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VR的位置跟踪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除了具有广阔的视野外,虚拟现实头显与常规的3D显示器的区别在于它们能够被跟踪。PC VR,主机VR以及现在一些独立的头显甚至还具有位置跟踪功能,因此你可以倾斜身体,躲避甚至在VR中走动。

但是这种跟踪如何运作?在这里,我们将解释主要的位置跟踪系统及其运行方式。

背景

什么是位置跟踪(6自由度)?

Oculus Go、三星Gear VR和谷歌Daydream View等大多数移动VR头显只有旋转跟踪(3DoF)。你可以向上或向下看,向左或向右倾斜。但是如果你试图倾斜或移动你的头部的位置,则不会被跟踪。整个虚拟世界将与你同行。3DoF控制器与之类似,仅限旋转。它们基本上只能充当激光选择指针。

这对于就座体验的VR内容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它不允许你在物理上移动虚拟世界,或者直接用手与之交互。

在PC VR和主机VR上,以及现在的高端独立VR中,头显具有位置跟踪功能(6DoF)。位置跟踪使用户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实际移动。如果跟踪范围足够大,你甚至可以在VR中绕着整个房间走动。

当控制器也是6DoF时,你可以直接用手与虚拟对象进行交互,因为你可以通过在现实世界中的移动实现虚拟空间中的移动。

如何实现位置跟踪?

旋转跟踪(3DoF)总是使用微型机电陀螺仪实现的。但不同的公司使用不同的技术来实现位置跟踪(6DoF)。虽然某天可能存在共同的行业标准,但目前尚未形成。不同的公司对哪种技术是正确的有不同的看法。

不同的跟踪系统均可平衡成本、设置难易度、跟踪范围、控制器跟踪范围和模块化等问题。

位置跟踪的共同基础:航位推算

与普遍看法相反,下面描述的光学系统仅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正”系统。所有这些系统的主要共享跟踪方法是微型机电加速度计。这些加速度计通常以1000赫兹运行。

其工作原理是:加速度计不读取位置或速度,他们读取加速度。你可能还记得微积分,你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加速度的积分并获得速度。如果你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速度值的积分,你就会获得位置信息(或至少从原始位置产生的位移信息)。

使用它来确定位置的变化称为航位推算。这就是VR头显和控制器每时每刻都在跟踪自己的方法。

那为什么还需要其他跟踪手段呢?因为加速度计并不完美,会产生噪声数据。将这些数据进行两次积分意味着即使是最小的误差也会被放大,并且误差还会累积。实际上,这意味着基于加速度计的位置跟踪会在几秒钟内漂移到无限远。

VR跟踪系统的目的是通过提供参考来纠正这种漂移。每个跟踪系统都采用不同的方式,但目的是相同的。

常见的VR跟踪系统

“星座”(最初的Oculus Rift)

在设计Rift时,Oculus面临着提供与OptiTrack等数千美元的系统相同质量跟踪的挑战,但其成本却要低一个数量级。

每个被跟踪设备都有一个隐藏在外部塑料下的预定义红外LED“星座”。红外线对人眼是不可见的。

传感器基本上是带有过滤器的摄像头,只能看到红外光,通过USB线缆以60Hz的频率将帧发送到用户的PC。PC处理每个帧,识别每个红外LED的位置,从而识别每个对象的相对位置。

该软件可以轻松识别它所看到的LED,因为它知道“星座”的形状,它会记住物体在前一帧中的位置,并且知道它的加速方向(来自加速度计)及其旋转(来自陀螺仪)。每个红外LED也以特定频率闪烁以识别自身。这些创新使“星座”跟踪系统在基于标记的跟踪系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为了支持快速运动,Rift头显和触摸控制器每次即将发出LED脉冲时,都会与传感器中的无线芯片进行无线通信。这使得相机快门能够像LED那样准确曝光,并且曝光时间很短。

“星座”跟踪不再用于Rift S头显的跟踪,但它用于Rift S头显内置的摄像头,以跟踪控制器。

“星座”的优势:

整合成本低

高品质的跟踪

适用于大多数环境

“星座”的缺点:

每个传感器都与PC有线连接

大USB带宽会导致许多主板出现问题

传感器具有有限的垂直视野

PlayStation VR

PlayStation VR也使用相机,但与Rift不同,PSVR的跟踪功能在可见光光谱中运行。

PlayStation 4摄像头单元包含两个间隔开的相机。摄像头单元连接到PlayStation,后者使用图像数据跟踪头显上的蓝色光条和控制器上的光球。

这使得索尼可以利用2010年就已经发布的PlayStation Move控制器。

PSVR跟踪的优势:

整合成本低

利用现有的PS Move控制器

PSVR跟踪的缺点:

跟踪质量低

不支持房间规模跟踪

SteamVR“灯塔”(HTC Vive)

Valve的SteamVR“灯塔”系统是目前市场上最独特的系统。与所有其他系统不同,它根本不使用摄像头,而且PC不处理任何数据。“灯塔”从一开始就被设计为能够进行房间规模的位置跟踪,而无需将传感器连接回用户的PC。

基站(“灯塔”)位于房间的相对顶角。它们不与PC通信,也不是传感器。它们在整个房间内发射广角二维红外激光束。一次完成一个轴的发射,比如先左右方向,然后上下方向,然后再重复。在每次扫描之前,它们会发出强大的红外闪光。

每个被跟踪设备包含连接到芯片的红外光电二极管阵列。该芯片测量红外闪光和被每个轴的激光扫描到时,二者间隔的时间。由此可以确定它在房间中的位置。

“灯塔”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在理论上是一个相对简单的设计。不涉及复杂的计算机视觉算法或相机读数,只涉及激光扫描之间的时间。

“灯塔”的优势:

无需将基站连接到PC(仅供电),

高品质跟踪,

跟踪范围大。

“灯塔”的缺点:

生产/整合相对昂贵,

通常需要在墙壁上安装基站(电机会抖动),

室内的反射表面会引发跟踪失灵。

SLAM / Inside-Out

在Oculus Rift和HTC Vive发布之后,许多VR公司开始意识到,在房间里安装传感器或基站的要求让很多潜在买家不想购买。

许多新的和即将推出的头显使用内置于头显中的摄像头,这些摄像头使用计算机视觉算法执行“由内向外”跟踪。使用的特定算法类型被称为即时定位与映射(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简称SLAM)。

