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14测试版深度体验:更透明的隐私设置和全新的APP资源库

苹果在6月首次以线上的形式举办了WWDC大会,正如往年的WWDC大会一样,例行更新了iOS、macOS等操作系统。iOS 14的众多新功能相信让很多人都跃跃欲试,笔者也是其中之一。于是下载了测试版的描述文件,在自己的主力机(iPhone Xs)上安装了iOS 14测试版。

笔者在7月8日更新至Developer Beta 2,之后陆续更新了Public Beta 3和Public Beta 4等版本。特别提示各位读者,测试版系统可能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谨慎一些,提前做好重要文件的备份。

经过这一个多月(从7月8日开始至本文发布)的体验,笔者发现iOS 14 Beta版相比iOS 13的主要变化有如下这些:

隐私/权限方面

1、在有程序使用摄像头(包括前置和后置)和麦克风时,屏幕右上角信号标志上方会有提示,官方称其为“摄录指示器”。比如在微信视频过程中(涉及视频),信号标志上方会显示小绿点;在电话过程中(涉及录音),信号标志上方会显示小黄点。这种极简的提示方式,相信会让用户更安心一些吧。笔者发现,在百度地图App运行时也会出现这种提示,可见它一直在调用麦克风……

2、系统会提示哪些App在读取剪贴板,比如我在微信聊天窗口中复制了一个网址,再打开Chrome浏览器,便会提示Chrome复制自剪贴板,打开能够读取剪贴板的App均有此提示。当不同App之间跳转时也会出现此提示,比如在饿了么点外卖,使用支付宝支付时便会有此提示。

3、在打开一些App时会收到这种提示:“XXX想要查找并连接到本地网络上的设备,此App将可发现和连接到您所用网络上的设备。”原因在于隐私设置中新增了“本地网络”,有些App会请求查找本地网络中的设备并与之通信。笔者安装的App比较多,涉及本地网络的App有外卖App、新闻资讯App和视频App、音乐App。笔者猜测,这些App是可以与iPad或HomePod进行连接?

4、当有App需要使用照片时,可以选择只允许访问选中的照片,比如你需要上传一张照片作为头像,可以只给App读取这张照片的权限。以前都会直接允许访问所有照片,在更新到iOS 14之后,可以进入设置-隐私-照片中修改具体每个App的照片权限。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不再将整个图库开放给App。

5、隐私-定位服务中的位置权限管理更加清晰,可以仅允许App使用大致位置,而非之前默认的精确位置。比如资讯App、视频App、音乐App,完全没有必要给到精确位置,毕竟它们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大多是为了更精准地投放广告。

App方面

1、新增“翻译”App,可以输入文本进行翻译,也可以输入语音进行翻译。在设置-翻译中打开“On-device mode”,可以使用设备端翻译,即离线翻译;横向时可以开启交谈模式,翻译对话内容。

2、原本只能在负一屏显示的屏幕小组件现在可选择不同的尺寸(小中大三种尺寸),并且可以拖动到应用列表里,外观也有一些调整。

3、新增App Clip功能,类似小程序,但目前还没有可用的App可供测试,需要等开发者们跟进(这一设置入口在Beta 4中消失了)。

4、最显著的变化,要数App资源库了,笔者来详细说一下这个新功能。

滑动到最右一屏即可查看App资源库,它将手机上安装的App进行了自动分类,手机自带的App同样会参与分类。注意,分类文件夹的名称是不能修改的。

目前的分类有建议(只显示四款建议的App)、最新添加(最近安装的一些App,但不知道何时能从最近添加中消失)、社交(社交App,如微信、微博、小红书等App)、参考与阅读(新闻、资讯、天气、阅读等App)、生活方式(购物、出行、外卖等App)、创意(修图、拍照等App)、实用工具(浏览器、快递等App)、娱乐(视频、音乐、直播等App)、效率(银行、办公、笔记等App)、健康与健身(健身类App)、游戏(游戏类App)和其他(目前这里只有“反馈助理”一款App)。

在不打开分类文件夹时,点击其中较大的图标(也就是最近经常使用的App),会直接打开App,点击较小的图标,会打开文件夹。App资源库中的图标大小和顺序会根据使用频率自动调整,且文件夹的顺序也会根据使用频率自动调整。

另外,在App资源库界面下拉,可以看到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所有App,可以搜索,也可以按字母顺序快速找到想用的App。

这样一来你经常使用的App就一目了然了,再也不用在主屏幕上频繁滚动以查找App了。现在手机存储空间越来越大,对很多用户来说安装数十款App已经是常事,那些不常用,但每次使用时都需要重新安装的App,可以不必删除了。

但是同时会产生一个新问题:我需要用的App究竟属于哪一类呢?从目前来看,有些App并不会按照我们自己的想象来归类。比如App Store被归类到了“娱乐”文件夹,百度知道被归类到了“生活方式”文件夹。而且,也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调整分类。

5、在主界面长按某个App进行移除(注意是移除不是删除)操作时,会再次提示你是要从主屏幕移除(Beta 4的提示文字变成了“移至App资源库”),还是删除。如果从主屏幕移除的话,这个App仍然是存在的,虽然主屏幕里没有,但在App资源库中可以找到它。

那么,移除图标后的第三方App,要怎样找回在主屏幕的图标呢?可以在App资源库中找到它,长按即可弹出菜单,重新添加到主屏幕。还可以在设置-主屏幕中设置新下载的App是添加到主屏幕和资源库,还是仅添加到资源库。

我们可以将常用的App放在主屏幕,移除不常用的App图标,在App资源库中也可以突出显示常用App。这样就可以快速、高效地找到常用App,并且减少频繁翻页查找App对时间的浪费。

其他新功能

1、App Store中每个App的详情页,集中展示App的评分、适用年龄、排行情况、开发者、语言和大小,一目了然。

2、相机App新增快录视频和连拍快照功能,按住快门可录制快速视频,向左拖动快门可拍摄连拍快照(貌似是iPhone11首先发布的功能)。而且照片有正方形/4:3/16:9三种比例可选。

3、新增“画中画”功能,视频能够以悬浮窗口的形式播放,在播放视频过程中如果切换到其他应用,视频窗口会悬浮在最前,并且可以随意拖动位置。目前测试,在谷歌浏览器中播放的部分视频可以支持悬浮窗,B站等第三方App尚不支持此功能。

