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新款24目相机上手体验:六自由度的容积视频长这样

大多数的360°内容并不尽如人意,无论你是否认为这种内容是不是真正的VR,真相是,其中大多数内容根本不值得辩论。那些优秀的团队,比如即使是Felix and Paul,他们也有20来个低分辨率的作品勉强可看。但即使是我见过的最棒的360°视频,跟我刚刚在F8大会期间拍摄完成的作品相比,都是垃圾。

Facebook和FLIR的新相机的展位隐藏在圣何塞会议中心的一个侧厅里,并且仅对被邀请的媒体进行展示。x24和x6相机都在Facebook Surround 360的展示区陈列着。在被引导经过多重安检之后,我终于进入了这个被几面临时墙分割的房间中,在房间的中央,摆放着这两台备受关注的相机。

Facebook Surround 360团队的工作人员向我展示了首批Demo。第一个看到的是x24配合Oculus Rift展示的项目。

在戴上Rift头显之后,我看到了一个貌似是标准的,但分辨率却非常高的360°视频。我站在一个大屋子的阳台上,这个屋子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华丽的室内热带雨林。在这里我能听到河水在某处流淌,轻风从树叶间穿过。在我沉醉于这高画质的视频时,工作人员提示我,将会想我展示Facebook Surround体验项目真正的魔力:可以在视频中自由走动。

在按下一个按钮之后,我所见到的世界产生的剧变。我刚刚看到的棕榈树突然变得近在咫尺,而非平时所见到的二维画面。在地面离我远去时,我突然感觉到了自己在升高。我周围所有的事物都从平面变成了饱含充满活力的深度信息和色彩的世界。即使在这样的场景中,图像还保持着极高的分辨率。唯一的缺陷在一些拼接的边缘还存在少许模糊现象。

接下来更酷的事情发生了,当我沉浸在这个环境中时,我被告知可以向前走一步。当我真的迈出一步时,周边的环境也跟着我的步伐产生了变化,就像我真正走动时周围会产生的变化一样。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在360°视频中走动,我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坦率的说,要不是拼接出现的模糊和一些小问题,我会认为自己真正站在这个室内的植物园里。

接下来我又体验了另一个场景,一些观众在观赏热带水族馆,旁边有一位引导员在讲解热带鱼。这次,作为对比,我也观看了传统的,扁平的360°视频,和Facebook全新打造的可走动的3D体验。其中的不同之处是非同寻常的。这些提供临场感的因素会让你想到使用Unity引擎打造的CG体验,但是却又包含了高分辨率的视频,而非来自Unity商店的内容。

这并不是说Unity引擎已经远远落后了,我下一个体验的Demo是在OTOY的展区,这家公司是Facebook Surround团队的早期合作伙伴之一。OTOY向我展示了使用x24拍摄的一个简单的公园场景。我再一次被难以置信的图像保真度和三维呈现方面的提升震撼到了。不过与前者不同的是,实际上OTOY是在Unity引擎中实时渲染的这些照片级的图像。这也就意味着,我可以使用基础的Unity光照工具来修改其中的内容。

在按下Oculus Touch的一个按钮之后,我关闭了阳光,启用了一个全新的光源和角度。也就是说,我可以操作我周围的环境。在这时,我可以对真实世界拍摄的视频进行游戏级别的编辑工作。

OTOY的CEO Jules Urbach这样阐述了产品的概念:“如果将这种技术应用到真正的游戏设计过程,或许某天我们可以见到拍摄的真实场景的大量使用,而非全部使用电脑去生成。”

另一位外媒记者Anshel Sag也体验了这些Demo。他还曾经亲自体验过HypeVR的技术,两者都使用了非常类似的容积视频拍摄技术。Anshel Sag这样评价Facebook的新产品:

“Facebook的容积视频解决方案很明显还在早期阶段,但是通过与OTOY合作,他们以我们可以理解的方式,扩展了容积视频和图像的使用场景。在图像质量和六自由度方面,Facebook的六自由度解决方案还要经过一些研究,才能达到其他六自由度视频的水平,比如HypeVR那种。必须承认,HypeVR的拍摄设备非常笨重而且昂贵,但是能够在今天提供一种顶级的360°六自由度视频体验。由于Facebook研究这一技术才十个月,我猜测他们还会有更多的改进,并且能够最终达到HypeVR如今的水平。”

