》。由于时间有限,笔者只体验了《亲爱的安杰丽卡(Dear Angelica)》。

《亲爱的安杰丽卡(Dear Angelica)》导演是Saschka Unseld,时长约13分钟。这是一部由Oculus Studio制作的VR电影作品,在去年获得了艾美奖提名。正是为了完成这部作品,Oculus开发了自己的绘图应用《Quill》。

该作品是完全在VR空间内创作完成的,用全新的沉浸叙事语法来探索记忆,创造出一场绚烂的视觉体验和直入心灵的观赏旅程。女儿在房间中一边给母亲写信,一边回忆起母亲讲述的故事、母亲拍摄过的电影场景,以及母亲与病魔的抗争。梦幻般的画笔与线条,将人物、文字、色彩围绕在观众身边。视线在场景之间自由旋转,生长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另外两部立式交互VR电影是《格陵兰在消融(Greenland Melting)》和《独囚之后(After Solitary)》。

《格陵兰在消融(Greenland Melting)》导演是Catherine Upin和Nonny de la Peña,时长约13分钟。反映的是由于地球变暖导致的格陵兰冰川加速融化所产生的问题。

2016年9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前往格陵兰,以期深入了解导致冰块快速融化的原因。这部作品利用静态摄影测量、动态摄像测量、CGI和360度拍摄来制作,观众可以从多种非常规视角,体验到格陵兰岛的方方面面:观察退却的冰川痕迹,领略惊人的低空飞行风景,从水面上下观察冰川,了解美国航天局的最新研究发现。

《独囚之后(After Solitary)》导演是Cassandra Herrman和Lauren Mucciolo,时长约10分钟,观众可以在身体和情感上都进入平常难以了解的单人监狱。

该片使用了三维扫描等技术,将观众置于逼真的三维扫描的单人监狱中。摄像捕捉出的犯人立体影像,与观众共处一室,讲述单独监禁的悲惨故事,以及对自己的持久影响。据笔者了解,该作品曾获2017美国西南偏南电影节(SXSW)评审团大奖,以及世界VR论坛的最高奖。

至于本次VR展映单元的VR装置《沙中房间(Chalkroom)》,由于时间所限,也没能体验到。由Laurie Anderson和黄心健导演的《沙中房间(Chalkroom)》时长约15分钟,在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VR竞赛单元中,获得了“最佳VR体验奖”。

在该VR装置中,巨大的黑板是一个象征人类记忆的符号,不断地擦拭覆写中,旧有的记忆残存不去,散落的粉尘就像记忆碎片。 无数的巨型黑板建构了浩瀚的虚拟空间,犹如巨大的记忆迷宫;观众随着劳瑞·安德森的声音导引进入幻梦般的世界,在虚拟现实中自由飞行。抽象符号转化为具象的、可互动的实体,让观众身在其中,探索文字与记忆的连结。

除了立式交互VR和VR装置使用了HTC Vive和Oculus Rift头显之外,四部VR电影使用的头显是来自IDEALENS的K2+ VR一体机。该头显佩戴简便且舒适,并且对眼镜的兼容性较高,即使眼镜框较宽也能轻松佩戴。笔者认为,该设备很适合VR电影这种应用场景。

与之相比,以往常见的VR影视类体验中,尤其是在国外,大多使用三星Gear VR头显,配合三星的手机。但与VR一体机相比,显然后者更合适,毕竟无须担心手机温度上升后对性能的影响,也没有各种通知信息打扰观看。再配合可使用手机或电脑集中控制的播控系统,现场的十余位观众可同时观看同一个内容。相比手机VR眼镜类产品,VR一体机更适用于影视、教育等B端应用场景。

虽然这次展映的作品全部来自国外,国内的VR影视创作者们也有大量的优秀作品,比如在去年入围威尼斯电影节VR竞赛单元的《拾梦老人》、《自游》、《窗》和《家在兰若寺》。VR这种新媒介能够带来的改变,不只是观众的观看视角,更是对影视创作者的一个新挑战,笔者期待着国内能够涌现更多的优秀VR影视作品。

最初发布于2018年4月6日

东京秋叶原大空间VR体验记:大空间、多人,但没有互动?