4、使用手机过程中如果来了电话,不再像以前那样霸占全屏,而是以小窗口的形式出现在屏幕顶部,可以直接接听或拒接。

5、Siri不再是全屏,而是以一个图标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下方居中的位置,至于Siri有没有像官方宣称的“更聪明”,暂时还没发现。

6、设置-辅助功能-触控,最下面可以设置“轻点背面”两下或三下可以执行的快捷操作,比如调低音量、调高音量、截屏、静音、锁屏、Siri等等。这个功能藏的比较深。实测在通过这种方式截屏时会有比较明显的延迟,不如音量上和电源键一起按的速度快,甚至有时手指放在手机背面不动,都能自动截图,希望可以改进。

7、新增NFC功能开关,如果确实用不到的话可以关闭NFC功能。

以上就是笔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新变化,还有一些细微的修改,比如图标的改动,但这对使用体验几乎没有影响。

上述这些功能的更新,使iOS更加透明、更加人性化。清晰、细致且可把控的隐私设置,让用户的隐私信息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而针对目前越来越普遍的安装App数量日渐增多的趋势,iOS也在做出一些颇具实用性的改变。还有就是安卓系统很早便具备的小组件、画中画等功能,终于来到了iOS系统,也进一步提升了iOS的易用性。

提示:如果遇到部分App闪退等小Bug,可以尝试先清一下后台任务,或者重启一下手机。

虽然暂未发现什么大的Bug,且经过四个Beta版的迭代,iOS 14正逐步趋于稳定,但毕竟现在仍然是Beta版,不建议大家在自己的主力机上使用这一版本。如果确实想要尝试,请先做好备份。正式版本预计会在今年秋季上线,也很快了,不想折腾的可以再等等。

最初发布于2020年8月12日

Strategy Analytics最新报告:2021年起XR市场将强劲增长

近日,分析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发布了名为《COVID-19对AR和VR市场的影响》专题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虽然在短期内,COVID-19会对AR/VR硬件出货和市场收入有负面影响,但Strategy Analytics仍然认为XR将会在这种“新常态”下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该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尽管2020年将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但Strategy Analytics预测,从2021年起XR市场将强劲增长。

尽管市场将在2020年萎缩,但Strategy Analytics预计未来几年市场将强劲增长。从2020年到2025年,出货量将增长六倍,收入达到270亿美元。

COVID-19将在2020年对XR市场产生重大负面影响。Strategy Analytics预计出货量和收入将同比下降20%以上。Strategy Analytics预计,与智能手机绑定的AR头显的发布至少要推迟到2020年底,甚至会推迟到2021年,这将使Strategy Analytics早先预期的专用AR设备的消费市场增长推迟一年。

2020年本可以是专用AR头显市场真正腾飞的一年,但其他大事件很快使这种趋势停止了。

Strategy Analytics预计,一旦这些与智能手机捆绑的设备进入市场,中低端的AR头显将出现强劲增长。 形似隐形眼镜的AR头显也于2020年投放市场,这一新产品类别已添加到预测中。

Strategy Analytics预计VR市场将在2020年有所收缩,但由于“新常态”下的新工作和生活模式,Strategy Analytics提高了对VR头显的长期预测。

随着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VR工具进行远程协作,并且教育机构也越来越多地远程提供课程,最终的结果可能是VR硬件的前景有所改善。

尽管Strategy Analytics提高了对VR头显的总体预测,但由于微软决定下一代Xbox不支持VR,Strategy Analytics已稍微降低了主机VR头显的预期出货量。

在低端市场,Strategy Analytics预计2021-2022年将看到由于移动运营商推出5G而导致智能手机捆绑的VR头显出现小幅回升。

报告来自Strategy Analytics。

最初发布于2020年7月10日

建设属于自己的网站,从选一个好域名开始

建设网站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技能,也不是一两篇文章就能说完的。这篇文章先从选域名开始,毕竟这是要建设属于自己的网站的第一步。

如果真的准备自己建设一个网站,个人建议,在比较大的云服务运营商平台注册域名,并且在同一个平台购买云服务器,这样可以避免在域名解析时出现问题。比如从运营商A注册了域名,但却在运营商B购买云服务器,在解析域名时,需要在运营商A这里把DNS修改成运营商B的DNS(是否允许这样做,要看运营商A的心情了)。如果要把域名迁移到运营商B,不仅需要先续费,还需要等待一些时间才可以完成迁移。
这篇文章仅针对买域名自己用的读者,初次尝试建站的人可以先注册一两个练练手。在笔者看来,没必要注册太多的域名,毕竟还需要掏钱续费。当然专业炒域名的朋友除外。

怎样挑选域名?什么样的域名比较好呢?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看含义。

要建设一个网站,域名肯定是要有一定含义的,要么代表了这个网站的主要内容,或者是品牌名称,又或者是创建者自己的名字或对创建者有什么特殊意义的字词。典型的情况是,这个域名本身就是某个词语的拼音,或者某个完整的英文单词,或者是拼音的首字母组合。这样容易被记住,也可以让人们知道基于这个域名的网站是要做什么东西。

其次,看长度。

从域名的价格上来说,当然是越短越贵了。但很短的域名基本都被注册完了,普通人是抢不到的,除非出现了新的后缀,还可能捡个漏,但这种机会已经微乎其微了。现在已经有了很强大的域名检测和注册工具,人是抢不过机器的。笔者认为在能注册下来的前提下,域名还是要尽量短一些,对以后的使用和推广都有好处。如果是下文所说的拼音首字母组合,最多不要超过5个字母,再多了就不容易被记住了。

再次,看组合。

除了纯英文、词语全拼和纯数字以外,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域名形式,那就是组合,比如词语首字母组合,字母和数字组合。在注册或使用这种域名时,还是要以含义为首,或者人为地赋予它一个不太别扭的含义。虽然有些双拼音域名价格也炒的不低,但并没有能够让人们很容易记住的含义,基于这种域名建设的网站也很难推广。并且还可能被认为是蹭热度的山寨网址。

然后,看后缀。

不同后缀的域名越来越多,但更多的人还是认为只有.com/.net这样的顶级域名才是最有价值的。那些各种各样花里胡哨的后缀,有些是包含特定含义,有些是用于特定行业,有些则限定了注册机构。笔者个人还是推荐注册.com或.net域名。如果自己喜欢的.com的域名已经被人注册了,也可以尝试下其他的后缀。但是,如果你的网站是打算在国内运营的,由于很多后缀在国内无法备案,在注册时要注意云服务运营商的提示信息。还有,不要注册那些带汉字的域名,基本没人用,而且续费价格较贵。