“我对于Facebook如何将这些相机带到市场上很感兴趣,因为这24目相机是FLIR打造的,6目相机是完全由Facebook打造的。他们选择不开源这些相机,也意味着Facebook想要对未来的合作相机厂商授权这些设计。我认为,在今年4季度到明年1季度期间,随着这些相机逐渐进入市场,我们将看到来自这些相机的内容。”

这类内容的营销、分发和创作仍然有待观察,但就目前来看,Facebook Surround 360貌似是目前最高效的相机平台,并且对于这个快速变化中的行业来说,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最初发布于2017年4月20日

原文链接:https://uploadvr.com/facebook-surround-360-x24-hands-on/

Lytro的光场相机能拍出什么样的VR视频?他们展示了一段Demo

Hallelujah是一段由VR电影工作室Within使用Lytro最新的Immerge光场相机拍摄的全新VR体验。这款相机能够拍摄容积视频,相比传统的360度视频能够带来更强的沉浸感。Hallelujah是由Leonard Cohen于1984年创作的同名歌曲,加上最新的VR电影拍摄技术,以及卓越的空间音效组合而成的,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新体验。

Lytro的Immerge相机不同于你以前见过的任何360度相机。它并不是要拍摄“扁平”的画面,而是借助其巨大的相机阵列,可以捕捉同一个场景的不同视角和数据,并且经由特殊的软件,将其组合并重新创作成相机周边环境真正的模样。这种技术最大的好处在于,在回放的时候,用户可以进入到场景的虚拟版本中,还可以在场景中做出一些在允许范围内的动作。但传统的360°视频仅仅能拍摄固定的视角,基本上你的头部是被固定的。更不用提Immerge相机还能够提供真正的立体画面,以及更佳高质量的视频回放了。最终作品相比你看过的传统的360°视频,会是更丰富和更具沉浸感的VR电影体验。

在最近拜访Lytro,参观其最新版的Immerge相机之后,外媒曾经这样评价:“总之,在看到Lytro最新版本的Immerge相机之后,我更加相信,今天的360°电影拍摄手段只是一个权宜之计。而当真正谈及电影级VR拍摄和制作时,容积视频拍摄才是未来,Lytro就位于最前沿。”

当时外媒的文章谈论了大量的技术信息,但当时外媒记者并未谈及让他印象深刻的体验内容。当时体验的内容就是Hallelujah,现在,终于可以谈及这段VR体验了。

Hallelujah是由VR电影工作室Within拍摄的,使用了Immerge相机的容积视频拍摄技术和优秀的空间音效,组合成了无与伦比的VR体验。观看者可以欣赏到Leonard Cohen于1984年创作的同名歌曲。Lytro提供了一些他们所做的幕后工作的介绍。

在Hallelujah中,歌手Bobby Halvorson站在倾斜的黑色背景前,以独唱开场。作为该场景中唯一的人物,观众通过容积视频拍摄技术,能很容易地感受到歌手的形象。而当你向左和向右摆动时,你可以看到Halvorson的脸,但却是以一种在传统的360°视频中完全不可能的形式。有了对景深和视差的感知,你会感觉这个歌手就站在你的面前。

整首歌都是清唱的,没有乐器伴奏,歌手Halvorson就站在左边,右边,以及你的身后,还唱着伴唱音轨。

而视频的观众,就站在中间的一片空地上,距离这些Halvorson的形象只有一臂的距离,欣赏他们唱出的活泼的歌曲。你可以四处观看,听到每个Halvorson唱出不同音轨上的音符。当你转头时,经过精细处理的音频效果会更加明显,每个音轨就恰似来自于对应的Halvorson。这种融合了空间音效的音频极好地增强了观众的临场感,你不仅会感觉Halvorson就站在那里,还能亲自听到他唱出的歌曲。

随着歌曲的进行,你会发现Halvorson的歌声中还包含了独特的且令人舒适的混响。这并不是数字合成的效果。而且在歌唱过程中,他身边黑色的空白会逐渐淡去,你会发现自己站在一个美丽的大教堂的中央。在Halvorson的背后,站着一个合唱团,他们也加入了演唱,为Halvorson的独唱增加了新的音效。

当你转动身体去观察这个新的环境时,你可以看到天花板、墙和窗户的细节,在你身后是一排排空的座位,向远处看,可以看到贯通教堂前后的两条通道。当你收回视线时,歌曲达到了高潮,之后逐渐结束。

整个体验过程也就这周歌的长度(大概5分钟),但是这段激动人心的表演会让你感觉它就是为你而打造的。借助其中的空间音效,以及精心编排和处理的后期制作过程,你会获得独特的深度沉浸感。