笔者在近日赶赴日本东京,参加了由启迪星桥TusLink和CREWW联合主办的中日企业创新交流会。闲暇时间当然要体验一下当地著名的VR体验场所。其中就有一家位于世嘉秋叶原新中心(SEGA Akihabara New Centre),名为SEGA VR AREA Akihabara。世嘉引进的第一个VR游戏体验,可能大家并不会感到陌生,那就是由韩国VR游戏开发商Skonec开发的《Mortal Blitz》。

但与其Steam版本不同,SEGA VR AREA Akihabara提供的版本是结合了光学定位技术的大空间版本,能够实现同时三名玩家在同一场地内进行体验。

玩家可以在现场购票,价格为每人1500日元,约合人民币88元。虽然相比国内有些大空间VR体验的价格会稍高一些,但考虑到当地的物价水平,88元并不算贵。笔者一行四人购票进行了体验。

多人同时体验,彼此互不干扰

与想象中不同的是,这次体验并非四名玩家组队作战或者竞技对抗,而是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入场体验。虽然都置身于这片大约40平米的空间内,但并不能看到对方,也不会出现互相干扰的情况,各自进行各自的剧情。相信开发商在游戏内容和进程的设计上费了一番功夫。

这片场地中最多同时有三人在场地中体验。但这样一来,玩家入场的时间,以及入场之后的位置,就需要由工作人员来安排和引导,以防止出现干扰。

好处在于,玩家可以随到随玩,不需要等到人数够了才能入场,即使是只有一名玩家来体验,也可以直接入场。当然这也导致缺乏了对战的乐趣。据游戏开发商Skonec表示,今年年中会推出支持多人组队作战的版本,在笔者看来,十分值得期待。

主流硬件设备,头显效果不错

接下来说一说SEGA VR AREA Akihabara所使用的设备。与常见的大空间VR体验不同的是,这里并没有使用HTC Vive或者Oculus Rift,而是使用了国内厂商小派的4K头显。之前笔者曾经对其进行过测评,点击查看。这款头显与另外两款相比,清晰度上有较大提升,在体验过程中能够明显感觉到画面更加细致。

但小派4K本身是没有定位系统的,在这里直接结合了Optitrack的光学定位技术。对了,如果玩家自己购买了小派4K的话,可以考虑搭配NOLO来实现6DOF的定位跟踪,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背包电脑已经成为大空间VR体验的标配,SEGA VR AREA Akihabara使用了微星的背包电脑。背在身上重量还可以接受,当然了能更轻一些就更好啦。另外,在背包和玩家后背之间会有一层支架,可以稍稍减少压迫感,同时也利于散热。此外还有来自PPGUN的体感枪,可以说都是很熟悉的面孔了。配合Optitrack光学定位摄像头以及附加在头显、背心、手套、体感枪上的一些定位点,能够实现最多三名玩家互不干扰的大空间VR体验。

此外,游戏体验中的一些互动还需要玩家用手(由于手套上也带有定位点,可以在游戏中看到虚拟的手)来实现,进一步提升了沉浸感。

玩家互不干扰,但缺乏社交元素

再来谈谈体验过程。首先,工作人员会向玩家讲解如何操作设备,之后就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入场进行体验。如上文所述,多名玩家并非同时入场体验,而是会有几分钟的时间间隔,由工作人员带入场内开始体验,因此不同玩家也会处在不同的游戏阶段。游戏的剧情其实很简单,仍然以射击各种丧尸和怪物为主,其中有一些需要玩家走动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SEGA VR AREA Akihabara这里的游戏可以选择中文版本,会有中文解说,免除了国内玩家体验时的语言障碍(位于新宿的VRZONE也有部分体验项目提供中文解说,看来来自国内的玩家数量还真不少)。

在开始体验之前,玩家可以选择游戏难度。在十分钟左右的体验结束之后,可以看到自己的得分和评级。游戏体验虽然很刺激,但同伴之间的比拼只有最后的得分才能体现,还是会感觉缺乏一些社交元素。笔者建议,今后可以设置两种体验模式,一种是目前已有的单人模式,三名玩家互不干扰,各自进行各自的体验。另一种则是多人组队体验,在同一个空间中可以看到队友,会让游戏乐趣大幅提升。