SLAM算法通过注意房间中的独特静态特征来工作。通过比较来自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的旋转和加速度以及这些特征如何移动,可以确定头显的位置。

有几家公司已经发布或计划发布使用SLAM的头显:

微软:Windows MR头显

谷歌:联想Mirage Solo

HTC:Vive Focus

Facebook:Oculus Quest和Oculus Rift S

其中,谷歌称他们的跟踪算法为“WorldSense”,Facebook称他们的跟踪算法为“Oculus Insight”。

为了跟踪控制器,这些系统以与“星座”相似的方式运行,那就是使用可见光或红外光。头显上的摄像头跟踪控制器上塑料下的LED。

SLAM/Inside-out的优势:

无需外部硬件,

成本非常低,

简易的设置,

控制器的跟踪范围大,只要在你能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你的手,头显就可以跟踪控制器。

SLAM/Inside-out的缺点:

无法在黑暗中工作,

当控制器在头后或背部时无法准确跟踪,

当手臂在头显和控制器之间时,无法跟踪控制器的运动。

最初发布于5月16日

原文链接:https://uploadvr.com/how-vr-tracking-works/

HTC发布全球首款双6DoF多模式VR一体机Vive Focus Plus

HTC在今天于深圳举行的年度VIVE生态大会(VEC2019)期间推出了全球首款双6DoF多模式VR一体机:Vive Focus Plus,它可与PC、手机、游戏机、机顶盒、全景相机等多种外部设备连接,大幅扩展了用户可以使用的内容。目前,Vive Focus Plus已开启预售,价格为人民币5699元,首批订单预计将于4月下旬开始发货。

Vive Focus Plus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全能VR一体机,旨在满足企业用户和大众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保证了完善的交互性、移动性及保真度。

凭借其新增的头手双六自由度(6DoF)手柄及多模式功能,Vive Focus Plus支持一体机模式、PC VR串流模式、PC巨幕投屏模式、手机影院模式、游戏机巨幕投影模式、机顶盒观影模式、360°全景相机直播观赏模式、5G云VR模式等多种模式,使Vive Focus Plus的用户不仅可以尽享VR一体机的原生内容,还可以畅享为PC VR、PC及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游戏机、机顶盒、360度全景相机,及即将推出的5G云VR服务所打造的海量应用。

透过全新的六自由度VR定位与追踪技术,Vive Focus Plus能精准侦测手部移动,带来更具沉浸感的使用体验。全新手柄扳机里加入了力量感测功能,进一步加强了在虚拟环境中的互动与操作。

同时,VIVE Focus Plus创新的人体工学设计,提高了配戴的平衡度与舒适感,内置防水溅衬垫,新型材质柔软且易清洗。并且Vive Focus Plus还配备了全新菲涅耳透镜,极大程度地减少了纱窗效应,为用户呈现更加真实逼真的视觉效果。

HTC中国区总裁汪丛青表示:“以VEC2019为契机推出Vive Focus Plus,标志着虚拟现实行业进入了全新的篇章。作为全球首款多模式VR设备,Vive Focus Plus可以连接至七种不同类型的外部设备,从而解决了VR领域目前最大的问题——缺乏足够吸引力、让人每天都想要使用的优质内容。”

HTC还在此次VEC2019上展示了超过15款精彩纷呈的六自由度VR一体机内容,包括采用触觉解决方案、大空间游戏解决方案及多玩家对战模式体验的丰富内容等,还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混合现实新游戏。将Vive Focus Plus与触感力反馈马甲相连,用户即可身临其境体验《VR彩弹》(Paintball VR)中的激烈对战,获得前所未有的沉浸感。由诺兰·布什内尔(Nolan Bushnell)联合创办的ModalVR展示了其超大空间追踪系统的实力,该系统可实现物理空间90万平方英尺范围内,多达40台独立设备的实时追踪。New Tech Walker Studio推出的第一款纯交互式混合实现游戏也在此次VEC首次亮相,游戏时玩家可以在安全观察周围真实空间的同时,轻松击中游戏中的虚拟物体。

使用5G Hub来实现的5G云VR解决方案也是此次VEC上备受关注的亮点之一。通过一系列演示,现场的开发者和用户均可感受到交互式5G云VR渲染和高清360度视频直播的潜力。凭借为适配Vive Wave平台而进行定制服务升级的新款双模180/360度全景相机-Insta 360 EVO,拥有Vive Focus或任何搭载Vive Wave平台设备的用户,均可通过Wi-Fi将VR头显与EVO相连,并能够借助未来的5G网络,与世界各地的亲友实时共享生活乐趣。

此次VEC上还展示了VR大作《头号玩家:绿洲》即将上线的新功能:制作自己的虚拟形象(Avatar Marker),令玩家完全融入绿洲世界。另外, HTC表示将进一步加强VR与娱乐业之间的联系,将基于近期热门的大片《流浪地球》,与北京文化合作,打造全新VR内容并推出联名产品。同时,HTC还与成都奇天幻影数字娱乐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了《虚拟现实设备电竞与娱乐行业合作备忘录》,宣布未来将不断开展多种形式的商业合作。

最初发布于2019年3月26日

微软全新Kinect传感器Azure Kinect DK上手

微软昨天在巴塞罗那举行的MWC 2019大会上举办的HoloLens 2新闻发布会期间宣布了全新的Kinect传感器,这家软件巨头推出的新Kinect是一款售价为399美元的PC外围设备,可以像开发人员使用Kinect for Windows甚至最初的Xbox 360 Kinect一样用作传感器。微软设计这款新的Kinect的主要用途在于Azure,这是该公司基于云的服务,用于计算机视觉和语音模型。

外媒记者在MWC大会上仔细研究了Azure Kinect DK,并惊讶于它与Kinect for Windows传感器相比要小得多,而且也更轻,Azure Kinect DK仅重440克,而Kinect for Windows则重达970克,并且由于一系列的硬件升级变得更加强大。与之前的Kinect中的4麦克风阵列相比,Azure Kinect DK内置7个麦克风阵列,以及能够支持3840*2160分辨率图像的经过升级的RGB相机。其中的深度传感器与HoloLens 2上的深度传感器相同,因而具有一致的分辨率和帧率。

