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与谷歌的AR平台之争刚刚开始 但谷歌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在上周的WWDC 2017开发者大会期间,终于等到了苹果在AR领域真正的行动:苹果推出了名为ARKit的平台,并且表示,这一平台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AR平台。是不是世界最大我们不知道,但至少在与另一家巨头谷歌进行对比时,可以发现,苹果在AR领域的进展已经领先谷歌一大步。

苹果ARKit的优势所在

我们先来看看苹果的ARKit。据本次开发者大会提供的信息,ARKit可以让开发者们利用来自于相机和传感器的详细数据,将数字对象投射到3D空间。通过现场的演示可以看出,苹果的ARKit在算法和优化上下足了功夫,效果应该说超过了现有的手机端AR应用。

并且,ARKit平台提供了“世界跟踪”功能,这项功能依赖于一项视觉惯性测距的技术。使用iPhone或iPad的摄像头和运动传感器,ARKit可以在周围环境中找到一些点,当手机移动时,ARKit仍然能够追踪它们。它不会创建一个3D模型,但它可以将物体“钉在”某一个点,然后改变物体的尺度和视角。它也可以在环境中找到一个平面,让用户把虚拟物体放在地板或者桌子上。

另外,ARKit可以改善现有AR应用程序的各个元素,例如强大的物体缩放功能。苹果公司表示,ARKit的运行仅占用了手机CPU的一小部分,可以减少AR所带来的资源消耗。ARKit不会改变iPhone或iPad的基本跟踪功能,它只是让更多的开发人员可以使用,并且不再需要构建自己的跟踪和映像系统。

天猫互动技术专家蒋佳忆认为,最近一年,国内国外几乎所有SDK公司都在基于单目做SLAM算法的研发,然而除了Vuforia以外,并没有哪家拿出来可以服众的单目SLAM算法SDK,或多或少的,各家都有自己存在的问题。

而苹果展示的ARKit效果足以超过所有其他玩家,并且,这还是iOS原生算法。这就意味着所有APP不需要集成任何SDK就可以具备目前市面上最好的AR能力,可以说对大部分SDK都是致命的打击。

谷歌Tango平台新进展

谷歌在今年的I/O 2017开发者大会上也展示了Tango平台的全新进展。根据之前的报道,谷歌的AR平台Tango能通过手机摄像头和处理器配合,将现实世界和虚拟图像无缝融合。

具体来说,Tango平台融合了Motion Tracking运动追踪技术、Area Learning场景学习技术和Depth Perception深度感知技术,结合一系列的摄像头、传感器和芯片,能实时为用户周围的环境进行3D建模。在去年年底,首款搭载谷歌Tango平台的智能手机,联想Phab 2 Pro也已经开售。

而在今年,谷歌进一步推出了室内定位服务VPS(Visual Positioning Service),它可以在没有卫星信号的室内精准定位,结合Google Map精确检测周围的环境和位置,当用户位于室内时,能提供类似GPS的导航体验。这意味着Tango平台可以实现更多的AR应用场景,例如,提供AR指引,帮助寻找目标商品等等。

并且据I/O 2017大会现场消息,集成VPS技术的第二代Tango设备将在今年夏天推出,比如华硕的ZenFone AR,估计发布会也就这两天了。

在实际应用方面,目前,Tango技术已经应用到谷歌的学校和教育项目Google Expeditions中,宜家即将推出的应用程序还可以让顾客可以直接在App上把虚拟家具置于家中。

ARKit和Tango各有优缺点

从上文可以了解到,谷歌Tango平台已经有了一些实际应用场景,但当说到设备时,谷歌可就尴尬了。

谷歌Tango平台发布已经一年有余,但目前市面仅有联想的Phab 2 Pro一款手机,再加上即将发布的华硕ZenFone AR,是的,只有这两款。由于Tango平台对硬件配置有明确要求,并且目前适配Tango平台的内容匮乏,导致Tango手机出货量少得可怜,且价格偏高(比如联想Phab 2 Pro国行版售价高达3999元,除了Tango技术加持之外,没有任何亮点)。毕竟谷歌不能指望手机厂商在低端机型上搭载复杂且昂贵的Tango摄像头模组。

