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Jaunt:打造全新XR平台 重新定位为B2B公司

Jaunt因其是一家360°视频和影视级VR体验开发商而闻名。但是最近,这家公司将其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为其他公司提供混合现实技术支持。近日,Jaunt展示了它在容积视频拍摄方面做出的一些很酷的研究成果,比如为增强现实应用创建360°的数字化身。

外媒记者在Jaunt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马特奥市的总部尝试了一下,其速度很快并且质量也很高。Jaunt还展示了它能够如何通过六台英特尔RealSense深度摄像头捕捉一个人的360°图像。

Jaunt将这些来自各个摄像头的图像缝合成一个单独的3D化身,并且将这些内容插入到增强现实流中,能够实时发送到移动设备。记者看到了他们能够如何捕捉化身,并且即时,或者说立刻将数据转换成一个可分享的图像。

新的AR容积捕捉拍摄作品将会逐渐成为一个正在增长的XR平台的一部分,这是一个由Jaunt向其合作伙伴授权使用的B2B软件解决方案,而这些合作伙伴将会通过自己的应用或频道来分发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统称为XR)内容。Jaunt将会在今年第四季度向客户正式发布容积捕捉拍摄技术。

“我们的目标是让这样的体验流变得非常简单并且便携,”Jaunt的CTO,同时也是其创始人Arthur van Hoff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说。“我们在VR领域的360°视频和沉浸式内容方面有很强的的实力,并且我们目前正在探索我们能够为AR体验做出的贡献。”

Jaunt在圣塔莫尼卡还有一个大型的VR电影工作室,他们在这里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在XR中讲述故事。

在过去,Jaunt已经发布了超过350部作品,其中包括许多的虚拟现实影视作品。而现在,这家公司只有在合作伙伴付费时才会启动一个VR影视项目。

“我们想要成为制作和分发沉浸式内容的全球合作伙伴,”Jaunt的CEO George Kliavkoff在外媒的采访中说道。“在过去,我们专注于服务消费者。我们想要成为VR界的Netflix,并且让人们来访问Jaunt所拥有和运营的网站。而现在,我们已经重新定位为一个B2B公司。”

有了360°化身拍摄技术,Jaunt为其合作伙伴提供容积式内容,将其作为另一种讲述故事和创造IP的媒介。容积捕捉拍摄技术(通过六台相机阵列进行拍摄)让以360°视角来拍摄内容变成可能。拍摄之后会输出一个化身,这个化身符合被拍摄者的样貌和动作,并且是以一个可分享的、符合实际比例的增强现实资产。

Jaunt并没有使用昂贵的绿幕工作室,而是使用了一个简单的拍摄台,其中包含一套外观呈流线型的设备,以及他们为传输高质量VR和AR体验而开发的串流技术。这个简单易用且易于发布的分发工具,对于那些想要为其媒体策略寻找高效的方式,来增加沉浸式内容的公司来说是非常理想的。并且这个拍摄台也很便于携带,你可以想象一下它能做什么。

“我们希望能够实时处理内容,而不是花费数周的时间,并且使其便携且易于分享,”Van Hoff说道。“我的父母从荷兰来旅行时,我录制了他们的一个3D拍摄作品,这是非常特别的,并且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

Jaunt在研发上的投入意味着这家公司正在专注于为创建和分享下一代沉浸式内容而开发可商用的解决方案。其他的还包括由机器学习驱动的沉浸式内容,以及为高端XR体验打基础的技术。

从2013年开始,Jaunt就在处在沉浸式内容的前沿,很快就成为了面向消费者的影视级VR内容的前沿开发商和发行商,他们为创建和分发VR体验创造出了端对端的方案。但是,自从第一台主流的VR头显发布以来,面向消费者的VR市场并没有像大家所希望的那样迅速发展。

“一些分析师说,到2021年,XR将会是一个1200亿美元的市场,”Kliavkoff说。“我们认可这个市场的规模,但是我们并不确定分析师们所说的时间节点是否正确。从长期来看,我们认为AR是更大的机会。”

所以在2016年,Jaunt聘用了Kliavkoff,他是Hearst集团的前CEO。他引导这家公司走出消费级VR领域,将其转变成一个专注于B2B业务的公司,帮助合作伙伴开发新形式的XR内容,并且生成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体验。

“作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领域早期的、主要的公司之一,我们已经掌握了面向消费者的技术和故事讲述能力,并且使其能够服务于我们的客户,”Van Hoff说道。“我们对B2B业务的专注引发了一些公司使用AR和VR的需求,并且我们认为,我们的XR平台的实时容积捕捉拍摄技术,是他们通过他们自己的频道来分享引人入胜的故事的一个新方式。这仅仅是Jaunt一直在持续努力地推动XR内容进步的方式之一。”