微软计划为这款新的Azure Kinect DK发布一系列SDK,由于以前基于Kinect for Windows的应用程序无法直接用于这个新的Kinect,开发人员需要将现有的Kinect for Windows应用程序移植到这个新平台上。Azure Kinect DK有一个新的传感器SDK、身体跟踪SDK、视觉API和语音服务SDK。微软尚未发布所有这些SDK,但这款399美元的Kinect已经开始预定,预计将于6月底向开发者发货。

微软提供了一系列示例,来说明开发人员能够如何在零售、制造甚至医疗保健领域中使用Azure Kinect DK。比如在零售商店中,开发者可以使用这款新的Kinect来跟踪产品和管理库存,并且鉴于Azure Kinect DK具备对身体跟踪的支持,它甚至可以用于无人商店。与最初的Kinect非常相似,其用例将取决于创意开发人员如何使用它。

但这个新的Kinect传感器不会取代Kinect for Xbox,它不是为与Xbox一起使用而设计的,并且开发人员可以在有或没有Azure的情况下使用它。外媒记者在现场尝试了一下新Kinect的身体跟踪功能的简短演示,可以使用新的SDK来测量跳的多高,当这款设备在6月下旬出货时,身体跟踪SDK也将可以使用。它让我想起了很多早期的Kinect演示,但新的传感器外形更小,并且有了明确的用途。它不再是游戏外围设备,它是该公司用HoloLens构建的“第三个计算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将助力微软的Azure云服务。

最初发布于2019年2月26日

原文链接:https://www.theverge.com/2019/2/25/18239860/microsoft-kinect-azure-dk-hands-on-mwc-2019

华为AR眼镜专利曝光 在AR眼镜上嵌入智能手表?

近日,外媒曝光了来自华为的一项增强现实(AR)眼镜专利,最大的特色是能够在上面嵌入智能手表,以便随时调用智能手表的屏幕和摄像头。

去年11月,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接受CNBC采访时称,该公司正在研发与智能手机配合使用的AR眼镜,其有望在一两年内亮相。

智能眼镜通常笨重难用,如果能够变得更加轻盈,显然可以提升用户的自由度。这也是目前众多AR眼镜厂商努力的方向。比如有些厂商将AR眼镜的计算单元作为外置设备,通过线缆与眼镜连接。而一项新公布的专利显示,华为还研究了将AR眼镜与智能手表搭配使用的“奇特”方式。

2019年2月7日,华为的一项AR眼镜专利浮出水面。该专利描述了一种轻盈的、可拆分的、相对实惠的AR眼镜。

这款“超薄”的增强现实头戴式装置本身并未配备摄像头、显示屏或麦克风,而是需要通过配套的智能手表来实现(挂在镜腿上,用户头部右侧的太阳穴旁)。眼镜内嵌了适配器和反光镜,通过反光镜,手表屏幕上的内容可以直接反射到用户的眼睛里。

智能手表只能通过一种形式安装到眼镜上,屏幕向内,并且摄像头朝前。在专利中,华为描述了两款略有不同的框架(主要是镜腿部分),可选用透明或半透明的元件。而智能手表的摄像头则可以记录用户的活动。

当然,专利可能只是一个占位符,不代表华为一定会很快推出类似的AR眼镜。而且目前,华为还没有发布带摄像头的智能手表。如果该公司想要将专利中的AR眼镜推向市场,那么该公司很可能会首先推出带摄像头的智能手表。

最初发布于2019年2月12日

原文链接:https://nl.letsgodigital.org/augmented-reality-ar/huawei-ar-bril/

特斯拉申请AR专利:类似谷歌眼镜的AR系统 用于汽车制造

特斯拉之前在其费利蒙工厂对Google Glass进行了测试,现在,该公司正在申请一项增强现实相关专利,可以简化员工们的工作。

其实在2016年,外媒就曾经报道特斯拉正在使用可穿戴技术来提升其工厂的生产效率。

在发布了一款并不算是成功的AR眼镜,也就是Google Glass之后,谷歌正在考虑将这款产品从面向消费者转向面向企业用户。

他们发布了一款企业版产品,并且有几家公司开始为这款设备开发应用,来帮助工人们提高效率。

很明显,特斯拉也对这种技术感兴趣,并且根据上周公开的一项新的专利申请,特斯拉申请了一项AR应用相关专利,可以被用在类似Google Glass的设备上。

该专利名为“用于制造业的增强现实应用”(Augmented Reality Application for Manufacturing),它描述了一个系统,能将目标对象的特性相关的数据叠加到AR眼镜中,并且可以被工人用作护目镜。

在专利申请中,特斯拉给出了一些有关汽车制造业的例子。以下为专利描述的部分内容:

一个用于制造业的增强现实(AR)应用专利。在一些情况下,计算机视觉和增强现实技术会被用于识别目标物体,分辨用户和物体之间的关系。比如,用户会使用AR设备,比如包含摄像头和传感器的智能手机或AR智能眼镜。在一些情况下,AR眼镜或许会是护目镜的形态。

AR设备能够捕捉到一个目标物体的实时画面,比如一个或多个汽车部件的画面。AR设备会确定设备的位置,也会确定目标物体的位置和类型。比如,AR设备识别出了目标物体是一辆汽车的右侧前减震塔,接下来AR设备就会在目标物体画面的上方叠加符合目标物体特征的数据,比如机械接口、与其他部件的接口、电泳漆的厚度等等。与接口相关的特性包括焊点、自冲铆铆钉、激光焊焊缝、结构胶和密封材料等等。当用户在目标物体周围活动时,从AR设备里观看到的画面和叠加的物体特性数据也会对应地进行调整。

用户还可以与AR设备进行互动,比如,AR设备可以显示每个被识别物体的信息。在一些情况下,AR设备会显示每个被检测到的组件之间的容差,比如焊点或打孔的位置。另一个例子是,叠加在目标物体画面上的数据包括了装配的细节,比如进行激光焊的顺序,需要使用的焊接类型,每个组件之间的容差,以及整个组件是否被正确装配等等。在各种情况下,AR设备能够识别不同部件的特征,并且将可互动的数据显示给用户。与目标物体相关的数据会被呈现出来,帮助用户更高效的进行装配任务。