最后一点是域名的价格,有些网站在注册域名时第一年的价格很便宜,但以后续费会越来越贵。如果确实要用这个域名,并且认为自己可以长时间使用它,最好在续费时选择比较长的续费时间。

好了,关于选择域名,基本上就这些要注意的了,如果你也想有一个自己的网站,不妨从这几点入手,选一个自己喜欢,且具备一定价值的域名。

最初发布于2020年6月28日

Oculus正在开发Quest头显的新版本 最快今年年底见

Facebook旗下的Oculus部门正在开发Quest虚拟现实头显的新版本,但是由于Covid-19对产品开发和全球供应链的影响,该设备面临潜在的延迟风险。

这家社交网络巨头正在研究Quest头显的多个潜在继任者。知情人士透露,一些处于高级测试中的模型更小,更轻,并且具有更快的图像刷新率,可以提供更逼真的内容。并且,这些头显还重新设计了控制器。

该公司尚未最终确定将发布哪个新版本的Quest头显,最终产品可能具有不同的特性。知情人士透露,Facebook最初计划在2020年底的年度Oculus Connect会议前后推出新型号,但新型冠状病毒的大流行可能会将这款头盔的发货推迟到2021年。

测试中的某些版本比当前的Quest头显小10%至15%。不仅重量更轻,而且佩戴起来更舒适。现有型号的重量约为1.25磅,对于某些长时间使用该设备的用户来说仍然太重。这位知情人士说,测试中的模型重量接近一磅。

该公司可能会将新的头显与目前的Quest头显一起出售,或选择完全替代目前的型号。Facebook发言人拒绝对未来产品发表评论。

Facebook在2014年以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Oculus,押注VR作为数字通信的未来。Facebook首席执行官Mark Zuckerberg预测人们将使用该技术通过共享体验(例如身临其境的游戏和其他3D娱乐内容)在网上彼此联系。

该愿景尚未完全实现,部分原因是缺乏广泛的用户群体,并且可供体验的内容也有限。但是,由于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有数百万人呆在家里,因此虚拟现实的体验量有所增加。

与该领域的其他公司相比,Oculus作为Facebook的子公司,发展还算顺利。初创公司Magic Leap一直在努力完善其增强现实技术,但在最近削减了员工规模,并考虑出售自己。另一家AR公司North也在于今年早些时候寻找买家。

据知情人士说,对于新的Quest设备,Facebook正在测试去除侧面的织物,并像现在的Oculus Rift S那样用更多的塑料来代替织物。它还在考虑改变表带中使用的材料,使其相比目前的橡胶和尼龙搭扣更具弹性。

Oculus Quest产品线是Facebook的中端VR头显,不需要连接至智能手机或PC。其399美元的价位也比Facebook最强大的头显,即需要连接到电脑的Rift S更便宜。

Facebook仍在销售Oculus Go,这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机芯片的入门级头显。Quest系列头显使用了高通公司制造的更高端的部件。

Facebook当前的Quest头显缺货已经持续几个月了,部分是由于新冠病毒大流行造成的供应链问题。但是,最近几天的库存正在缓慢增加。Zuckerberg在4月份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该产品“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并且该公司希望它“可以赚更多”。该公司还表示,“其他收入”部门上个季度增长了80%,“主要由Oculus产品的销售所推动。”

根据Statista汇编的数据,Facebook去年是VR头戴设备的第二大销售商,约占出货量的28%,仅次于索尼公司。虚拟现实几乎涵盖了观看电影,运动和玩游戏的用户。

增强现实将虚拟图像与现实世界结合在一起。据知情人士说,Oculus还正在制造AR头显。该产品的软件和应用程序开发仍在继续,但新冠病毒拖慢了硬件开发速度,一些员工无法使用实验室设施。目前尚不清楚这是否推迟了计划的产品时间表,包括2023年的上市时间。

另据熟悉情况的人表示,苹果公司或许会在2021年货2022年推出一款VR头显,在2023年推出AR头显。

新Quest VR头显的刷新率至少为90Hz,高于当前型号的播放电影时60Hz刷新率或运行大多数VR任务时的72Hz刷新率,从而使视频和游戏显得更加流畅。知情人士说,该公司正在测试刷新率高达120Hz的原型设备,但可以将此频率限制在90Hz,以保证电池续航时间。

测试中的新头显的某些型号还会继续配备用于调节IPD的物理开关,IPD是头显内部显示屏之间的距离。该机制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用户调整头显,以适合自己的眼睛,从而避免头痛。

Facebook还在研究重新设计的控制器,该控制器使用起来更舒适,并解决了现有控制器的一个问题:控制器的电池盖有时会滑落。知情人士说,新的控制器将会兼容当前的Quest头显。

测试中的头显具有四个外部摄像头,而Rift S上有五个摄像头,并且具备六自由度,这使用户可以沿任何方向环顾四周,并像在现实中一样在虚拟空间中走动。新型号还将继续支持Oculus Link,即通过线缆可以将头显连接到PC以提高性能。

最初发布于2020年5月9日

原文链接: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0-05-05/facebook-s-oculus-developing-smaller-lighter-quest-vr-headset

“网课专用平板”华为MatePad开箱上手

4月23日,“网课专用平板”华为MatePad正式发布。之所以称其为网课专用平板,是因为这款平板电脑内置了教育中心,汇集众多在线教育App的同时,还有一系列为网课优化的功能。笔者第一时间入手了一台4GB+64GB WiFi版(另有可插SIM卡的全网通版),是该系列的最基础版本。今天就为大家送上这篇开箱,手机拍图,大家凑合看。

白色的包装盒很简约,只有华为logo、HUAWEI MatePad和左下角标注屏幕尺寸的“10.4英寸”标志。

打开包装盒,首先是MatePad平板电脑,下面是充电器等配件。包含了充电器(18W)、数据线、USB Type-C转3.5mm耳机接口的转接线,还有个取卡针。虽然笔者手上这台MatePad不支持SIM卡,但想要扩展存储空间,还是需要用取卡针才能拿出卡槽。