此外,还可以在一些地方做出优化,比如在体验过程中偶尔会看到其他玩家的手漂浮在空中,有些诡异,可能是个BUG吧。另外,既然已经穿戴了复杂的光学定位设备,为啥不在脚上做些文章呢?比如在玩家鞋上套上带有定位点的带子。这样一来,玩家在游戏中按照指示箭头走动时,才不会因为看不到自己的脚,感觉缺了点什么。

大空间VR体验,必将大有可为

无论是美国的The VOID,澳大利亚的Zero Latency,还是国内的艾葵斯和幻醒,可以看到现在大空间VR体验已经越来越热门了。毕竟目前高端VR体验除了要购买VR头显设备之外,还需要较大的空间,一般玩家家中无法实现这样的条件。而大空间VR体验场所一般都会有宽阔的活动空间,玩家可以在其中获得沉浸感十足的VR体验。

除了能够给玩家提供新奇刺激的体验之外,大空间VR体验的热度日益提升,对于VR行业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好机会。内容开发、定位系统、头显设备、体感外设等等,也都会因此获益。传统线下娱乐业态急需升级,也可以用大空间VR体验为其增加新的卖点,你觉得呢?

最初发布于2018年4月5日

当主流VR头显还在用2K屏时 这款8K VR头显是否名副其实?

近日,笔者受邀参加了小派科技2017融资发布暨8K产品品鉴会,在活动期间,小派科技宣布完成近亿元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来自星河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天马股份和上市公司欧菲科技。据了解,这是小派科技第二次获得融资,其首轮数千万融资来自国内知名投资机构常春藤。

在之后的体验环节,笔者终于能够亲自体验到这款期待已久的VR头显。从其在国外展会频繁亮相,到上线Kickstarter众筹平台,小派8K一直吸引着国内VR行业和媒体的目光。最夺人眼球的,当属其8K的超高分辨率。与之相比,主流的HTC Vive和Oculus Rift还停留在2K的水平。

实际上,小派科技在去年就推出了全球首款4K VR头显,在显示的精细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其他主流VR头显,而此次推出的8K头显则更进一步。那么,小派8K的实际表现如何呢?

接下来笔者将从外观、佩戴、显示效果和交互等方面来谈谈小派8K的实际上手体验。需要注意的是,在发布会期间展示的产品仍然是工程机,据小派科技的工作人员表示,2018年年初的CES展会上还会展出最新的迭代版本。

首先,来谈谈外观和佩戴感受。

小派8K的外观造型夸张,充满了极客范儿,可能这也是由其内部的屏幕结构造成的。由于两块分辨率3840*2160的屏幕成一定夹角,头显也基本是这样一个造型。是不是和StarVR的造型有点像呢?看图:

初次上手,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重量,这可以说是小派8K的一大亮点。与其他VR头显相比,小派8K的重量

头戴部分有两种方案可选,一种是类似Vive的带子,另一种则是类似PSVR的头戴方案。

在今年7月的ChinaJoy展会期间,笔者上手体验了StarVR头显,StarVR头显的线缆较多,并且在实际体验过程中,成捆的线缆就悬挂在体验者头顶的架子上。而小派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与电脑之间的连接只通过一条二合一线缆,且质地较为柔软。此外,小派8K头显与电脑连接需要使用一个USB接口和一个DP接口。

对了,小派8K对近视用户十分友好,除了内部空间足够大,完全可以佩戴眼镜进行体验之外,还可以手动调节。想想在体验StarVR时,佩戴眼镜无法使用头显,戴上头显之后又不能调节物距瞳距,实在闹心。

接下来,谈谈显示效果和屏幕。

根据现有的数据,小派8K的视场角为200°,在视觉呈现上,与其他头显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没有了周围的黑边,即使是努力看向眼角,也看不到边界的存在,在视觉上的沉浸感要明显优于其他VR头显。

但现场展示的内容《theBlu》和《Fruit Ninja》并没有很好的展现出小派8K在分辨率上的优势,如果两个体验区分别用8K分辨率的360°视频和VR游戏来展示,会不会效果更好些呢?