不过,Hallelujah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将仅仅是一个Demo,它不仅仅能够展示出容积视频拍摄的优越性,同时还给予了拍摄VR电影的创作者们全新的想象空间。

最初发布于2017年4月24日

原文链接:http://www.roadtovr.com/shot-lytros-light-field-camera-hallelujah-stunning-mix-volumetric-film-audio/

[体验+点评]微软MR头显潜力巨大 但明显火候未到

混合现实当然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同时,我们也要面对现实。

微软在10月3日举办的发布会也以混合现实为重点。在这次发布会期间,他们发布了一款全新的售价500美元的三星Windows混合现实头显,以及宣布收购Altspace,这是一家正在垂死挣扎的社交网络,而其中的人物形象只是目光呆滞的,长着与肉体脱离的手的化身。

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正式微软正在加倍下注的一个市场,即混合现实。他们的想法是,唯有微软,以及其顶级的HoloLens技术,才能在同样卓越的设备(由微软的合作伙伴打造的多种不同设备)上同时提供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体验。

虽然这在长久来看可能是能实现的,但却没有提供给参加这次发布会的人们。这里并没有类似HoloLens的AR设备,相反,在我们所能上手的仅有的Demo中,可以让体验者在一个虚拟的房子中走动,在每个房间中有不同类型的内容,其中大部分都显示在了2D屏幕上。

简而言之,这给人感觉就像是在重温过去三年间每款VR设备提供的Demo。将其称之为“混合现实”就像是把一份菠菜沙拉称之为“生菜沙拉”一样。

即使是体验者最多的《Halo Recruit》–一款全新的应用,用来展示《Halo》在混合现实中的潜力–也很让人失望。你确实处在这款著名游戏的场景之中,其分辨率也令人令人难忘的锐利,但你仍然是站在一个点上,对着大屏幕上那些2D的外星人的轮廓开枪射击。

在《Halo Recruit》的结尾,《Halo》中的士官长走进场景中,邀请你成为他的炮手。你肯定会想,好啊,出发!但体验到此就结束了。这就好像现在大多数的“混合现实”体验那样,虽然告诉我们什么是能够实现的,但现在我们能体验到的版本还处在一个糟糕的阶段。

我体验了售价400美元的Windows混合现实头显(10月17日开始发货)和售价500美元的三星Odyssey(11月初发售)。三星的头显是值得这个价格差的,它有着OLED屏幕(而不是普通的LCD),更高的分辨率(单眼的分辨率要高于宏碁的头显),并且有内建的耳机。看起来要在它和售价同样为500美元的Oculus Rift之间做出选择还有些难度。

虽然微软的头显都在吹嘘使用的便利性–你只需要把USB线缆和网线链接到任何运行最新版本Windows 10的PC上,但这并不代表在让一个主流用户体验VR时,在便利性上有了多大的进步,在用户看来,它并不仅仅是一个新奇的事物。

对于初次接触的人来说,这些设备的重量超过了一磅,仍然十分笨重。我仍然无法在保持舒适的情况下佩戴一款头显超过15分钟。这是这个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但这也值得我们注意,普通的消费者并不会让你满头大汗的笨重的黑色眼罩感兴趣,尤其是目前的分辨率还没有达到视网膜级别,只有到达这一级别时,我们才会难以分辨头显的画面和真实生活。

同时,你在佩戴头显时对周围的真实世界仍然一无所知, 这些外观类似的混合现实头显(包括惠普和戴尔的设备)都是全封闭的,并且也没有可以让你看到周围环境的AR特性。理论上,有一个设置过程可以让你设置自己房间的一些限制,但在实际使用中,这就意味着微软的Demo操作员必须保证我在体验过程中不会碰到其他东西。

至于我所体验的Demo中的环境,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在于,虚拟现实一直在非常努力地复制现实世界。HoloLens的发明人Alex Kipman在虚拟的画面中兴奋地向我们展示了日程安排、LinkedIn资料和他的Pandora radio应用。

但这是为了什么呢?戴上笨重的头显,在一个大房子中巨大的屏幕上仅仅查看一下日程安排,有什么额外的好处吗?Kipman还说道,你可以和其中的一些化身互动,它将这一功能称之为虚拟现实中的“杀手级应用”。

我对混合现实的潜力感到非常兴奋,但我还是要说,如果我想要和身在远方的亲密朋友聊天的话,毫无疑问,我更希望在真实的住宅里进行视频聊天,而不是在一个虚构的房间里,面对着朋友们死板的化身。