重点来看一下主角。华为MatePad采用了10.4英寸的“2K护眼屏”,分辨率为2000*1200,PPI为224。恕我直言,这个分辨率真的不能称作是2K。而且和笔者手上的MatePad Pro比起来,屏幕细腻程度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官方称MatePad屏幕边框宽度为7.9mm,800万像素、107°视场角的前置摄像头位于横屏状态的上边框中央。这次终于没有采用打孔屏。笔者对破坏了屏幕完整性的打孔还是很抵触的。

再来看背面,笔者手上这台是夜阑灰配色,另外还有贝母白配色可选。后置摄像头模组位于MatePad背面右上角,同样为800万像素,凸出了不少。这里还有闪光灯和一个可能是用于辅助降噪的麦克风。

背面下方有SOUND BY harman kardon的标志。有哈曼卡顿为这款平板的音质背书,实际使用体验也的确很不错。笔者手上还有一台iPad 2018,二者的音质差异很明显。华为MatePad配备了四扬声器(横屏时左右各二个扬声器),用于影音和游戏时,无论是音量还是立体感都很震撼,看网课自然不在话下。

同时,MatePad还配备了四个麦克风。官方称能实现五米范围内的精准拾音降噪,对于在线学习时的语音对话环节能有很大帮助。

整体来看,MatePad采用了和MatePad Pro一致的设计语言,在简约中追求极致的对称。MatePad平板重量约450g,厚度为7.25mm,中规中矩。且后盖不容易沾染指纹,整机做工和质感上佳。

再来看看手写笔。MatePad可以配套使用HUAWEI M-Pencil手写笔,是带充电棒的套装版本。包装盒中还包含附赠的笔尖,和专用的充电棒。

首次使用时,需要把手写笔吸附到充电棒上,并将充电棒连接到平板电脑的USB Type-C接口,系统便会提示是否配对。简单的测试发现,使用起来感觉不到明显的延迟,很跟手。手写笔的固件偶尔会有更新,可以前往系统设置-手写笔中检查固件更新。

和华为其他几款平板一样,MatePad也可以选配磁吸键盘,但官方称键盘要到6月才能开售。配合键盘,不仅可以实现更快速地文字录入,还能通过键盘上的Huawei Share标签与华为手机建立连接,实现更便捷的跨设备交互。

笔者认为,既然是面向在线教育和学习场景,在旗舰机型MatePad Pro的基础上适当的降低硬件配置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我们不会用它来剪视频或处理工作任务。能满足孩子学习使用,偶尔用来追追剧,就足够了。而且重点是,够便宜。

价格方面,WiFi版4GB+64GB售价1899元,6+128GB售价2199元,LTE版6+128GB售价2499元。HUAWEI M-Pencil手写笔售价599元,磁吸键盘售价399元,还有智能皮套售价149元。和华为MatePad Pro/iPad 2019比起来,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至于这款平板主打的“教育中心”究竟有何独到之处,敬请关注笔者的深度体验。

最初发布于2020年4月27日

Mac常用App推荐:印象笔记、OneNote、熊掌记 哪个笔记App更适合文字工作者?

出于工作原因,从2014年开始从事文字工作至今,笔者每天都在跟文字打交道,每天都是在写稿、审稿、翻译、分发。并且是以纯文字形式的笔记为主。办公设备陆续换了好几次,笔记App也陆续尝试了多款,比如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OneNote、熊掌记、讯飞语记等等。

在本文中,笔者将从自身工作角度,重点来对比一下用户群体较大且评价较好的印象笔记、OneNote、熊掌记这三款笔记App。只是给大家一个参考,建议大家也多尝试一些,说不定会发现更适合你的笔记工具和方式。

顺便说一下,如果你更习惯使用iPad等平板电脑,以手写的形式来记笔记,喜欢勾勾画画,或者经常要查看和整理各种PDF资料,那这篇文章可能不适合你。建议试试Notability、Squid、GoodNotes之类的App。

首先来说说印象笔记。

笔者从2014年开始使用印象笔记,一直用到现在,中间也用过一段时间的有道云笔记(两者无论是外观布局还是功能都比较像)。但感觉不如印象笔记好用,甚至在使用有道云笔记时遇到过丢失笔记的情况。

2018年6月,印象笔记宣布脱离Evernote,成为独立公司。并逐渐开始针对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行一些更本地化的优化,在功能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也显得有些臃肿。

如今的印象笔记,不仅可以用来记录文字内容,还可以创建思维导图、桌面便签、Markdown笔记、音频笔记等多种形式的笔记。也可以在笔记中添加录音、图片、附件和素材库中的内容(素材库可以统一管理图片、文档、音频等文件)。

印象笔记吸引笔者的功能在于如下几点:

1、桌面便签功能很实用,可以停留在桌面的任何位置,点击可以继续输入或修改内容,不仅可以输入文字,还可以快速截屏、添加录音,或者设置待办事项复选框,用作待办事项管理工具。

2、能以单独的窗口打开某篇笔记(在某篇笔记上右击,以新窗口打开笔记),这样就可以只显示这篇笔记,不会显示窗口左侧的内容,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避免分心。

3、笔记的分类管理简单便捷,只有笔记本-笔记两级,虽然层级比较少,但个人认为这种类似文件夹结构的分类方式很简洁明了。如果需要更多层级,可以用标签功能,在标签下继续创建下一级标签,理论上是没有层级数量限制的。

4、可以一键简化格式,或者一键设置为纯文本。我们在网上搜集的资料大多带有格式或图片,简化格式之后,原本复杂的排版瞬间就清楚了。能让你更加专注于内容本身,也有利于整合不同来源的内容。

5、可以在笔记中添加链接,选中文字,链接到另一篇笔记,就可以在相关的笔记之间快速跳转。

6、配合浏览器扩展“印象笔记·剪藏”,可以快捷地收藏网上的文章,可以选择保存网页正文、整个页面、网址、页面截屏等等,无需担心来不及看的文章被平台删除。目前在Safari、Chrome和Edge浏览器中均可安装此扩展(名为印象笔记·剪藏或Evernote Web Clipper)。而在移动端,也可以在微信和微博中实现类似的操作。

7、印象笔记覆盖了全平台,无论是安卓、iOS、macOS、Windows都能通吃,还有可以直接在浏览器中运行的网页版。且同步速度很快,使用这么长时间还没有遇到过同步失败或需要手动同步的时候。