特斯拉所描述的系统看起来非常像在2016年特斯拉所发布的宣传视频,在该视频中,特斯拉的员工正在工厂中使用Google Glass。

但是在这个新的专利申请中,看起来特斯拉计划更进一步,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来分析工人们看到的内容,比如某个部件涂层的厚度,并且帮助他们做出关于质量管理的决定。

这家汽车生产商相信,这种技术有着”显著提升生产的速度和效率,尤其是提高生产汽车组件和整车的速度和效率“的潜力。

最初发布于2018年12月13日

原文链接:https://electrek.co/2018/12/11/tesla-google-glass-ar-factory-workers/

Oculus Quest上手体验:一个完全一体化的VR游戏系统

虚拟现实的未来终于离我们更近了,并且看起来相当不错。

在两年前的Oculus Connect大会上,Facebook首次公开了一个无线的VR头显,当时名为Santa Cruz。而在今年的Oculus Connect 5期间,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正式发布了该项目的最终版:Oculus Quest。该头显将会在明年春季上市,能够提供如Rift头显般高品质的游戏体验,但无需线缆。我们亲自上手体验了这款头显,来看它是否名副其实。

从外观来看,Oculus Quest就像是一台大一点儿的Rift,其被设计来提供类似PC端VR头显的游戏体验,同时还具备高保真的音效和强大的图形表现力。然而,与今年春天上市的Oculus Go不同的是,Quest还能够进行空间跟踪,并且这一功能完全是为移动而设计的,这要归功于一项名为Oculus Insight的新技术。Oculus花费了两年的时间来开发这项技术,使Quest无需Rift的外置传感器,通过头显正面的四个前置摄像头就能跟踪你在虚拟世界中的动作。这些摄像头可以让你在一个较小的空间,比如在纽约的一间公寓,或者一个较大的空间,比如一个大房子中的客厅里玩游戏。

“没有外部的跟踪配件,”Oculus Quest的产品营销总监Allison Berliner在Oculus Connect大会期间的一场采访中解释了Oculus Insight技术。“你只需要戴上头显就可以了。并且由于Oculus Insight非常强大的,你几乎能在任何地方获得极为精准的VR体验。”

专为移动而设计并优化

与Rift依赖于强大的电脑处理器和显卡来提供一种沉浸式的VR体验所不同的是,Oculus表示它能够将同样高质量的体验带到Quest上,并且是运行于更加移动化的硬件上。Quest摆脱了线缆,以达成真正沉浸式的体验,这就意味着当你在虚拟世界中导航时,你不会被束缚到任何真实世界中的物体。这款头显搭载了一个经常出现在智能手机上的移动处理器。实际上,Quest使用的是高通骁龙835处理器,该处理器也应用于去年上市的三星Galaxy S8手机。

Berliner解释道,虽然Quest使用的是高通骁龙835,但其性能仍然是一流的,因为Oculus就是为了VR而打造的这款设备。“并且由于我们掌握了大量的技术,能够应用在Quest上,”她说道。“整个体验过程并不仅仅是需要进行计算,很多都是要为VR进行特别开发的,比如沉浸感、临场感、以及来自于Touch手柄的互动。我们正在把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Oculus Quest。”

在Oculus Connect大会期间,Facebook搭建了几个展示Quest的体验区,可以体验到由Oculus自己的工作室开发的游戏。这些游戏还处于早期开发阶段,现场的工作人员称其中大部分未来都将面向消费者开售,包含了第一人称射击游戏《Superhot VR》、运动类的《Project Tennis Scramble》、恐怖类的《Face Your Fear》,以及《Dead and Buried》,一款类似于真人CS的激光枪射击游戏。

Oculus对Quest的显示效果优化相当不错,体验结果让人印象深刻,我们在进入Facebook搭建的展示区时期待着能够看到延迟、屏幕的纱窗效应和低质量的体验,但通过Quest获得的体验完全震撼了我们。Quest的单眼分辨率为1600*1440,这相对于Oculus Rift的单眼1080*1200的分辨率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并且也超过了Oculus Go的分辨率。

要开始游戏体验是极为简单的。因为你不用先启动电脑,躲开线缆,或者安装传感器来进行定位,你只需要戴上头显就可以了。Quest的外观有些类似Rift,具备一个弹性头带,环绕着你的头部,另一根头带则固定在头顶,确保Quest佩戴到位。现场的工作人员建议在佩戴Quest时“像戴棒球帽一样”,先确保脑后佩戴稳定,然后把前半部分拉下来盖在脸上。你还可以通过使用侧面的尼龙搭扣进行一些调节,来拉紧或放松头带。

当你佩戴完毕时,Quest会让你感觉极为舒适,整个头显感觉比看起来要轻很多,并且我们在几场持续30分钟的游戏体验过程中也没有遇到过任何的疲劳。与头显配套的还有两个手部控制器。根据Oculus Labs的研究人员Yelena Rachitsky和Isabel Tewes的说法,手部控制器是重要的组件,可以帮助你将自己传送到虚拟世界中,让游戏感觉更具沉浸感,更真实。

控制器上有一个圆环,上面安置了一些传感器,但不像Rift那样,这些传感器集中在控制器圆环的顶部。控制器上有一个摇杆,控制按钮,以及抓取/扳机按钮。控制器是很轻的,并且在使用时感觉很符合人体工学。

Quest和Rift之间的另一个区别是,Quest具备一个开放的音频系统,无需使用耳机。Quest使用了空间音频技术,在用户的耳边提供声音,如果你有一个朋友看着你在沙发上玩游戏,Quest的开放式音频设计或许更好,它能够让你在听见游戏中的声音的同时,还能够继续与身边的朋友对话。我们发现,即使是在圣何塞会议中心这个吵闹的展示区中,其音量也相当大,我们很高兴还能够听到工作人员的话并且与之交流。