关于小派8K头显所使用的屏幕,目前已知的参数信息还比较少。笔者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的信息包括分辨率为2*3840*2160(双目组合分辨率8K,或者说是单眼4K,标准8K是指7680*4320),刷新率90Hz,视场角200度,整体延时在15ms以内。

在外媒之前的报道中,均称其使用了定制的低延迟液晶屏CLPL。CLPL和OLED似乎在对比度和色温上只有很小的不同,但前者可以在同样成本的前提下获得更高的像素密度。通过现场体验可以发现,相比采用的OLED屏幕的VR头显,目前小派8K所使用的屏幕在亮度和色彩表现力上稍显逊色,不过,感觉不到延迟和拖影问题。

工作人员表示,现场供体验的两台头显是不同批次的工程机,也进行了不同材质屏幕的测试,期待小派8K的量产版能够在显示效果上做足优化,给玩家们一个更加优秀的产品。

还有一点,分辨率方面需要补充的是,根据Engadget在今年年中展会期间的体验稿,小派8K实际上设计的是4K输入,之后在内部将信号升高至“8K”,因此在对显卡的要求上并不算苛刻,工作人员表示GTX 1070足矣。

然后我们再来谈谈交互。

小派科技的上一代产品,小派4K本身是没有交互功能的,如果需要交互功能,还需要增加额外的交互套件。与小派4K相比,小派8K已经是一套完整的VR设备,包含了交互所需的定位器和控制器。

与HTC Vive类似,小派8K也使用了outside-in的定位方式,现场展示的产品使用了lighthouse激光定位,定位基站比Vive的基站要稍大一点。上手体验了两把,在定位精度上没有感觉到差异。而且手柄的键位和操作方式与Vive手柄基本一致,这样也能够降低内容适配上的阻力。

此外,在发布会期间小派科技的负责人曾表示,小派8K也预留了inside-out定位模块的扩展接口。随着微软MR头显系列产品上市,以及一众VR一体机产品纷纷采用inside-out定位,这种更加便利的定位方式也已经成为了一股潮流。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其应用场景。

很多人都说,要将VR头显设备推向普通消费者,产品一定要便宜,安装一定要简便。但小派并没有跟随这一趋势,而是从高端差异化产品入手。那除了一些极客用户之外,这款设备在B端市场是否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从目前来看,虽然HTC Vive已经占领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但大朋E3等后来者凭借略超出Vive的表现和较低的价格,正在蚕食B端市场。或许将其用在观影等纯体验的应用场景中,小派8K还能凭借超高分辨率和炫酷的造型吸引一些用户。

或许小派8K可以参考下StarVR的市场策略。在ChinaJoy展会期间,StarVR的营销人员表示,StarVR不会面向普通消费者,而是打造整套的线下体验方案,直接面向B端客户。比如VR影院、主题乐园、线下展览等等。

根据外媒之前的报道,除了小派8K之外,还有一款更高端的Pimax 8K X和更加实用的Pimax 5K正在开发中。Pimax 8K X是专为硬核玩家设计的,需要至少一块GTX 1080Ti,或许还需要用到SLI配置,或者是下一代的Nvidia Volta,并且这款头显可能会用到两个DP接口,每个接口用来驱动一个4K显示面板,图像质量会明显比Pimax 8K要更好。而Pimax 5K则使用了与Pimax 8K相同的设计,屏幕是两块2560*1440的CLPL面板。即便如此,也比目前主流的HTC Vive和Oculus Rift要高出很多了。

在发布会期间,小派表示还会为8K头显增加更多功能模块,以实现眼动跟踪、无线传输、手势识别甚至是气味模拟等功能,这对一家创业公司来说,是充满雄心的计划,但对笔者而言,能够看到这样高分辨率、大视场角的VR头显进入市场,就已经非常满足了。

最初发布于2017年12月27日

大厂强势入局 创业团队持续迭代 VR一体机将在2018年集中爆发

首批消费级VR头显设备进入市场已经有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但要成为主流,还需要努力。阻碍其成为主流有很多的原因。其中有一个就是,目前的VR设备还需要连接到某个外部的计算设备,比如高端PC,或者智能手机,或者游戏主机。