当然了,在教育和终身学习领域,混合现实的潜力是巨大的。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喜欢通过YouTube视频来自学新技能。HoloLens给我们带来的最激动人心之处在于,这种学习过程可以变成三维的,我们可以使用头显来学习如何修水龙头,如何弹吉他,或者提高我们的网球水平。

这些潜力依然存在,但目前的Windows混合现实头显没有一款能够让我们离这些目标更近。如果我们想要一些真正尖端的技术产品,可能需要等到其2.0版本问世了。

最初发布于2017年10月10日

原文链接:http://mashable.com/2017/10/03/microsoft-mixed-reality-hands-on/#JTXM82JU2kqo

专访VR电影《窗》导演邵晴:用VR技术表达人文关怀

前段时间,世界四大电影节之一的威尼斯电影节公布了主竞赛单元入围名单。在2016年全面“缺席”威尼斯之后,华语电影今年以VR作品的形式重回主竞赛单元。包括《窗》在内的多部华语VR电影作品入围,一时之间“VR电影”成为了成为了热搜词汇。但与其他入围作品不同是,《窗》这部作品一直没有登陆线上VR内容平台,其导演邵晴和主创团队也很少见诸报端。

笔者近日在线下VR影院中观看了《窗》,并且在观看之后,见到了导演邵晴。借着这次机会,笔者和他谈了谈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及接下来的发展规划。

《窗》的主创团队来自于上海魏唐影视传播有限公司,这个团队目前只有三名成员,且邵晴本人凭借在影视行业的从业经验,包揽了百分之七八十的工作。令人惊讶的是,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邵晴从来没有融过资。清瘦的邵晴对笔者说,自己最忙的时候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而在交谈过程中笔者更是了解到,为了其中的一个图书馆的镜头,邵晴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来反复打磨。

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打造,且成功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的作品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呢?

用VR技术表达人文关怀

通过观看可以了解到,《窗》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弱势群体的故事,倡导大家关爱残疾人和自闭症儿童。在这部时长6分钟左右的VR电影中,可以看到一个小男孩在梦幻奇境中遨游,他经过狭长的甬道,目睹巨大的鲸鱼,置身壮观的图书馆,直到抵达一片静谧旷野。而在画面淡出之后会发现,小男孩原来是一个画中人物,画他的正是一个双腿残疾的小女孩。她坐在轮椅上,头戴VR设备,靠画笔和科技的力量翱翔在窗外世界。

与其他的VR电影作品大多采用纯动画的形式不同,《窗》的制作过程采用了真人绿幕实拍与CG相结合的技术。邵晴表示,这部电影的制作并没有使用Unity或UE4引擎,而是采用了传统的三维制作软件,结合绿幕实拍,将两个人物角色融入场景中。

“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种风格,场景是抽象的,但是材质是写实的,看上去是一个又真实又虚拟的世界,而不是一个纯动画片的场景。并且由于它的主题是关爱残疾人与自闭症儿童,所以我想让他尽量有眼神和表情,让肢体的动作更真实。”邵晴说道。

影片时间虽然不长,但其中触动心灵的配乐,缓慢推进的画面,以及精心营造的些许失重感,无处不体现着制作者想要表达的人文关怀。可以说《窗》是一个主题非常温暖的作品。据邵晴介绍,在威尼斯电影节进行展映时,不少观众在观看之后自发鼓掌,充分证明了对这部作品及其主旨的认可。

笔者在观看之后感觉有些意犹未尽,但遗憾的是,这个Demo性质的版本可能并不会被打造成完整版。说到这里邵晴有些无奈,毕竟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从人力方面来说,制作《窗》的完整版都是一个可能承受不起的负担。甚至在威尼斯电影节前,邵晴都没有足够的精力为其制作预告片。

“因为这部片子其实并不是那么讨巧,是实打实的CG+实拍做出来的,如果后期要扩展的话成本还是相对比较高的。“邵晴向笔者坦言。

除了《窗》之外,笔者还更关注邵晴的下一部作品。在《窗》获得成功之后,邵晴希望能够打造一部有关信仰的作品。剧透一下,第二部作品的主题可能会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另外,邵晴还透露了他的另一个创意,比如主题是银行抢劫的VR电影,整部作品中观众的视角始终是在劫匪的包里,观众会被人提着走,然后塞到一个东西里面,然后又被拽出来,又被塞到一个另东西里面,在这部作品中,声效可能会占一个蛮大的比重。