在游戏开始之前,Quest会先测量你的空间,这样,房间的边界和其中的障碍物就能够被规避,其目的在于保证你不会撞到墙上或客厅的沙发上。

多人游戏体验稳定流畅

作为一款独立的VR头显,Oculus Quest将会有自己的应用商店,就像是Rift那样,并且你可以直接在VR头显中购买和管理你的游戏。Oculus的工作人员告诉我,用户还可以通过一个配套的App来购买游戏,虽然他们并没有在现场展示这样的过程。工作人员提到,Quest将会具备Wi-Fi功能,这样你就可以直接将其与家庭网络相连接。然而,正如其他的可穿戴设备一样 ,初次连接你需要使用手机来设置Quest,之后,你就可以在头显内部操作了。

虽然Oculus想要让开发者们将Rift的游戏移植到Quest上,我们还不知道其游戏阵容将会有多强大。距离2019年春季的发售还有一些时间,Oculus还有机会扩大内容的规模,但考虑到轻度VR体验的市场现状,这还会是一个比较显著的问题。不过,Oculus在现场展示的这些游戏,还是很让人印象深刻的。

《Project Tennis Scramble》展示了Quest的六自由度跟踪技术,或称之为6DOF,可以让你在三维空间中自由移动。与之相比,Oculus Go只有三自由度,而Rift虽然也具备6DOF跟踪功能,但却依赖于外部的传感器来达成同样的跟踪能力。

空间映射功能还可以让你流畅地体验多人游戏,即使你的对手可能是在一个较小的空间中进行体验。当我们与我们的对手进行虚拟的网球比赛时,我们处在一个较小的“客厅”中,而他则处在一个较大的游戏空间中。除了能分辨真实世界空间的大小不同之外,Oculus Insight还可以测量我所在的空间,并且让我能够在其中移动,跟踪我的正手拍或反手拍击球的动作。

游戏中的图像并不栩栩如生,这种体验有些接近于在任天堂的Wii系统上的那些游戏。这并不是要说图像质量很差,或者感觉像是没有完成,只是感觉看起来其中的场景并不像由PC驱动的Rift那样有着丰富的细节。尽管如此,《Project Tennis Scramble》仍然很好玩,并且与Wii不同的是,我们感觉就像在球场上一样。解说正在为选手加油,并且空间音效让整个游戏体验更具沉浸感。

《Face Your Fear》是一款冒险游戏,它可以帮你克服恐惧症,或者相反。游戏的目标是要探索整个环境,使用左右手柄的摇杆来左右摆动和导航,同时还需要一些走动。由于Quest具备优秀的空间映射能力,当你在接近一面真实世界中的墙时,你会看到蓝色的网格,而这时你可以摇动摇杆来继续在虚拟空间中行动,有点像第一人称射击游戏。

当你在探索环境时,你会看到能诱发恐惧症的东西出现在你面前,比如蝙蝠或者蜘蛛,或者各种让人毛骨悚然的生物。这个游戏的图形效果很不错,并且即使你的大脑知道你并没有看到成群的蜘蛛向你涌来,你还是会起鸡皮疙瘩。Oculus Quest向我们证明,即使图形性能并不是顶级的,比如你并没有获得Nvidia Geforce RTX 2080的实时光线追踪性能,但仍然能获得颇具沉浸感的体验。

最后体验的演示内容是《Dead and Buried》,这是另一个展示Oculus Insight技术的例子,尤其是它还融合了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体验。就像激光枪战游戏那样,这款游戏需要多人组队在一个较大的空间中进行游戏。Insight技术会测量地形,并且你可以将箱子作为掩体。当按下按钮时,你会看到增强现实场景,基本上刻画出了地形的线条,以及你的队友和对手的轮廓。然而,当你松开按钮时,你就会被立刻传送到一个西部世界的场景中。那些真实世界中的箱子会变成板条木箱,并且你正处于一场激烈的枪战中。

探索无线化的未来

Oculus Quest或许并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VR头显,但是比目前的大多数头显都要强大。

“我们将分辨率当成是产品的基础之一,因为还有很多的组件会影响到视觉效果,”Berliner解释道。“让这款头显激动人心的地方在于,除了分辨率之外,我们还具备可调节的IPD,或者说是透镜间距,并且我们还把Oculus Go上最优秀的光学系统带到了Quest上,这些组合在一起,就是我们在Oculus Quest上所提供的优秀的视觉效果。”

其图形表现相比Rift或Vive Pro要好一点,虽然Quest是基于手机处理器,但在我体验Oculus Quest的过程中,我并没有遇到过没有沉浸在冒险过程中的感觉。屏幕和视觉效果非常清晰,并且与PlayStation VR相比,并没有出现过烦人的橘皮效应。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完整的产品,这就是我们塞进头显中的所有的东西,并且它还具备无线的优势,实际上,它是一个完全一体化的系统。”Berliner说道。

Oculus Quest头显预计将于明年春季开售,售价为399美元起。

最初发布于2018年9月28日

原文链接:https://www.digitaltrends.com/vr-headset-reviews/oculus-quest-review/

关于Oculus高端VR一体机Quest的几点看法

北京时间9月27日凌晨,Oculus Connect 5大会正式开始,VR圈的小伙伴们都在期待着Oculus的新产品与新技术亮相,而这个VR行业的领导者(笔者觉得这样说并不过分)也没有让大家失望。

扎克伯格首先登场,正式宣布其首款高端VR一体机Oculus Quest将于2019年春季上市,售价为399美元起。Oculus官网也已经上线了该头显的介绍页面,官方称其为“ 全球首款专为虚拟现实打造的一体化游戏系统”,从其措辞可以看出,这款产品的定位相当明确。

目前已知的Oculus Quest的硬件配置信息还很少,只知道其CPU为高通骁龙835,单眼分辨率为1600*1440。同时采用了与Oculus Go一样的光学系统,提供了充足的透镜调节空间,改善了内建的音频系统等等。

从硬件配置上看,貌似没有什么大提升,但真正使其与众不同的,是名为Oculus Insight的定位系统。Oculus Insight系统包含了inside-out定位跟踪、导护系统和Touch手柄定位跟踪功能。在Quest头显正面,可以看到四个超广角传感器,配合计算机视觉算法,可以实时追踪用户的准确位置,而无需任何外部传感器,而导护系统则能保证用户的安全。