而苹果ARKit发布一瞬间几乎覆盖所有的iOS设备,首先在用户基数上,谷歌就无法与苹果相比。谷歌无法强推Tango平台,让用户更换手中的安卓机,而且这还会加剧安卓平台的碎片化。碎片化问题,可能会抵消谷歌在AR技术方面的优势。

如此看来,苹果称ARKit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AR平台”,这话恐怕不假,毕竟它可以直接应用在市面上海量的iOS设备上。苹果公司软件工程部高级副总裁Craig Federighi认为:”一旦将软硬件整合在一起,苹果便可以使每一部iPhone和iPad成为AR平台,届时世界最大的AR平台将会形成。”

当然,ARKit也是一个能力有限的平台,至少和Tango平台相比还有一些劣势。

比如,Tango设备相比iOS设备有更多的摄像头,可以接收广角图像和深度数据,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中,它开发出非常精确的跟踪功能。你用它扫描一个房间时,Tango可以立即构建一个相应的3D模型。对于苹果来说,这需要在iOS设备上安装一个单独的外围设备。

此外,苹果似乎并不打算像谷歌一样,让AR与互联网搜索功能联动起来。开发者可以使用苹果的机器学习框架来识别场景中的对象,但它不会让Siri像Google Assistant那样自动翻译标语。

巨头之争给行业带来的影响

毫无疑问,双方在AR领域的新动作,会让苹果与谷歌形成更严峻的竞争。谷歌的AR产品为基于手机平台的增强现实技术设定了很高的标准。苹果加入市场竞争,会对称霸已久的Tango平台造成一定威胁,最明显的就是降低了AR的开发和使用门槛。

这对于行业的发展也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巨头入局本来就容易吸引话题,带动更多的公司加入潮流中来。而简化AR的开发和使用,也可以快速教育用户,毕竟不是所有的用户都会去购买AR眼镜,而在手机上使用AR应用则要容易的多。当用户习惯于使用AR,并且想要更高质量的AR体验的时候,如今只能面向B端用户的AR眼镜或许就会进入C端。

再来看AR应用的开发商,由于技术不够成熟,之前开发AR应用时,接入SDK的学习成本和风险都比较高,再加上代表性的AR游戏《口袋妖怪GO》后期下滑得厉害,导致开发商动力不足。而在苹果发布ARKit之后,开发商们就不一定还能淡定的观望了。就算是跟风,应用开发者们也会尝试在游戏里加入部分AR的元素,这一点很值得期待。

如此看来,苹果此举能够大幅加速整个AR行业的发展。

反观谷歌,如上文所述,Tango技术对手机硬件的硬性要求,是市面上符合这一标准的机型极少,现有的大批安卓机无法接触这一技术,反而让Facebook之流轻而易举地占领了AR这一重要阵地。笔者有点纳闷的是,谷歌在VR方面的发展策略是比较适合市场现状的,先用价格低廉的Cardboard教育市场,再用高质量的Daydream逐步提升。为何在AR领域却不使用这种策略,一上来就要做高端呢?

最初发布于2017年6月14日

游戏测评之《丧尸猎手VR》:武器效果逼真 但总感觉缺点什么

僵尸射击游戏融合恐怖和第一人称射击于一体,是很多玩家朋友们首选的游戏类型,而在结合VR之后,又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今天笔者要测评就是一款僵尸射击VR游戏。这款来自国内开发商极乐VR的《丧尸猎手》(Steam平台英文名:ZombieFight VR)目前已在Steam平台发布了抢先体验版。

根据官方的介绍,该游戏与其他游戏不同之处在于体验真实、画面逼真、操作上可谓是发烧级别。那么实际表现究竟如何呢?本次就由笔者来为大家做一个测评。

画面

《丧尸猎手VR》的游戏画面还是很值得称道的。在细节上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比如枪械的金属质感,细小的纹理都会呈现在玩家面前。尤其是游戏中的弓,在细节处理上很用心,不像那些粗制滥造的游戏,满屏的锯齿。