Jaunt新的XR平台首次亮相于去年12月,并且能够以多种不同的方式来使用,英国的天空广播公司在去年年底就已经成为了Jaunt的XR平台的首位客户。现在他们的客户中还包括Diageo和NTT Data。Jaunt的XR平台支持增强现实资产,虚拟现实内容和2D资产,并且能够跨设备传输,且能够与现有的媒体库共存。

在过去,所有的VR、AR和混合现实格式有着不同的技术链。Jaunt将它们统一起来,这样,他们就能够通过一个播放器来查看。

“该技术平台能够管理所有不同媒体类型,并且在一个系统内进行回放,而不是单独进行创建和管理,”负责公司发展和经营的副总裁David Moretti说。

在2017年,Jaunt通过与SMG和华人文化产业基金的合作,在上海开设了办公室,这使其能够向中国分发内容。

Jaunt的投资者包括华特迪士尼公司、Evolution Media Partners、华人文化、高地资本、Redpoint Ventures、SMG、Axel Springer、ProSiebenSat.1 SE、The Madison Square Garden Company、谷歌风投、Peter Gotcher和英国天空广播公司,目前有100余名雇员。

最初发布于2018年9月20日

原文链接:https://venturebeat.com/2018/08/30/jaunt-shows-off-new-augmented-reality-360-degree-full-body-selfies/

专访VR电影《窗》导演邵晴:用VR技术表达人文关怀

前段时间,世界四大电影节之一的威尼斯电影节公布了主竞赛单元入围名单。在2016年全面“缺席”威尼斯之后,华语电影今年以VR作品的形式重回主竞赛单元。包括《窗》在内的多部华语VR电影作品入围,一时之间“VR电影”成为了成为了热搜词汇。但与其他入围作品不同是,《窗》这部作品一直没有登陆线上VR内容平台,其导演邵晴和主创团队也很少见诸报端。

笔者近日在线下VR影院中观看了《窗》,并且在观看之后,见到了导演邵晴。借着这次机会,笔者和他谈了谈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及接下来的发展规划。

《窗》的主创团队来自于上海魏唐影视传播有限公司,这个团队目前只有三名成员,且邵晴本人凭借在影视行业的从业经验,包揽了百分之七八十的工作。令人惊讶的是,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邵晴从来没有融过资。清瘦的邵晴对笔者说,自己最忙的时候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而在交谈过程中笔者更是了解到,为了其中的一个图书馆的镜头,邵晴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来反复打磨。

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打造,且成功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的作品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呢?

用VR技术表达人文关怀

通过观看可以了解到,《窗》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弱势群体的故事,倡导大家关爱残疾人和自闭症儿童。在这部时长6分钟左右的VR电影中,可以看到一个小男孩在梦幻奇境中遨游,他经过狭长的甬道,目睹巨大的鲸鱼,置身壮观的图书馆,直到抵达一片静谧旷野。而在画面淡出之后会发现,小男孩原来是一个画中人物,画他的正是一个双腿残疾的小女孩。她坐在轮椅上,头戴VR设备,靠画笔和科技的力量翱翔在窗外世界。

与其他的VR电影作品大多采用纯动画的形式不同,《窗》的制作过程采用了真人绿幕实拍与CG相结合的技术。邵晴表示,这部电影的制作并没有使用Unity或UE4引擎,而是采用了传统的三维制作软件,结合绿幕实拍,将两个人物角色融入场景中。

“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种风格,场景是抽象的,但是材质是写实的,看上去是一个又真实又虚拟的世界,而不是一个纯动画片的场景。并且由于它的主题是关爱残疾人与自闭症儿童,所以我想让他尽量有眼神和表情,让肢体的动作更真实。”邵晴说道。

影片时间虽然不长,但其中触动心灵的配乐,缓慢推进的画面,以及精心营造的些许失重感,无处不体现着制作者想要表达的人文关怀。可以说《窗》是一个主题非常温暖的作品。据邵晴介绍,在威尼斯电影节进行展映时,不少观众在观看之后自发鼓掌,充分证明了对这部作品及其主旨的认可。

笔者在观看之后感觉有些意犹未尽,但遗憾的是,这个Demo性质的版本可能并不会被打造成完整版。说到这里邵晴有些无奈,毕竟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从人力方面来说,制作《窗》的完整版都是一个可能承受不起的负担。甚至在威尼斯电影节前,邵晴都没有足够的精力为其制作预告片。

“因为这部片子其实并不是那么讨巧,是实打实的CG+实拍做出来的,如果后期要扩展的话成本还是相对比较高的。“邵晴向笔者坦言。

除了《窗》之外,笔者还更关注邵晴的下一部作品。在《窗》获得成功之后,邵晴希望能够打造一部有关信仰的作品。剧透一下,第二部作品的主题可能会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另外,邵晴还透露了他的另一个创意,比如主题是银行抢劫的VR电影,整部作品中观众的视角始终是在劫匪的包里,观众会被人提着走,然后塞到一个东西里面,然后又被拽出来,又被塞到一个另东西里面,在这部作品中,声效可能会占一个蛮大的比重。