根据Oculus的说法,Quest的追踪范围能够超出房间规模,让玩家能够在更大的空间中畅玩游戏,并且支持坐姿或站姿体验。在Connect 5大会期间,还有一个相当大面积的体验区供参会者体验其定位技术和VR游戏作品。

再来看看手柄,Oculus Quest配备了6DoF的Touch手柄。据Oculus官网介绍,配套的Touch手柄可精确地重现用户的双手、手势和互动,使得每个游戏都足够真实。从外观来看,与适配Rift头显的Touch手柄略有不同,不知开发者们在进行应用适配时,是否足够简单便捷。

在此之前,只有Pico Neo推出了搭配双6DOF手柄的商用版本,但其价格高达5299元。价格并不是重点,Oculus在内容上的积累,才是其优势所在。

据了解,即将登陆Oculus Quest的VR游戏内容约50多款,其中包括《Robo Recall》、《The Climb》、《Moss》、《Dead and Buried》等等,这些都是以往屡获好评的优秀作品。

看来,开发者们又要进行新一轮的适配了,考虑到硬件配置的不同,开发者们要面临的工作量会比在各个一体机之间进行适配要重一些,因为这次会是从Rift平台迁移到Quest,而二者是基于完全不同的硬件。同时,在游戏画面、交互等方面也会有一些妥协。原本基于UE4引擎开发的内容,在Quest平台上是否能够流畅运行,还是个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会比Oculus Go的内容质量和交互水平高出一大截。

而一旦这些内容顺利登陆Oculus Quest,将会给其他正在研发或寻求移动6DOF内容的厂商带来一个新的机遇,比如国内厂商Pico和NOLO,二者都在积极寻求可适配移动端的6DOF移动VR游戏内容。有了Oculus这个巨头的推动,这类游戏内容会快速涌现,移动端VR游戏体验的质量也会大幅提升。

很明显,与现有的Oculus Go和Oculus Rift相比,Quest是一款定位截然不同的头显。Oculus Go定位于简易实惠的入门级VR体验设备,侧重观影,游戏体验也较为轻度。而Oculus Rift则定位于高端的VR体验方式,借助高端PC,能够实现重度VR体验,内容类型也非常丰富,大型游戏和行业应用是其主要用途。Oculus Quest介于两者之间,提升游戏体验质量的同时,避免了被线缆和定位系统束缚,Oculus也直接将其定义为一款游戏设备。

如此一来,Vive Focus又掉队了。从最初的产品发布到后续的功能更新,一直没有见到Focus一体机配备6DOF手柄的迹象。同样是inside-out定位跟踪,同样是高通骁龙835和1600*1440的单眼分辨率,但仅有一个3DOF手柄,限制了其内容和交互的多样性,并且这3999元起的价格也比Quest要高不少。

现在,笔者最期待的就是小米能否将Oculus Quest引入国内了。在此之前,小米已经将Oculus Go成功引入国内市场,在平台和内容上进行了大量的本土化工作,优质的游戏内容也在不断上线,大幅推进了优质VR体验在国内市场的普及。如果能够继续这种合作,将Oculus Quest一体机引入国内市场,相信会带来又一波冲击。别的不敢说,笔者自己肯定会第一时间入手一台,并且安利给身边好友。

最后,再来谈谈Oculus Quest能否对目前国内的大空间定位厂商产生影响。在HTC Vive Pro上市时,或者更早,在Windows MR头显上市时,就有很多人认为,这会对大空间定位厂商产生冲击,因为成本会大幅下降,且搭建过程也简化了很多。在笔者看来,如果只是将“大空间”定义为游戏体验的话,Vive Pro和Windows MR头显的确是性价比比较高的选择,Oculus Quest也可以尝试一下,毕竟目前还不清楚其内容质量如何。如果要考虑进行其他形式的互动和内容的开发,使用光学定位摄像头的大空间定位系统,还是首选。毕竟可扩展性摆在那里,如果预算不是很紧张的话,相信大家都会选择能够带来更多可能性,用途更广的光学定位系统。

关于Oculus Quest的详细硬件配置和上手体验报告,再等等吧。

游戏测评之《丧尸猎手VR》:武器效果逼真 但总感觉缺点什么

僵尸射击游戏融合恐怖和第一人称射击于一体,是很多玩家朋友们首选的游戏类型,而在结合VR之后,又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今天笔者要测评就是一款僵尸射击VR游戏。这款来自国内开发商极乐VR的《丧尸猎手》(Steam平台英文名:ZombieFight VR)目前已在Steam平台发布了抢先体验版。

根据官方的介绍,该游戏与其他游戏不同之处在于体验真实、画面逼真、操作上可谓是发烧级别。那么实际表现究竟如何呢?本次就由笔者来为大家做一个测评。

画面

《丧尸猎手VR》的游戏画面还是很值得称道的。在细节上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比如枪械的金属质感,细小的纹理都会呈现在玩家面前。尤其是游戏中的弓,在细节处理上很用心,不像那些粗制滥造的游戏,满屏的锯齿。

目前该抢先体验版所提供的场景是“坚守阵地”。顾名思义,玩家位于一处掩体内。身边的一张桌子上摆放着手枪、步枪和弓等武器(目前只有这三种,开发商表示以后还会增加手雷、生化武器等等)以及弹夹,随着玩家的游戏进程,会自动补充弹夹。

作为一款站桩射击游戏,“坚守阵地”这个场景的布置也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身后不会出现僵尸,这一点请胆子较小的玩家放心。除非是玩家自己破坏了面前的掩体,并且来不及射杀来袭的僵尸,可能玩家一转头,发现身后就有一个僵尸在挠啊挠。

另外,远处随风飞起的沙尘,以及黄昏时黯淡的阳光效果,对于提升游戏的恐怖氛围也有很大帮助。

虽然以上提到的这些细节都足够细致,但是,摇摇晃晃地来到玩家面前的僵尸,建模就略显粗糙了。衣服虽然脏了点破了点,但是好整齐的说。这一点还可以再处理下细节,对于突出恐怖氛围也有帮助。

音效

作为一款射击游戏,笔者在体验《丧尸猎手VR》时重点关注了射击的音效。手枪和步枪在装弹、上膛、拉弓射箭时的逼真音效对于沉浸感的提升起到了很大帮助。弓箭射击时手柄提供的振动反馈加上拉弓弦时紧绷的声音,真的是让人爱不释手。

在目前提供的场景,即“坚守阵地”中,BGM的声音较弱,对于游戏氛围的衬托作用不足,而且感觉这音效也不是多瘆人啊,感觉太安静了,不够恐怖。要不要再强化下?