而在2018年,这一市场状况将会随着多款VR一体机设备的发布而改变。准备好进入VR的2.0时代吧,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革命才能帮助那些分析机构实现之前的预期:2026年VR行业的规模将达到380亿美元。

虽然虚拟现实这个概念早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但直到谷歌在2014年年中发布了Cardboard,才开启了消费级VR的时代。之后在2015年11月,随着三星Gear VR这款需要新款三星手机的VR设备的发布,VR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猛攻。

之后的2016年,VR行业迎来了充分的发展,Oculus Rift和HTC Vive这样的高端头显进入市场,但它们都需要连接到高端PC,即使是中端的索尼PSVR,也需要连接到PS4游戏主机。如此高的成本,并不是所有用户都能承受的。即使是移动VR头显,比如谷歌在2016年推出的Daydream View,也需要使用谷歌自家的Pixel系列手机。

在上述的这些产品中,VR设备都需要额外的处理能力,因为运行VR应用会有很大的计算量。而在两年前还没有比较合适的方式来将价格适中的计算单元集成到VR头显中。

如今,计算机系统变得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低,越来越高效,VR也不例外。虽然目前的VR一体机设备给人一种“体验质量和手机VR眼镜并没什么区别”的印象,但它们对于推动VR进入主流市场,成为主流的消费级技术将产生巨大的助力。尤其是在国内市场,大朋、IDEALENS、酷开、爱奇艺、Pico、小宅、暴风魔镜等等厂商都已经将VR一体机推向市场。

接下来,我们看看2018年将会有哪些新的VR一体机进入市场,它们又能给VR行业带来哪些改变。

Oculus Go

在去年10月的Oculus Connect大会期间,Facebook旗下的Oculus公布了Oculus Go这款VR一体机,并称其将会在2018年上市。这款设备可以支持为三星Gear VR平台开发的内容,售价为199美元,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了,毕竟需要配合三星的高端手机才能运行的Gear VR,也需要100多美元才能买到。

Oculus Go并不能提供位置跟踪,也就是说你虽然能获得360°的视野,但只能处在你所看到的内容的中心。不过将其用作入门级的VR设备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对那些没有合适的高端手机的用户,比如使用iPhone的用户。多方消息称Oculus Go的国内版本将会与小米合作,或许很快就会有产品亮相了。

Oculus Santa Cruz

除了Oculus Go这款“入门级”VR一体机,Oculus还在开发另一款代号为Santa Cruz的产品,这款VR一体机是提供位置跟踪功能的,有了这台VR头显,用户可以在3D的虚拟环境中四处走动,同时这款设备支持6DOF,这就意味着它能够支持更多类型的应用。

在2016年Oculus Connect大会期间,这家公司首次展示了初步的原型机,与Oculus Rift头显的外观类似,但在头显后方还有一个计算部件。而在2017年的展示中则有了一些新变化,新的原型机有着更加圆滑的工业设计,并且看不到之前的计算部件了。据外媒称,体验时就像Rift一样,同样支持Oculus的手部控制器Touch。但与Rift相比,除了没有烦人的线缆之外,也不用与PC连接,便利性大幅提升。

在Connect大会期间,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承诺,开发者们将会在2018年拿到Santa Cruz的开发机,或许这意味着消费者们在2019年之前都拿不到这款VR一体机,同样其价格也无法得知。不过,能够到达开发者们的手中,也是其进入市场之前的重要一步。

Google Daydream

在2017年5月的谷歌I/O开发者大会期间,谷歌宣布将会推出基于Daydream VR平台的VR一体机,着实让VR爱好者们兴奋了一把。当时的消息称谷歌将会和HTC、联想一起打造具备位置跟踪功能和6DOF的VR一体机,基于谷歌的WorldSense系统。

不幸的是,谷歌和HTC在最近宣布他们搁置了开发Daydream VR一体机的计划,谷歌将会和联想一起打造Daydream VR一体机,虽然目前还没有发布日期或售价的信息,但或许在2018年,我们能看到这款设备进入市场。