至于拍摄和制作方式,邵晴还是更加倾向于普通电影的制作方法,比如实拍+CG,或者尝试动捕+CG等方式。

当谈及VR影视中的互动元素时,邵晴认为,VR影视作品中可以尝试加入一些“被动互动”。“被动互动这个概念是我自己造的,大概意思是说,观众与影片的互动需发生在自然而然之中,用户的动作完全是在不自觉之中流露出来的。这样才能保证观众全程沉浸其中。如果在影视内容中加入一些提示,甚至是需要用手柄去操作的内容,很容易破坏掉观影的沉浸感。”

“我觉得比较好的互动是,比如我们五个人看一部关于银行抢劫的片子,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视角。到最后看完片子,我们跟其他人去交换信息,我觉得这种互动是比较好的。”邵晴说。

VR影视变现要大家共同努力

很明显,目前这个阶段还不能指望C端用户能够为VR影视内容付费,毕竟在大家在影院中观影的习惯也是用了这么多年的时间才逐渐养成的,而且绝大多数的VR内容平台也都是免费的。那么VR影视内容如何变现,就成了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在笔者问及这一问题时,邵晴提到了目前主要的几个变现途径:线下门票分成,线上运营分成,或者内容平台/影院购买内容。

“我们毕竟是从事内容制作的公司,先要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把内容做好。至于变现这个问题,当然大家都着急,但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不是一个小团队可以左右的。”邵晴说。

据笔者了解,到今年年底,会有十余家VR影院陆续在上海、南京、成都、长沙、西安、郑州等城市开放,通过对传统放映厅或点播式影厅的改造,也可以吸引一些观众前来观看,新奇的观看体验,配合优质的VR影视内容以及一些营销活动,来慢慢培养用户的VR观影习惯和为VR内容付费的习惯。

至于融资,邵晴表示,其实在去年的确很需要融资,但后来逐渐有了转变。

“首先,我们在没有融资的情况下,靠自己对VR行业的热爱和坚持,也成功闯入了威尼斯电影节,这也是业界权威赛事对我们的一种肯定。其次,现在有些资方对影视这块,包括对VR影视这块怎么发行和变现,其实是挺困惑的。他们会让你先提供一些数据的东西,因而大多会去投资一些平台型的企业。现在要谈变现或者大面积推广可能都需要一些时间,VR这东西需要一个生态,需要慢慢孵化。”

“不过,不管他们是投还是不投,我还是坚持做内容,我相信VR终于会有普及的一天。”邵晴坚定地说。

专业人才稀缺 但“宁缺毋滥”

当问及《窗》的制作成本时,邵晴苦笑道:“实际投入的成本最多的,应该就是我的体力了,我每天就睡三四个小时,一直在做这个作品。”

邵晴认为,如果要跟Baobab Studios这样的国外VR影视团队相比,《窗》的制作成本上可能会是其作品的几十分之一甚至更低。与之相比,国外的VR影视团队普遍有一个比较正规的流程,基本上是制作电影的一般流程,只是在其中加入一些VR相关的流程。可能这也是国内的VR影视作品很难企及国外作品的一个原因。

除了流程之外, 人才储备也是一个制约因素。目前邵晴的团队只有三个人,在制作过程中还需要找一些朋友帮忙做一些前期的原画,或者偶尔做两个特效。甚至在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之后,很多回复邮件之类的文员工作都是要自己去做。“我们需要人,各个环节的人都需要。”邵晴说,“但是目前市面上我们雇得起的、技术又能过关的人太少了。而我的想法是,宁缺毋滥。”

“我们的人才储备可能艺术上占了大部分,技术占了很小一部分。在国外要做CG是需要学编程的,而国内的话可能是艺术类学生去从事CG的工作。但VR的确太需要会编程的人才。在《窗》的制作过程中,很多镜头就受了很多限制,比如在图书馆的镜头断断续续花了我大半年的时间,换了四五个渲染师才完成。其实《窗》本来打算做到十分钟左右,但在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资金,需要专业人才来解决,因而最终的作品只有六分钟左右。”

不过,让邵晴颇感欣慰的是,最终《窗》这部作品闯入了威尼斯电影节,在电影节现场,也获得了观众们由衷的称赞和掌声。

“宁缺毋滥”是笔者与邵晴交谈过程中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汇,正是秉持这样的态度,邵晴打造了这样一部美感和深度俱佳的作品,我们期待着更多观众能够看到这部优秀作品,也期待着他的新作能够尽快面世。

最初发布于2017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