需要注意的是,印象笔记免费账户只能支持2台设备同步,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可能还是不够用。可以选择订阅标准账户、高级账户和专业账户。标准账户对只需要处理文字的用户来说也够用了,当然如果还有其他需求的话,那就升级高级账户或专业账户。

高级账户和专业账户相比标准账户,增加了更多的OCR、PDF文件的搜索和标记、节点更多的思维导图等功能。还能查看笔记历史,查看和导出笔记的历史版本,查看推荐的相关内容,找到曾经写过的有关的笔记。 具体选哪种账户,这要看大家的使用需求了。

接下来说说OneNote。

OneNote是微软推出的笔记工具,与印象笔记相比,OneNote在记笔记时更加灵活一些,更像是传统的纸质笔记本,可以在任意区域直接输入文字,查看时就是一块一块的内容。不仅如此,OneNote还可以设置纸张颜色、纸张样式,就像纸质笔记本一样,很适合在平板电脑上配合手写笔来写写画画。

目前OneNote的版本有些混乱。在Windows平台,有OneNote 2016、UWP版本(Windows 10系统自带)和订阅Office 365之后才能获得的OneNote三个版本。从2020年3月开始,安装Office 365或Office 2019时,OneNote桌面应用将与Word、PowerPoint和Excel桌面应用一起安装。

如果你使用的是macOS,可以直接从App Store中下载OneNote。如果没有下载的话,在安装Office 365时,会自动安装OneNote。移动版覆盖了安卓和iOS平台,同时还有网页版,但可能是网络原因吧,笔者一直都没能尝试成功。

OneNote相比印象笔记的优点在于分级更明确、更丰富。可以创建多个笔记本,每个笔记本下可以创建分区组、分区,分区下可以创建页面,页面下还可以创建子页面。如果你需要更细致的分类,OneNote是个不错的选择。

为了便于收集资料,OneNote也可以在浏览器中安装类似印象笔记·剪藏的浏览器扩展,名为OneNote Web Clipper。是的,名字也很像,使用体验也基本一致。可以帮你把想要收藏的内容保存到笔记本中,无需担心被删除。

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有一个小问题让笔者感觉很别扭,如果想把OneNote笔记中的内容复制粘贴到微信里,就会变成一张图片。但粘贴到Word文档里是正常的,写完的文章想要分发到头条号等平台,也是可以直接粘贴为文本的。所以,这是微信的原因吗?

OneNote广受诟病的不足之处在于同步功能不够给力。笔者最近就经常遇到各种同步错误。比如在电脑端修改之后经常只是本地保存,或者提示已离线保存、已脱机保存,不能同步到云端,切换网络也同样如此,很是麻烦。笔者最近一次从印象笔记导入OneNote的部分内容,在手机端查看总会与电脑端不同步。 不知道是不是笔者的网络环境问题。

印象笔记和OneNote二者相比,各有各的优势和不足。如果你的日常工作以文字内容(比如写文章)为主,那印象笔记更加适合你。 如果你需要使用平板电脑来记笔记,并且经常使用手写笔,那OneNote更为合适。

小结一下,印象笔记和OneNote虽然功能丰富,能满足多样化的使用需求,但总给人以臃肿的感觉。虽然并没有影响运行速度,但就像我们P图一样,有时候用美图秀秀能搞定的事,就没必要打开Photoshop了。

接下来笔者就来说说这款足够简洁,但却并不简单的笔记工具:熊掌记(Bear)。

首先在界面上,熊掌记相比另外两款要简洁得多。分为标签、笔记、编辑器三栏,如果你还想要更简洁的话,可以选择只显示笔记和编辑器,甚至只显示编辑器。

熊掌记无法设置笔记本或者分区,而是用标签来分类的。只需笔记中有用两个#括起来的汉字,这些字就可以成为标签,自动在窗口左侧显示。点击标签可以查看使用这一标签的所有笔记。一篇笔记中可以有多个标签,还可以创建子标签来丰富层级。

除了这些之外,可以以新窗口打开笔记,只显示这篇笔记的内容,让原本就很简洁的页面更加简洁纯粹,便于专注书写 。

但是熊掌记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如果不付费的话,是不能跨设备同步的。即使是登陆了同一Apple ID的笔记本和手机,也不能同步。也就是说,如果不付费,只能当做纯本地的笔记App来使用(还不如macOS自带的备忘录)。

而且,熊掌记并没有覆盖全平台,目前还没有安卓版和Windows版,只能在Mac、iPhone、iPad等苹果设备上使用。如果脱离了苹果设备就无法使用了。希望开发团队能够考虑下广大安卓和Windows用户,或者推出一个网页版也行啊。

综合上文,对于笔者这种频繁使用纯文本形式来撰写内容的文字工作者来说,印象笔记和熊掌记更加合适。大家也可以多尝试几款笔记App,短时间的使用可能无法发现其优势,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发现哪款更适合你。

如果你还在纠结从哪款App开始,不妨尝试下印象笔记,印象笔记中记录的内容可以导出为.enex格式,并导入到OneNote和熊掌记中,如果你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印象笔记并不适合你,想转投另外两家阵营也是很简单的。

个人认为比较好的组合是,用印象笔记或OneNote(二选一),配合浏览器扩展,来帮助收集和整理资料,建立自己的知识库;用熊掌记来专注写作。 如果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有啥更好的推荐,欢迎留言、讨论。

最初发布于2020年4月13日

NASA:HoloLens 2混合现实技术助力载人登月计划

工程师们正将混合现实技术这种强大的工具,用于NASA载人登月的Artemis计划。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是NASA猎户座宇宙飞船的主承包商,正在使用MR技术来提升Artemis II宇宙飞船的制造效率,这是猎户座飞船的第一个载人任务。

Mary Lakaszcyck是一名技术人员,服务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分包商ASRC Federal Data Solutions。她戴着HoloLens 2,将胶带贴在猎户座乘员模块适配器上安装部件的位置。这项工作是在高架舱内进行的,地点位于佛罗里达州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行动和检测中心。

在组装复杂硬件,比如载人进入外层空间的宇宙飞船时,该技术提供了独特的功能,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动态工作环境。以前在二维屏幕上,人们是通过文本或模型来展示工作步骤的;但是当佩戴HoloLens 2时,这些指令能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出现,并且映射在宇宙飞船的物理实体上。