目前该抢先体验版所提供的场景是“坚守阵地”。顾名思义,玩家位于一处掩体内。身边的一张桌子上摆放着手枪、步枪和弓等武器(目前只有这三种,开发商表示以后还会增加手雷、生化武器等等)以及弹夹,随着玩家的游戏进程,会自动补充弹夹。

作为一款站桩射击游戏,“坚守阵地”这个场景的布置也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身后不会出现僵尸,这一点请胆子较小的玩家放心。除非是玩家自己破坏了面前的掩体,并且来不及射杀来袭的僵尸,可能玩家一转头,发现身后就有一个僵尸在挠啊挠。

另外,远处随风飞起的沙尘,以及黄昏时黯淡的阳光效果,对于提升游戏的恐怖氛围也有很大帮助。

虽然以上提到的这些细节都足够细致,但是,摇摇晃晃地来到玩家面前的僵尸,建模就略显粗糙了。衣服虽然脏了点破了点,但是好整齐的说。这一点还可以再处理下细节,对于突出恐怖氛围也有帮助。

音效

作为一款射击游戏,笔者在体验《丧尸猎手VR》时重点关注了射击的音效。手枪和步枪在装弹、上膛、拉弓射箭时的逼真音效对于沉浸感的提升起到了很大帮助。弓箭射击时手柄提供的振动反馈加上拉弓弦时紧绷的声音,真的是让人爱不释手。

在目前提供的场景,即“坚守阵地”中,BGM的声音较弱,对于游戏氛围的衬托作用不足,而且感觉这音效也不是多瘆人啊,感觉太安静了,不够恐怖。要不要再强化下?

再有,在对僵尸进行射击时,僵尸中弹之后的惨叫声也太过单调。从恐怖游戏的角度来看,现在的体验效果还是不够吓人。

而且,即使僵尸来到玩家的身边时,也没有声音。希望这时的游戏音效能够给玩家带来一种紧迫感,音效结合视觉效果,对于营造恐慌感是必不可少的。

操作

正如开发商所说,这款游戏的操作方面与其他射击VR游戏有所不同。比如在射击过程中,手枪和步枪需要换弹夹,双手配合上膛。虽然真实度倍增,但是在这里无法避免的是两个手柄会产生碰撞。这里还需要开发商做出优化和调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丧尸猎手VR》还提供了弓箭供玩家选择,玩家可以一手拿弓,另一只手伸向背后取箭。当把箭放在弓弦上向后拉时,手柄提供的震动反馈会让玩家体会到逼真的手感。在Steam页面的评论区,我们也可以看到玩家对于这一武器的好评。

这种趋向真实的武器操作方式虽然在刚刚上手时还感觉有些别扭,但在经过教程之后(玩家也可以利用菜单启动教程),战斗时还是很流畅的。并且还可以同时使用两把手枪射击,在使用两把手枪时换子弹是需要技巧的,各位玩家朋友可以自己尝试下。

在这些方面还有待提升

作为一款处在抢先体验阶段的游戏,《丧尸猎手》目前的游戏模式还略显单调,只有一个“坚守阵地”场景。也就是在游戏首次启动时,教程部分所在的环境。不过据开发商介绍,今后该游戏将会包含坚守阵地、载车逃离、偷袭埋伏、寻找幸存者等多种玩法。而且会加入计时战、无尽战、武器练习等多种模式。

其次,目前游戏中提供的手枪和步枪在射击时会显示弹道,但是这种视觉效果会让玩家感觉子弹飞得慢,而且子弹打到僵尸之后也应该丰富下视觉和音效反馈,不然会感觉缺乏力度感。