再有,在对僵尸进行射击时,僵尸中弹之后的惨叫声也太过单调。从恐怖游戏的角度来看,现在的体验效果还是不够吓人。

而且,即使僵尸来到玩家的身边时,也没有声音。希望这时的游戏音效能够给玩家带来一种紧迫感,音效结合视觉效果,对于营造恐慌感是必不可少的。

操作

正如开发商所说,这款游戏的操作方面与其他射击VR游戏有所不同。比如在射击过程中,手枪和步枪需要换弹夹,双手配合上膛。虽然真实度倍增,但是在这里无法避免的是两个手柄会产生碰撞。这里还需要开发商做出优化和调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丧尸猎手VR》还提供了弓箭供玩家选择,玩家可以一手拿弓,另一只手伸向背后取箭。当把箭放在弓弦上向后拉时,手柄提供的震动反馈会让玩家体会到逼真的手感。在Steam页面的评论区,我们也可以看到玩家对于这一武器的好评。

这种趋向真实的武器操作方式虽然在刚刚上手时还感觉有些别扭,但在经过教程之后(玩家也可以利用菜单启动教程),战斗时还是很流畅的。并且还可以同时使用两把手枪射击,在使用两把手枪时换子弹是需要技巧的,各位玩家朋友可以自己尝试下。

在这些方面还有待提升

作为一款处在抢先体验阶段的游戏,《丧尸猎手》目前的游戏模式还略显单调,只有一个“坚守阵地”场景。也就是在游戏首次启动时,教程部分所在的环境。不过据开发商介绍,今后该游戏将会包含坚守阵地、载车逃离、偷袭埋伏、寻找幸存者等多种玩法。而且会加入计时战、无尽战、武器练习等多种模式。

其次,目前游戏中提供的手枪和步枪在射击时会显示弹道,但是这种视觉效果会让玩家感觉子弹飞得慢,而且子弹打到僵尸之后也应该丰富下视觉和音效反馈,不然会感觉缺乏力度感。

然后,玩家会发现在艰难的打完一大波僵尸之后,没有任何的奖励,也没有休整的时间,下一波僵尸就会接踵而至。这里还希望开发商能够做出一些改进。

最后,希望开发商能够为游戏增加一些文字提示,比如积分增加了多少,经验值或等级的提升等等,甚至还可以增加排行榜功能,让玩家能够与好友一较高下。

感兴趣的玩家不妨入手体验一番,虽然目前可玩的内容还较少,但考虑到今后要增加的模式,以及对武器的逼真模拟,还是值得期待的。

最初发布于2017年3月2日

3999元起的Vive Focus一体机或将加速高端VR在C端的普及

12月7日下午,HTC VIVE在北京举办了“VIVE沉浸日之大眼睛剧场”媒体体验活动,这次活动公布的消息可以说是相当重磅,相信很多VR行业的朋友们也已经被相关的消息刷屏了。

在上个月的VDC2017开发者峰会期间,VIVE中国区总裁汪丛青正式对外发布了Vive Focus一体机,称这款设备具备“Compiling自在沉浸、Comfort佩戴舒适、Convenient携带方便、Content内容丰富”的特点。这四个“C”也可以说是VR设备进入普通消费者手中所必需的条件了吧。

然而大家普遍关心的配置和售价信息则只字未提,当然了,毕竟VDC大会主要面向的是开发者。在昨天的活动上,我们终于得知了这款备受关注的VR一体机的详细配置和售价信息。

根据汪丛青在现场的介绍和Vive官方网站的资料,Vive Focus一体机采用了3K分辨率(2880*1600)的AMOLED屏幕,刷新率75Hz,视场角为110度,处理器则是目前顶级的高通骁龙835,硬件配置方面基本上是目前移动VR头显中最高端的了。与市面上已有的其他品牌VR一体机相比,Vive Focus使用了inside-out追踪定位,无需借助外部的基站或摄像头即可实现追踪定位,当然了这还需要VR内容的配合。另外,配套的手柄为3DOF手柄,可以实现一些基本的互动操作。头显还内置了扬声器,支持调节瞳距,由于内部空间较大,即使是较大的眼镜也可以不必摘下,直接进行VR体验。

笔者在VDC2017开发者峰会期间曾经体验过这款设备,从当时的体验来看,Vive Focus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Vive Focus一体机的重量较高,上手掂了掂,重量估计在500克左右,比预期的要重一些。个人感觉重量300-400克是比较合适的。不过得益于其头戴方案设计,佩戴时并无明显的压迫感。由于头戴部分的特别设计,头顶的带子和后方的调节机构共同担负了头显前方的重量,使得佩戴的体验较为舒适,但如此复杂的头戴设计方案,尤其是后方的调节机构和皮质衬垫,是不是也让整体重量更大了呢?

其次,Vive Focus一体机附带的3DOF手柄轻便顺手,使用两节电池作为电源,Vive官方称续航时间可达30小时,但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指针跑偏的情况,还需要手动校准。这一问题在其他使用3DOF手柄的VR一体机中也有出现,但笔者仍然希望Vive能够尽力解决这一问题,让手柄的表现更加稳定。

还有就是,头显的贴面部位采用的是皮质材料,虽然易于清理,但不吸汗也不透气,体验过程中产生的水汽也不容易排出,不适合长时间体验。很明显,这并不适合VDC2017现场播放的宣传片中的一些场景,比如戴着头显蹬单车。

当然了,这些只是发布会当天笔者较为主观的体验,或许Vive也会在之后的量产版机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调整和修正。

在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准备了20余款配套的内容供媒体朋友体验,其中囊括了《雇佣兵》、《骷髅海》这样的VR游戏,还有Jaunt VR、Veer VR等360°视频应用,以及vDesign这样的设计工具,可以说是比较全面了。无奈,笔者拿到的白色版Vive Focus一直无法使用,最终还是没有体验到就悻悻而归。