“老实说,这个设备是多么有用、多省时和多有趣,我很难用语言充分表达。” Lakaszcyck说,“有些工作过去至少要花1周的时间,或者8到12个班次,而现在1个班次内就能完成。”

Lakaszcyck还表示,通过这个设备,她可以准确地看到在宇宙飞船里摆放物品的位置,放置的方向,以及它们的参考编号,使得这个过程前所未有的高效。

AR/MR技术并不是一时之风。它们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项目团队为猎户座飞船投入飞行准备的常用工具。该公司已经于2017年开始使用这项技术。

“我们在猎户座飞船的制造中使用了MR技术,用于Artemis I号的飞行任务,”Shelley Peterson说,她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混合现实和混合现实方面的专家。“与传统方法相比,混合现实技术正帮助我们突破界限,以更快的速度完成任务。”

NASA乘员模块适配器的组装、集成和测试负责人Carlos Garcia对猎户座制造工作感到满意,他对MR技术在点击联结件(click bonds)上的省时效果感到满意。点击联结件是一种紧固件,可以将几英里长的线束固定在航天器结构上。

“在乘员模块适配器的制造工作中,使用该技术来定位安全带上的‘点击联结件’,相当于节省了三周的时间,” Garcia说。

MR设备佩戴者将在猎户座飞船上放置几个关键的航天部件,包括乘员模块和Artemis II号中要用到的隔热板。他们还将使用混合现实工作指令,以完成飞船乘员座椅的组装。

“在四个场所中,我们通过使用混合现实完成航天器制造,工作时间要比传统方法减少90%。例如,一项通常需要8小时的工作,现在可以在45分钟之内完成,”Peterson说,“如果单看紧固件的话,一艘猎户座宇宙飞船有57000个以上的线束紧固件。每个紧固件上节省出来的时间汇总起来就很可观了!”

Peterson说,使用混合现实的工作指令后,几乎无需解释说明,工人就可以立即理解手上的任务。

微软制造的HoloLens 2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所用设备的第二次迭代。该公司使用Scope AR公司开发的混合现实软件平台WorkLink为设备构建内容。

“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亲手建造进入外层空间的宇宙飞船,” Lakaszcyck说,“我已经设计了三种不同的运载工具,包括当前即将载人升空的Artemis II。现在我是Artemis的一员,这不仅有着不可替代的兴奋感,更是一种责任感。”

在Artemis计划里,NASA将先把一个女性送达月球上,之后是一个男性。猎户座飞船将通过Space Launch System火箭发射出去,把机组人员运送到太空,提供紧急中止能力,在太空旅行中为机组人员提供供给,并能从外层空间安全重返。NASA将在月球上建立可持续的前哨站,并运用获得的知识将宇航员送往火星。

最初发布于2020年4月10日

原文链接:https://www.nasa.gov/feature/using-augmented-reality-to-prepare-orion-hardware-for-artemis-ii-crewed-mission

基于华为河图Cyberverse技术构建 华为AR地图率先上线P40系列

4月8日,在华为P40系列国内发布会期间,华为不仅发布了P40、P40 Pro和P40 Pro+三款全新旗舰手机,备受关注的华为河图(Cyberverse)也正式亮相。基于华为河图Cyberverse技术构建的华为AR地图已上线华为应用商店,目前仅支持P40系列机型。

华为AR地图首批开放的体验区域包括敦煌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和南京外滩观光商业区,用户可以在这两个区域感受全新的AR体验。具体包括:AR实景导航、全息信息显示、虚拟融合的拍照、丰富多彩的虚拟活动。

实景AR导航:抬起手机就能识别出当前位置,确定目标点,发起导航后,可以直观的在实时图像上呈现导航指引。

全息信息显示:当您定位成功,环视周围世界时,会看到各类信息标牌,点击可以获取更详细的介绍。

虚拟融合的拍照:您会在真实空间中发现穿越自河图世界的飞天仙女或神兽,也可以在伙伴的帮助下,与虚拟角色合影。

丰富多彩的虚拟活动:在虚拟融合的世界中,可以参与精彩的虚拟活动。

根据发布会期间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的介绍,华为AR地图目前实现了厘米级3D地图(每平方公里40亿三维信息点,1:1还原真实世界)、高精度空间计算(实时比对上亿图像信息,见景定位)、AI 3D物体识别(毫米级精确融合3D影像)、虚实光影追踪(真实与虚拟世界无缝融合)。

敦煌研究院此次采用华为河图平台将敦煌学研究的成果、数字敦煌高精度壁画图像和洞窟三维模型制作的虚拟数字内容与真实的莫高窟实景实时融合在一起,既实现了景区的实景导览,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洞窟数字体验方式。参观者在现场参观时,既有参观真实洞窟的体验,又可清晰地欣赏到精美的石窟壁画彩塑艺术。

此外,该技术还可将敦煌壁画中九色鹿、飞天等丰富的文化元素,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参观者周围,与其近距离互动,进一步增强参观者对敦煌艺术的体验感、亲近感。

华为河图Cyberverse融合了AR功能,又不仅仅局于AR功能。华为Fellow Cyberverse总工程师、Camera总工程师罗巍曾表示,华为河图的初级定义应该为“地球级的,和现实无缝融合的,自主演进的数字世界”。华为河图Cyberverse将以“开启数字新世界”的理念为用户提供服务。

根据罗巍之前分享的内容,河图Cyberverse在结构上分为Physical Layer物理世界层、Vivid Layer物理世界的数字印象、Semantic Layer语义层、GIS Layer地理信息层、Data Layer数据层、Communication Layer通讯层、UGC Layer用户产生的内容层、Content Layer内容层。

河图Cyberverse具备4大核心能力:全场景空间计算、超高精地图HDMAP、强场景理解、沉浸式渲染。

首先是全场景空间计算,华为的空间计算是全场景的、全天候的,河图Cyberverse可以做到室内、室外、白天、晚上,不同的光照都可以提供空间计算定位定姿能力。河图Cyberverse结合了华为的GPS,室内的WiFi定位,以及VPS定位和SLAM定位,所有的技术组成了华为的空间计算能力。河图Cyberverse可以做到厘米级和一度以内的定姿。

其次是超高精地图HDMAP生产能力,河图Cyberverse结合了卫星的卫片到飞机的航片,到无人机的航片,以及到高精度的激光扫描数据,一直到用户上传的众包数据,可以把所有的数据整合起来,利用自动生产流水线将其生产成河图Cyberverse。而且POI信息都自动标注在三维空间里。