然后,玩家会发现在艰难的打完一大波僵尸之后,没有任何的奖励,也没有休整的时间,下一波僵尸就会接踵而至。这里还希望开发商能够做出一些改进。

最后,希望开发商能够为游戏增加一些文字提示,比如积分增加了多少,经验值或等级的提升等等,甚至还可以增加排行榜功能,让玩家能够与好友一较高下。

感兴趣的玩家不妨入手体验一番,虽然目前可玩的内容还较少,但考虑到今后要增加的模式,以及对武器的逼真模拟,还是值得期待的。

最初发布于2017年3月2日

简约不简单:Steam平台十大精品免费VR游戏推荐

Steam作为重要的游戏分发平台,在VR游戏方面也是不遗余力。自从HTC Vive和Oculus Rift开始发售,该平台就不断有优秀的VR游戏作品上线。

目前Steam平台支持VR的游戏作品(含游戏和试玩Demo)已经近千款。但是这些游戏的品质参差不齐,而像是《EVE:Valkrie》这样的精品大作售价又太贵(全套售价近2000元),玩家应该如何选择?

今天笔者就来为大家盘点一下Steam平台的精品免费VR游戏。入选的这些作品满足两个条件:免费、好玩。

至于免费,好多玩家可能都会认为免费游戏的品质不够好,或者体验时间太短玩不够,但本文中盘点的这些游戏无论是在画面还是在体验内容上都足以与一些收费的游戏作品相媲美。而说到好玩,除了要根据笔者亲身体验之外,还参考了Steam平台游戏评论中玩家的反馈。

接下来笔者就来一个个为大家介绍这些值得一玩的精品免费VR游戏。

1、The Lab

设备支持:HTC Vive、Oculus Rift

推荐指数:★★★★★

Steam链接: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450390/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这款来自Valve的VR游戏。该游戏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VR示范游戏。如果说用两款游戏让一个人明白VR是什么样,那么《The Lab》和《theBlu》当仁不让。《theBlu》售价75元,不在本文范围,不再赘述。

这款游戏合集中包含Slingshot、Longbow、Xortex、Postcards、Human Medical Scan、Solar System、Robot Repair、Secret Shop八个小游戏,对于初次接触VR的玩家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个作品。并且游戏还原生支持简体中文,直到现在我们还能在许多的线下VR体验店中见到它。

《The Lab》中的射箭、修理机器人、养机器宠物的场景也频繁出现在各种有关VR的宣传片中,毫不夸张的说,这是第一款真正深入人心的VR游戏。已经入手HTC Vive的玩家朋友一定要亲自体验下。

2、NVIDIA VR Funhouse

设备支持:HTC Vive、Oculus Rift

推荐指数:★★★★★

Steam链接: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468700/

这款游戏同样是一个小游戏合集,由英伟达开发,初衷在于展示其最新的帕斯卡架构GPU,尤其是在VR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如VRWorks和GameWorks方面的新技术,并且英伟达已经开放了该游戏的源代码。

借助英伟达的最新技术,该游戏在物理特效方面做的很细致,固体碰撞、流体影响、火焰、粉尘等等效果都十分逼真。忽略这些技术方面的因素,在游戏性上表现也很不错,也适合家中孩子体验。但需要注意的是,该游戏仅支持英伟达的显卡,使用AMD显卡的玩家可以尝试下本文中介绍的其他游戏。

3、Waltz of the Wizard

设备支持:HTC Vive

推荐指数:★★★★★

Steam链接: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436820/

这是一款魔法题材的免费VR游戏,虽然免费,但游戏的画面质量比很多收费的VR游戏都要精细,很多玩家都表示这是他们接触过的最棒的魔法游戏。

除了合成各种各样的魔法,玩家可以与《Waltz of the Wizard》中几乎所有的物体进行互动,这样一来使游戏的玩法更加丰富。可以说该游戏是比较适合妹子们体验的,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射击或者恐怖题材的重沉浸游戏,这种轻松愉快的游戏作品也有相当大的市场。

4、Trials on Tatooine

设备支持:HTC Vive

推荐指数:★★★★☆

Steam链接: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381940/

这是工业光魔旗下ILMxLAB打造的正牌星球大战VR游戏体验。如果玩家的显卡足够好的话,可以看到其建模的精细程度,当然与星球大战有关的故事是其中必备的元素。挥舞光剑时带来的音效也足以让星战迷们激动不已。