HTC Vive Focus

HTC虽然没有与谷歌合作打造基于Daydream的VR头显,但仍然发布了一款VR一体机。在上个月,HTC在北京公布了Vive Focus的售价和发售渠道、出货日期等信息,魅力白版售价3999元,电眼蓝版售价4299元,并在去年双12正式开启预售,今年1月开始出货。但可能这款设备仅仅面向中国市场,目前并不知道这款设备是否会推出面向北美或欧洲市场的版本。

在内容方面,HTC在VDC大会期间推出了Vive Wave平台,大群的开发者们已经在为Vive Focus开发内容,而此举也将有利于缓解日益严重的移动VR碎片化问题。

除了上面这四款VR一体机之外,Pico在近期发布的Pico Neo CV以及IDEALENS近期发布的IDEALENS K3也很值得关注,前者主打头部和手部双6DOF跟踪,后者则针对教育场景深度优化,主打B端市场。国内创业团队虽然比国外大厂较早进军VR一体机,但面对大厂在品牌认知和供应链等方面的优势,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细分市场或许是更好的出路。

越来越多的VR一体机设备进入市场,可以确定的是,更多的可选设备不仅会带来性能的提升,更会促进价格的下降,使其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诚然,VR还面临着无数的挑战需要克服,才能成为真正主流的消费级技术,比如更多的内容,更低的价格,更轻的重量等等,但一体化的VR头显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并且对于使用这种设备的用户来说,也会很乐意接受这种进步。

最初发布于2018年1月2日

曾经做VR样板间的51VR在拿到2.1亿融资之后,要做自动驾驶了?

12月5日下午,51VR在北京当代ΜΟΜΛ蔓兰酒店举办了一场名为“地球克隆计划”的发布会,在发布会之前,笔者从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都预示着这家公司将会在AI和VR两个领域有一系列的新动作。

根据现有资料,51VR(曾用名:无忧我房)成立于2015年1月,最初从房地产垂直行业起步,之后业务领域拓展至汽车、教育和游戏等领域。其在房地产领域的成就无需多言,毕竟背靠当代置业。除了地产之外,由其游戏团队开发的机甲射击VR游戏《Code 51》还曾经获得了2016年VRCORE的最佳游戏奖,笔者也在今年年初体验了这款游戏,无论是画面、玩法、音效还是联机的流畅度,都堪称精品。

目前,51VR的团队已经超过了240人,公司已在北京、上海、成都、硅谷、伦敦和法兰克福设立研发中心,在VR/AR/AI等多个领域均有涉猎。

在这次发布会上,51VR并没有展示其在地产和游戏方面的新产品,而是宣布进入一个全新的也是目前最火热的领域:自动驾驶。

为了引出自动驾驶这一主题,51VR真可谓是煞费苦心,其CEO李熠首先上台,宣布了一个看似疯狂的想法:地球克隆计划。旨在打造一个无比接近真实的虚拟世界“51World”。

如何实现这一计划?李熠将其解读为五个阶段,静态世界→动态世界→半模拟世界→全模拟世界→虚拟现实世界。

据李熠介绍,51VR自成立以来,已使用VR/AR技术打造了超过5000个物理空间,拥有了构建完整城市的核心数据,涉及游戏、汽车、设计、教育等行业,于是就产生了这个更大胆、更极致、更疯狂的想法:地球克隆计划,要让整个世界平行存在于虚拟世界中。

至于前面四个阶段,51VR邀请了当代置业执行董事兼总裁张鹏、51VR子公司RealDrive CEO陈禄博士、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徐冰、NVIDIA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张建中来分别解读,这些当然只是对第五个阶段:虚拟现实世界的铺垫,其中涵盖了传统地产行业、驾驶模拟、自动驾驶、人工智能、GPU计算等方面。这些都不是重点,笔者重点来说一下此次发布会期间关于自动驾驶的内容。

据51VR孵化的RealDrive公司CEO陈禄博士介绍,RealDrive专注汽车行业,并且在发布会现场展示了RealDrive六自由度全模拟VR虚拟驾驶体验,但这家公司的技术并不仅限于这种貌似“过时”的VR体验设备,其核心产品,是名为Cybertron的自动驾驶产品。