至于拍摄和制作方式,邵晴还是更加倾向于普通电影的制作方法,比如实拍+CG,或者尝试动捕+CG等方式。

当谈及VR影视中的互动元素时,邵晴认为,VR影视作品中可以尝试加入一些“被动互动”。“被动互动这个概念是我自己造的,大概意思是说,观众与影片的互动需发生在自然而然之中,用户的动作完全是在不自觉之中流露出来的。这样才能保证观众全程沉浸其中。如果在影视内容中加入一些提示,甚至是需要用手柄去操作的内容,很容易破坏掉观影的沉浸感。”

“我觉得比较好的互动是,比如我们五个人看一部关于银行抢劫的片子,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视角。到最后看完片子,我们跟其他人去交换信息,我觉得这种互动是比较好的。”邵晴说。

VR影视变现要大家共同努力

很明显,目前这个阶段还不能指望C端用户能够为VR影视内容付费,毕竟在大家在影院中观影的习惯也是用了这么多年的时间才逐渐养成的,而且绝大多数的VR内容平台也都是免费的。那么VR影视内容如何变现,就成了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在笔者问及这一问题时,邵晴提到了目前主要的几个变现途径:线下门票分成,线上运营分成,或者内容平台/影院购买内容。

“我们毕竟是从事内容制作的公司,先要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把内容做好。至于变现这个问题,当然大家都着急,但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不是一个小团队可以左右的。”邵晴说。

据笔者了解,到今年年底,会有十余家VR影院陆续在上海、南京、成都、长沙、西安、郑州等城市开放,通过对传统放映厅或点播式影厅的改造,也可以吸引一些观众前来观看,新奇的观看体验,配合优质的VR影视内容以及一些营销活动,来慢慢培养用户的VR观影习惯和为VR内容付费的习惯。

至于融资,邵晴表示,其实在去年的确很需要融资,但后来逐渐有了转变。

“首先,我们在没有融资的情况下,靠自己对VR行业的热爱和坚持,也成功闯入了威尼斯电影节,这也是业界权威赛事对我们的一种肯定。其次,现在有些资方对影视这块,包括对VR影视这块怎么发行和变现,其实是挺困惑的。他们会让你先提供一些数据的东西,因而大多会去投资一些平台型的企业。现在要谈变现或者大面积推广可能都需要一些时间,VR这东西需要一个生态,需要慢慢孵化。”

“不过,不管他们是投还是不投,我还是坚持做内容,我相信VR终于会有普及的一天。”邵晴坚定地说。

专业人才稀缺 但“宁缺毋滥”

当问及《窗》的制作成本时,邵晴苦笑道:“实际投入的成本最多的,应该就是我的体力了,我每天就睡三四个小时,一直在做这个作品。”

邵晴认为,如果要跟Baobab Studios这样的国外VR影视团队相比,《窗》的制作成本上可能会是其作品的几十分之一甚至更低。与之相比,国外的VR影视团队普遍有一个比较正规的流程,基本上是制作电影的一般流程,只是在其中加入一些VR相关的流程。可能这也是国内的VR影视作品很难企及国外作品的一个原因。

除了流程之外, 人才储备也是一个制约因素。目前邵晴的团队只有三个人,在制作过程中还需要找一些朋友帮忙做一些前期的原画,或者偶尔做两个特效。甚至在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之后,很多回复邮件之类的文员工作都是要自己去做。“我们需要人,各个环节的人都需要。”邵晴说,“但是目前市面上我们雇得起的、技术又能过关的人太少了。而我的想法是,宁缺毋滥。”

“我们的人才储备可能艺术上占了大部分,技术占了很小一部分。在国外要做CG是需要学编程的,而国内的话可能是艺术类学生去从事CG的工作。但VR的确太需要会编程的人才。在《窗》的制作过程中,很多镜头就受了很多限制,比如在图书馆的镜头断断续续花了我大半年的时间,换了四五个渲染师才完成。其实《窗》本来打算做到十分钟左右,但在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资金,需要专业人才来解决,因而最终的作品只有六分钟左右。”

不过,让邵晴颇感欣慰的是,最终《窗》这部作品闯入了威尼斯电影节,在电影节现场,也获得了观众们由衷的称赞和掌声。

“宁缺毋滥”是笔者与邵晴交谈过程中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汇,正是秉持这样的态度,邵晴打造了这样一部美感和深度俱佳的作品,我们期待着更多观众能够看到这部优秀作品,也期待着他的新作能够尽快面世。

最初发布于2017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