唯一的遗憾,应该是体验时间太短了。这一点在Steam对应页面的评论区就可以看到,玩家们纷纷表示没有过瘾,但毕竟免费嘛。想要获得更加完整的星球大战VR体验,不妨关注下《星球大战:前线》的PSVR版。具体上市时间目前还不清楚。

5、Wake Up

设备支持:HTC Vive

推荐指数:★★★★☆

Steam链接: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499540/

这是一款风格迥异的VR游戏作品,目前大多数VR游戏都在尝试写实风格,而《Wake Up》中更多的是纯粹的几何体。这样一来,玩家会更加注重玩法本身,注意力也更加集中。还有一款非常著名的VR游戏作品也使用了这种风格,那就是《SUPERHOT》。

玩家需要在游戏中跟随一只飘忽不定的蝴蝶完成一系列的谜题,让自己“醒过来”。玩法还是很简单的。据外媒Road to VR,《Wake Up》是一款超现实主义且充满沉浸感的解谜游戏,其中的游戏音效更是亮点。游戏时长大概在20到40分钟。

6、Blueshift

设备支持:HTC Vive、Oculus Rift

推荐指数:★★★★☆

Steam链接: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565030/

《Blueshift》更像是一款竞速游戏,但不是常见的赛车,而是飞行竞速。玩家需要控制自己的火箭加速器,操纵翅膀来完成其中的飞行场景,并且可以自由地控制飞行轨迹和飞行方向,配合精致的游戏画面,总体体验还是很不错的。

虽然是一款免费游戏,但开发商在游戏的更新上非常用心,即将发布的更新中将会增加新的武器,支持多人游戏,以及在飞行过程中呈现在面前的HUD显示效果,为《Blueshift》增加了更多可玩内容。非常值得一试。

7、The Cubicle.

设备支持:HTC Vive

推荐指数:★★★☆☆

Steam链接: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452490/

这款游戏的题材和玩法就像是工作模拟《Job Simulator》,但是画面比较简洁,或者说是配色比较单调。玩家可以通过这款游戏熟悉下HTC Vive手柄的操作方法。游戏的配色、玩法加上其中的背景音乐,会给玩家一种压抑的感觉,不像《Job Simulator》那样有着明快的色彩。

但是笔者在体验过之后还是会觉得很过瘾。玩家可以用它来帮助朋友上手VR,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这款游戏还获得了包括圣丹斯电影节、Unity年度最佳游戏在内的多项大奖。其中的背景音乐也备受赞誉。

8、Egg Time

设备支持:HTC Vive

推荐指数:★★★☆☆

Steam链接: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531990/

虽然乍看起来这只是一个无聊的小游戏,但玩起来还是很有趣的。玩家需要操纵HTC Vive的手柄,用篮子在接住落下来的鸡蛋。根据关卡的不同,道具和玩法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在遇到炸弹时需要接到水桶里来熄灭炸弹的导火索,或者又变成球拍,玩家需要在零重力环境下完成任务。总之,作为一款免费游戏有如此多的玩法,实在是称得上业界良心。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上面介绍的这几款游戏大多是休闲题材,此种题材相比射击、恐怖、打僵尸等等,更适合与家人一同体验。家中有HTC Vive的朋友不妨尝试下,毕竟免费。

9、Magic Lantern

设备支持:HTC Vive

推荐指数:★★★☆☆

Steam链接: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575110/

这是一款非常适合儿童体验的VR游戏,游戏画面就是浓浓的童趣风格,玩家可以在这间布置精美的儿童房里画画、看电视等等。虽然免费,但其中的画面无论是风格还是制作都足够精细,让人感觉十分温馨。

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带孩子体验该游戏时一定要注意控制游戏时间,虽然VR体验对于孩子视力的影响还有待考证,但其中绚丽的灯光效果可能会引起孩子的不适应。另外,《Magic Lantern》还有一款售价21元人民币的DLC,为其增加了更多可观赏的影片和小游戏。家长朋友们可以用这款游戏让孩子接触VR。

10、InMind VR & InCell VR

设备支持:HTC Vive、Oculus Rift

推荐指数:★★★☆☆

Steam链接: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343740/ (InMind VR)