第三是强场景理解,这得益于AI技术,河图Cyberverse可以认识植物、认识动物、认识人,一直到认识建筑、商品,让搭载河图Cyberverse的设备更好的理解它所处的环境。

第四是沉浸式渲染,河图Cyberverse在端侧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光照估计、实时深度估计、优化的功耗通路,保证河图Cyberverse的服务跑得尽量的长。在5G时代,在强大带宽的支持下,可以在云端实现光线的实时追踪,ray tracing的渲染技术可以让大家的体验更具沉浸感。

罗巍在微博表示,华为AR地图将在5月底覆盖上海内环120平方公里。今年底覆盖一线城市,100+顶级博物馆景区,1000家顶级商圈。

最初发布于2020年4月8日

在最早的文字诞生地 虚拟现实正在保护和重现历史遗迹

大约3300年前,港口城市乌加里特(Ugarit)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心城市,位于连接埃及与小亚细亚的陆路网络上,并在东部的波斯和印度与西部的希腊和塞浦路斯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座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并且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和文字书写系统是在公元前14世纪开始在那里出现的。

今天,乌加里特是叙利亚西北部的一个青铜时代考古遗址,最初于1929年开始发掘,它可以告诉我们很多过去的事。保护历史遗迹需要我们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如何保存和恢复现存的内容。我们在虚拟现实和重建方面的工作可以帮助实现这两个目标。

尽管只发掘了乌加里特的30%,但已经发现的地区为该城市的结构提供了线索。这些建筑包括王宫,大型房屋,陵墓,圣所,公共建筑和寺庙。乌加里特的黄金时代在公元前14至12世纪之间,已经发掘的废墟表明该市发生了有趣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演变。

统治者所在地区发现了政治体系发达、防御结构复杂且宫殿结构合理的证据。平民所在的地区则揭示了有关乌加里特人民的日常生活及其对死者的尊敬等重要信息。但是,由于暴露了90多年且仅进行了极少的维修工作,这些建筑遗迹正处于损毁状态,甚至还在恶化。

近年来,人们开始使用虚拟技术作为保护方法,来记录历史遗迹并提供教育机会。这样可以防止可能会损坏遗迹的错误的保护方式。

增强现实可以将重建的建筑投射到考古遗址上,例如比利时的中世纪村庄Ename。在其他地方,虚拟重建项目生成了一些3D纹理模型,比如威尼斯总督宫的“ Sala dello Scrutinio”。

我们使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来测试Ugarit的保护方案,并研究可能的保护措施对遗址的影响。这些研究导致了设计概念和材料的变化,以更好地达成保护的目的。

发掘过程揭示了一条重要的“神圣之路”,该路线将皇宫与Baal神庙的主圣殿连接起来,并经过乌加里特的公共区域。研究人员认为,国王会经过这条神圣的道路,在圣殿里进行宗教祭祀活动。

该路线包含了很多有形的重要元素,例如宫殿、房屋和寺庙的遗迹。但是,目前的保护策略还打算重现这条路线的无形部分,比如巨大的防御工事,神庙的规模以及经过神圣之路的体验,而所有这些都很难从现存的废墟中获得。

虚拟重建是评估这些建议并判断其保护遗址的能力,以及揭示无形的部分(例如街道的氛围)的有效工具,这些已经随着时间流逝了。我们已经开发了虚拟游览,为在实际提案实施之前在现场进行展示创造了机会。

这些虚拟游览包括该站点的一个区域,该区域在历史上曾经是广场和酒馆。这里的保护方法包括建立一个社交和娱乐中心。这将使广场的城市环境和小酒馆昏暗而舒适的内部环境得以重现。

这些虚拟游览活动为保护提案的第二阶段,即设计阶段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但是,叙利亚的政治局势使磋商进程搁浅。

这种政治局势也意味着目前无法参观乌加里特-世界上成百上千的考古遗址都有这种区域。因此,虚拟重建还有另一个目的:它们使感兴趣的人们可以瞥见这座迷人的城市,并为全世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提高对历史遗址文化重要性的认识的机会。

最初发布于2020年4月1日

原文链接:https://theconversation.com/virtual-reality-can-bring-ancient-cities-back-to-life-and-improve-conservation-130664

写给像我一样的Mac新手:用MacBook Pro办公这半年

从高中时频繁光顾网吧到去年,我一直用的Windows系统的电脑,用了15年。这期间陆续入手了多台笔记本、台式机,还在电脑城里学了一年多的维修。硬件和Windows系统的常见问题基本都遇到过。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换掉了沉重的游戏本儿,入手了我的第一台MacBook Pro。

目前使用的这台2019款MacBook Pro 13英寸,是官网512GB版本,未定制,去年10月从某东购入。到现在,作为我的主力办公设备已经有半年左右时间。日常工作使用最频繁的是微信和Word、Excel、PPT三件套,偶尔PS,基本没有考验设备性能的用途。

这半年里遇到了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又找回了当年拥有第一台笔记本后的状态:不停地发现新问题,尝试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当然也没少找售后。
所以这篇文章也是对入手MacBook Pro之后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总结。写给像我一样的Mac新手。

Part 1

先来说说这段时间发现的一些问题,这些让人头疼的小毛病(当然其中有些根本不是硬件或系统问题,只是和Windows不一样而已)甚至一度让我觉得这东西并没有Windows系统的电脑好用。前后陆续求助了多次官方客服,也预约过天才吧,后来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

第一个问题,是开盖之后不能正常唤醒,鼠标指针变成转动的菊花。相信很多人在将系统更新至10.15 Catalina之后,就一直遇到这种问题。同时,还有一系列的“并发症”。

比如在重启进入系统之后,无线网络连接突然出问题,Mac版微信可以正常使用,但浏览器打不开网页;比如风扇狂转像是要起飞,电量狂掉,一个小时能耗完;比如机身温度飙升,尤其是Touch Bar附近温度极高。

我尝试了网上可以找到的各种方法,比如重置SMC,重置NVRAM,但都是在短时间内有效,几天之后问题又重复出现。后来在官方客服的指导下,终于有了真正管用的解决办法:

打开“活动监视器”,查看占用CPU最高的进程,如果其中有“TextInputMenuAgent”、“distnoted”和“loginwindow”,并且占用CPU超高,就选中并强制退出这三个进程。风扇狂转和电量狂掉的情况立刻就会停止。