如何丰富Vive Focus的内容呢?HTC Vive在VDC2017峰会期间推出了名为VIVE WAVE的开放平台,该平台集开发工具与配套服务于一身,旨在助力第三方合作伙伴简化移动VR内容开发流程,优化高性能设备的使用体验。开发者们可以基于统一的开发平台和应用商店进行跨硬件的内容开发和发行,相信此举可以帮助解决目前已经出现的移动VR市场碎片化问题。VIVE WAVE SDK提供开放接口,兼容多种移动VR头显设备和配件,并以Viveport应用商店作为通用的内容平台,而Vive Focus一体机的内容也正是来自Viveport。

谈完了佩戴体验和内容,至于大家最关注的价格,两个不同配色的版本价格也有所区别,电眼蓝(或者叫做Vive蓝?)价格为4299元,魅力白则是3999元。双十二即将开启预售,预计明年1月开始发货。预售渠道包括HTC VIVE官网、京东、天猫、国美、苏宁。

在之后的媒体群访环节,VIVE中国区总裁汪丛青解答了媒体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问的最多的当然还是售价。毫无疑问,Vive Focus的硬件配置在目前的VR一体机产品中是数一数二的,并且最快明年1月就能拿到产品,但与Vive刚刚问世时的情况不同的是,目前已有大量优质的VR内容可以通过VIVE WAVE平台进行移植,相信凭借HTC Vive在VR行业的号召力,支持该一体机的内容也会快速涌现。

在笔者看来,相比PC头显Vive,Vive Focus一体机才是真正能够进入C端市场,也是真正适合C端市场的产品,佩戴舒适,价位适中,无需高端电脑,没有线缆束缚,定位方案简便易用,再配合丰富的优质VR内容,正如汪丛青今天活动的演讲标题:Entering the VR Mass Market Era,迈入虚拟现实的大众市场时代。如同Vive一样,做一个品类中最好的头显,在B端已经有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之后,是时候尝试进入C端了。

最初发布于2017年12月8日

新款三星Gear 360相机上手体验:VR内容需要先上量?

近日三星在纽约举办了新品发布会,在本次发布会期间,三星发布了一系列新产品,包括Galaxy S8和S8+手机,以及全新的Gear VR头显和Gear 360相机。实际上,在发布会期间,三星给每一位与会嘉宾一台Gear 360相机,并在同一时间记录下了新品发布的场面。

在此之前,有关这款相机的传言已经满天飞了,并且现在看来,这些传言也基本都是真的。去年发布的旧款Gear 360是三星首次尝试360°相机产品,由于产品问题过多,基本上无法用“成功”来形容旧款相机。然而,这个全新的Gear 360看起来能够减少人们对上一代产品的抱怨。

首先,新款Gear 360比老款要更小巧。由于镜头更加靠近,让拼接效果也变得更好了,并且也更便于携带。新款Gear 360的外形相比上一代产品,在工效学设计上也更加科学。不再需要三脚架来支撑,这样一来在拍摄时底部被遮挡的画面也更小。老款相机虽然能够借助三脚架自行站立,但会遮挡大片的下方内容。新款Gear 360也有内置的电池,但不再是可拆卸的。然后,用于充电的USB端口也被移动到了侧方,由Micro-USB换成了USB Type-C。新款相机还把录制按钮从相机顶部移到了相机底部,这是用户通常手持的地方。从我们的经验来看,这可能会引起一些误触,不过相比把录制按钮放在相机顶部,已经不那么让人恼火了。有了这种新的设计,你可以使用任何的三脚架来支撑Gear 360,并且几乎任何的安装方式都可以。

用户对于旧款Gear 360最大的抱怨在于,它仅仅支持三星最新的手机产品。而这次发布的新版本则基本上脱离了三星的设备,允许你使用其他安卓设备,甚至是iOS设备,因为它是通过蓝牙和Wi-Fi来连接的。新款相机支持蓝牙4.1标准和802.11 a/b/g/n/ac Wi-Fi,并且最大支持256GB的MicroSD存储卡,双倍于旧款相机,这应该足够使用了。三星在发布会现场提供了一张32GB的存储卡,可以支持拍摄超过2小时的4K画质视频、1万张1500万像素的照片,三小时的1/2缩时摄影,三小时的五分钟视频循环,或者是超过1万张HDR照片。

同时,视频的分辨率也从3840*1920/30FPS提升到了4096*2048/24FPS,这也表明我们不会看到图像质量上太大的提升。谈到图像质量,新款Gear 360只能以1500万像素的分辨率捕捉360°照片,而非3000万像素。这可能暗示着较小的840万像素的传感器与上一代产品的1500万像素传感器截然不同。视频的拍摄格式为MP4格式,使用了H.265编码,基本与上一代产品相同。

新款的Gear 360支持的视频拍摄格式:4096*2048/24FPS、2880*1440/30FPS、2560*1280/60FPS、1920*960/30FPS、1440*720/120FPS。

三星还把电池容量从1350mAh降到了1160mAh,这也是为什么新的相机尺寸更小的原因之一,并且由于使用了较小的传感器,也降低了电量消耗。

总之,新款Gear 360使用起来更加舒适,并且解决了老款相机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兼容性。三星已经意识到,他们需要用户生产尽量多的内容来让人们产生对VR和360°内容的需求。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容,VR是无法继续存活的,并且我们认为,2017款的Gear 360是三星走出的正确的一步。

我们现在仍然在等待官方定价,但我真诚的希望,价格能够低于299美元。因为像是Insta360 Air这样的产品价格仅为129美元,而Insta360 Nano则只需199美元。必须承认,这些产品并不能拍摄4K画质的内容,但是价格上占据很大优势。价格对于市场普及来说是一个重要因素,花费349美元来购买一台仅支持三星手机的相机,是会让很多人心生厌恶的。至于支持新款Gear 360的APP,目前还处在公测阶段,旧版的APP也不支持新款的Gear 360(是的,我们已经试过了)。

最初发布于2017年4月1日

原文链接:https://uploadvr.com/samsung-gear-360-2017-first-impre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