Steam链接: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396030/ (InCell VR)

之所以把这两款游戏放在一起介绍,不仅是由于它们都出自Nival工作室。而且在体验内容方面也有很大的相关性。在《InMind VR》中,玩家在进行射击游戏的同时,探索的是人类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而在《InCell VR》中,玩家在进行赛车游戏的同时,探索的是细胞内部结构。

游戏画面精细没得挑,不过有一点美中不足,那就是体验时会有较明显的眩晕感,建议玩家坐着体验这两款游戏。另外,玩家可以自己放慢速度,尽量避免产生晕眩,欣赏下游戏中精细的画面也是很不错的。

以上就是笔者为大家带来的十款(确切地说是十一款)Steam平台上的精品免费VR游戏,其他免费游戏还有很很多,但游戏的品质与上述这些相比要差很多。玩家不妨从这些游戏入手,逐渐熟悉VR中的操作方式之后,再来购买那些大型VR游戏作品。在此笔者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尽量支持正版,毕竟游戏开发者们奉献出这些作品,值得大家的支持和鼓励。

最初发布于2017年2月7日

为VR体验店量身打造 这是全球首款角力型竞技VR游戏

4月13日下午,笔者前往中关村三大不六咖啡,参加了奥嘉科技新游戏《牧场星球》的媒体体验会。在此之前,根据奥嘉科技透露的消息,这款游戏会以“撸”为主,难道这家开发了密室逃脱VR游戏《18层》的公司要转型开发成人游戏了?

当然不是,这可是一款正经的、新颖的、联机对战的、以“撸”为主要玩法的VR游戏。并且尤为重要的是,这款游戏对于女性用户很友好,应该说,是以女性为主导的一款典型的VR游戏。

在之前的一次线下分享会上,奥嘉科技CEO谈书宏就曾分享了他对于目前VR体验店所面临的问题的一些看法。在他看来,VR体验店的游戏产品首先要让孩子和女性喜欢,但是也不能让男性反感。简单的说,就是女性为主导,男性不排斥,小孩可接受。另外,游戏内容还可以植入轻竞技概念,加入轻度的博弈过程。

《牧场星球》就是符合这一理念的一款游戏。经过谈总的介绍和笔者现场体验可以发现,这款游戏与目前VR体验店的爆款游戏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全新品类 玩法新颖

根据谈总的介绍,这款游戏的题材属于WRG(The Wrestling Game),即角力型竞技游戏。并且是国内首款WRG VR游戏。从目前来看这还是一个全新的题材,简单的说,你需要和对手来角力,获取尽量高的积分来争取胜利。

在游戏画面中,玩家右手的手柄是一把枪,可以发射出捕捉网,捉到在两个玩家中间的路上大摇大摆走过的各种动物。捉到之后,需要左手手柄不停的摇动,把网收回来。玩法很简单,并且在游戏启动之后会有教程,告诉玩家基本的操作方法。

联机对战 乐趣倍增

在活动现场,奥嘉科技共准备了四台HTC Vive,举办了一场小型的比赛。目前的《牧场星球》支持双人对战模式。两位玩家在捕捉自己的猎物的同时,还可以抢夺对手正在努力收网的猎物。这时,拼手速的时间到了,谁的手速更快,就能抢到猎物,为了防止对手和你争抢,还可以使用道具给对手添乱。在笔者还没有明白道具的使用方法时,已经被对手施放了数次道具。

这种竞技元素的加入,让游戏的乐趣成倍提升。轻度的博弈过程,能够照顾到大多数玩家,尤其对于女性玩家来说,这种与闺蜜或男票的对决能够产生的乐趣是不言而喻的。目前VR体验店的爆款游戏中很少有为女性打造的作品,大多以FPS或是恐怖游戏为主,而对女性友好的作品,相信能够给VR体验店带来更多的营收,游戏复玩率自然也能够提升。

技术提升 画质升级

《牧场星球》是国内首款使用英伟达VR WORKS发布的Unity作品,有了英伟达的技术支持,虽然是使用Unity引擎开发的,但VR WORKS技术的融入、稳定的120以上帧率,以及单眼渲染技术的使用,可以说已经能够与一些使用虚幻引擎开发的作品相媲美。