之后下载并安装搜狗输入法(或者其他第三方输入法),在系统偏好设置-键盘-输入法中删除系统自带输入法,只留下搜狗输入法和“ABC”,并重启笔记本,即可解决上述这些问题。

在解决这一问题之后,终于实现了传说中的MacBook Pro的使用体验,开盖自动唤醒,合盖自动休眠,不用关机,也不用担心机器发烫、电量猛降。

第二个问题,在合盖状态下笔记本会被自动唤醒,或者在放一段时间不用之后,打开发现电量下降明显。

这可能是笔记本被使用蓝牙的设备或使用WiFi的App唤醒了,解决办法如下:

系统偏好设置-蓝牙-高级,取消“允许蓝牙设备唤醒这台电脑”。有段时间在用蓝牙鼠标,下班带着笔记本回家发现路上笔记本一直是热的,到家之后发现电量掉了不少。后来才注意到蓝牙鼠标没有关。

系统偏好设置-节能-电源适配器,取消“唤醒以供WiFi网络访问”。

调整这两项设置之后,就不会再出现合盖状态下被自动唤醒的问题了。

第三个问题,屏幕色温自动变化,忽冷忽热。

尤其是像我这样经常需要面对Word文档的用户来说,这一问题十分明显。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在系统偏好设置-显示器中,关闭“原彩显示”即可。

原彩显示可以自动调整显示屏,以在不同环境光线条件下保持色彩显示一致。可能对于经常需要处理图片和视频的用户来说是一个有用的功能。但对于我这种长时间看各类文档的用户来说就有点别扭了,可能是由于我的工位附近光线变化比较频繁?

Part 2

接下来说说优点,轻便易携带就不说了,这里主要说一说macOS相比Windows系统的优点。

首先,MacBook Pro的触控板做这么大是有原因的,这块超大的触控板的确很好用,让你从此告别鼠标。各种多点触控手势能搞定几乎所有的操作需求,除非需要精准度更高的操作。具体有哪些多点触控手势,大家可以在苹果官网查询到。

第二个优点是MacBook Pro与其他苹果设备的高效协同,比如用“隔空投送”和iPhone互传文件,比如快速连接并使用AirPods Pro耳机,比如能实现跨设备任务接续的“接力”功能。

而在将macOS更新到10.15 Catalina之后,还可以使用“随航”功能联动iPad。只要你的笔记本和iPad使用同一个Apple ID登陆,并都开启WiFi、蓝牙和接力功能,就可以把iPad用作笔记本的第二个显示屏,可以扩展或“复制”笔记本的桌面。或者把iPad用作笔记本的输入设备,在笔记本上的App中使用Apple Pencil绘图。相当于把iPad变成了显示器或数位板。相信设计人员会很喜欢这个功能。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iPad都支持随航功能,根据苹果官方网站介绍,iPad Pro所有机型、iPad(第6代)或更新机型、iPad Mini(第5代)、iPad Air(第3代)可以支持随航功能。

你会发现,通过这些设备之间的高效协同,苹果牢牢地把用户圈在这个生态圈里,用过之后就再也回不去了。

接下来是macOS的一些人性化的小功能点,比如可以便捷地实现全屏,让工作更专注;比如“访达”的分栏显示,让文件目录更直观;比如窗口拼贴,可以快速实现左右分屏;比如设置屏幕的四个“触发角”,鼠标指针指向屏幕角落就可以快速触发某个功能;这些小功能还在陆续探索中。

对了,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优点,MacBook Pro的电池续航能力的确很强,我日常需要处理大量文字内容,偶尔简单地处理图片,很少进行其他工作任务。在不连接电源的情况下使用七八个钟头之后,还能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电量。这样的续航能力真是惊到我了。

如果你经常关注笔记本行业的新动态就会发现,MacBook Pro和macOS的这些优势,正在被各大厂商效仿。高分辨率和高色域的屏幕,大容量的电池,类似的外观设计,都陆续出现在了联想、华为等厂商的产品身上。虽然生态优势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学”来的,但我还是希望能有更多厂商把这些优秀的特性用到自己产品身上,让更多用户都能享受更好的产品使用体验。

Part 3

在这部分,我来说一些在我日常办公场景下发现的MacBook Pro和macOS的缺点:

先说硬件方面,2019款MacBook Pro采用的是备受争议的蝶式键盘,打字时虽然手感还不错,但声音的确有点大,而且还总是担心会遇到故障。2019年底推出的16英寸MacBook Pro和2020年3月推出的MacBook Air都将键盘换回了剪刀式,看来苹果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然后是接口,我手上这款MacBook Pro只有四个雷雳3接口和一个耳机接口,没有传统的USB-A接口。使用起来的确是不方便,经常需要使用转接口。毕竟Type-C接口的U盘、移动硬盘等存储设备目前还未普及。雷雳3接口的优势暂时还没有发现,可能是我还没用到吧。这个以后再琢磨琢磨。

说完硬件说软件。在macOS下,办公软件的使用体验稍微差一些。尤其是Ofiice 365,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PPT中内嵌的文档无法打开,无法另存;比如PPT的页面无法右键快速切换幻灯片版式;比如经常会弹出不明所以的要求权限的窗口等等,希望这些小问题能随着后续更新得到解决。

然后,NTFS格式的移动硬盘在macOS下只能读取,不能写入。对这一问题我的解决办法是,将移动硬盘格式化为exFAT格式,就能Windows和macOS通吃了。但是涉及到格式化操作,需要先把其中的文件转移出来。个人建议转换为exFAT格式,一劳永逸。

还有,由于macOS系统的原因,无法使用公司的基于IE浏览器的考勤系统,我的工位还一直放着一台Windows笔记本用于填考勤,当然其他只能在IE浏览器中运行的网站也都无法正常使用了,比如一些银行的网银安全控件。

最后一点就是游戏比较少,虽然可以安装macOS版Steam,但游戏库中支持macOS的游戏并不多。很多大作是只有Windows版的。而且,还需要连接鼠标或手柄才能玩。由于MacBook Pro的硬件配置并不是多高,在玩游戏时还会遇到发热量过大,机身温度飙升的问题。所以这半年就没再玩过端游了,一心扑在了Switch上。

先到这里吧,最近在找各种好玩的、实用的App以及MacBook Pro配件,后面再给大家分享。

最初发布于2020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