在陈禄看来,克隆地球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动态世界,需要满足三个要素:动态场景,可交互,运动体验,而动态世界的最佳应用场景一定是汽车行业。51VR认为虚拟驾驶是最有挑战性和最有价值的领域之一,也是其重点开发的领域,目前,51VR的技术已经达到行业领先水准。并且与宝马合作,已经应用在宝马集团的研发过程中。

陈禄认为,目前的自动驾驶普遍面临且必须解决的问题有三个:临界情况模拟、并行计算加速、强化学习训练平台。而Cybertron技术可以加快自动驾驶开发进程,提高安全性,降低开发成本。其中包含大量的场景数据,比如天气、汽车运动、碰撞等数据。整套系统采用灵活的架构,支持VR虚拟驾驶接入功能。这些技术使Cybertron成为了智能汽车的训练场,必将改变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方式。

至于Cybertron的具体产品,也就是51VR当前阶段的核心产品,则由51VR CEO李熠正式发布,该产品线包含以下三个产品:

1、Cybertron-Zero VR强化训练场,Cybertron-Zero为自动驾驶企业提供可视化交通环境模拟、传感器数据仿真,用于训练自动驾驶系统,这大大降低自动驾驶的训练成本,提高效率,并使得训练、测试更加安全和全面。该产品将于今年12月开放测试。

2、Cybertron-Matrix VR体验测试场,消费者通过Cybertron-Matrix感受自动驾驶汽车沉浸式的驾乘体验,不仅帮助自动驾驶公司全面了解消费者驾乘反馈,迭代人车交互体验,同时让消费者更易触及自动驾驶,加速市场普及。另外Matrix可借助VR和高性能动态模拟器等外设,模拟自动驾驶汽车真实场景中的各种关键元素,包括乘客、训练对手、路人等,从而打造理想的自动驾驶实验室。例如测试人员可以通过模拟器在VR中驾驶道路上的一辆汽车,进行各种可能的驾驶操作,从而测试该道路上自动驾驶汽车的反应。该产品也将于今年12月开放测试。

3、Cybertron-Eyes AR增强测试场,即借助AR增强现实眼镜(但并没有说是与哪家合作),让自动驾驶实路测试人员在关注道路状况的同时能够监督自动驾驶系统的运行状态,也就是让测试人员拥有一双机器视觉的眼睛,用于实时查看自动驾驶行驶过程中的感知和决策系统,以及时的发现及解决问题。该产品最晚将于明年2月开放测试。

李熠认为,要实现虚拟现实世界,我们或许还要10年时间,但限制梦想的并非技术本身,而是找到一条可行的路径。51VR接下来三年的目标是,对已有的技术进行迭代,投入80%以上的研发力量,接下来三年成为全球最大的AI强化学习中心,成为全世界AI行业的首选目标。

从头到尾看完整场发布会,才明白原来这五个阶段,其实只是一次比较高明的包装。但在包装打开之后亮相的产品,的确值得关注与期待。若Cybertron系列产品能够投入实际使用,相信能够给自动驾驶行业带来一场不小的轰动。

在笔者看来,51VR这家当代置业孵化的公司,可以说一直以来都在稳步发展,依托于当代置业这个平台,51VR在VR样板间这一核心产品上一直顺风顺水,融资也是一轮一轮地拿到手软,在这次发布会的最后,正如Star VC创始人任泉所说:我们51VR又有钱啦!虽然是句玩笑话,但与很多VR行业公司的命运相比,51VR的确要顺利太多,这与其较为完善的商业模式和众多的合作伙伴也是密不可分的。

此次发布会上,51VR正式宣布完成B轮2.1亿元融资,由当代、商汤科技联合领投,Star VC、光速安振、绿民投、松禾资本、浦发硅谷银行等超10家投资机构、战略伙伴及个人投资者参与。而此次发布会上的“地球克隆计划”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则包含了NVIDIA、商汤科技、HTC、BMW、当代和浙江大学等公司和院校。

有这么多投资机构和业内巨头站台,希望51VR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表现能够超出我们的预期。也希望51VR能够继续践行其CEO所说的“无边界、有核心”这一理念:地域无边界,人才有核心,技术无边界,开发有核心,业务无边界,行业有核心。

最初发布于2017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