笔者亲自体验发现,游戏画质方面的提升是很明显的,高帧率对于减少眩晕来说也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在比赛过程中节奏比较快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但对于目前的VR体验店来说,画质只是一个小的影响因素,并不是关键。玩法上的创新,在提高复玩率上的努力,才是目前VR体验店店主们最需要的。

正如谈总所说,《牧场星球》主打上手简单、双人对战、回合赛制、围观效应四个关键点,对于帮助VR体验店吸引人气,提高游戏复玩率,进而提高收入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期待着《牧场星球》能够尽快进入VR体验店,让更多的玩家获得全新的游戏体验。

最初发布于2017年4月13日

除了提升游戏体验 VR的沉浸感还能助力产妇分娩

虚拟现实是一种最新的技术,可以把用户传送到一个虚拟世界。

“在游戏结束后,你摘下头显,会惊奇地发现,刚刚还在太空站中对抗无人机,现在我却位于一个游乐场,我还可以看到我的朋友们,并且当你从丧尸狂潮中安全的活下来时,你会非常高兴,”Octane Raceway的总经理JP Mullan说道。

虚拟现实,或者说VR,是一种计算机技术,通过使用头显来生成逼真的图像、声音和其他感官信息,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模拟用户的形象。Octane Raceway中的Velocity VR游戏区可以让用户逃离现实,变成游戏中的角色。

“它是360度的,在游乐场中有64个摄像头,”Mullan说。“你可以向上看,向下看,可以蹲下,你可以藏在某个东西后面,可以在不同区域中跑。你可以与其他人组队合作,也可以与他人保持沟通,共同对抗僵尸和无人机。或者你让某个人作为狙击手,或者让某个人作为队伍的首领。这对于群组活动或者团队建设来说也是非常棒的。”

在Velocity,玩家可以杀死僵尸,或者在太空站中射击无人机,并且是在一个可以自有漫游的多人互动场景中。

“这是极具沉浸感的,”Mullan说道。“其中的画面是很惊人的。当你从一个房间转换到另一个房间时,也是非常流畅的。你可以在游戏中看到其他人,同样还能看到墙面,充满沉浸感。当你发现你在这场僵尸生存游戏中时,你会处在一个小巷子里,僵尸从四面八方向你袭来。在另一个游戏中,你会通过一个太空站,你可以真正的在通道中走过,就像通过一座桥那样,并且可以用电梯上下楼。当你在游戏中时,会完全沉浸在声音和画面带来的感官刺激中,这是相当惊人的。”

而这项了不起的技术可不仅仅是为了游戏而存在的,医学教授们也正在注意到这项技术在减轻病痛上的潜力。在菲尼克斯Banner大学医学中心,已经发起了一个试点项目,可以为临产期的母亲们提供VR体验。

“我们会随机选择被试,而非让她们选择,”菲尼克斯Banner大学医学中心的Michael Foley博士说道。“他们可以选择是加入或者退出,但这并不是所有临产期母亲都可以体验的内容。我们正在寻找让体验内容变得更好的机会。”

Foley说,虽然虚拟现实不能真正地减少病痛,但是能起到辅助作用。

“这是一种沉浸式的疗法,”Foley说。“虚拟现实能够增加脱氢表雄酮这种健康的激素分泌,并且真正是一种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可以用你的想法抵消掉正在到来的痛感,并且这种方式可以减少药物用量。有了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产妇的注意力有足够的转移,来控制疼痛,这样她们就只需要少量的药物。虽然我们还无法消除疼痛,但它能够给你一种类似我们已经使用了数十年的无痛分娩法或心理助产法的感受。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产生一种不同的体验,吸引你的注意力,从而达成与过去所采用的无痛分娩法类似的身体反应。”

VR能够虚拟地将产妇带出病房,让产妇享受海滩阳光,或者在进入冥想的同时享受舒缓的声音。

“想象一下,你突然沉浸到了这种奇幻的360°的世界中,无论是上下前后左右都有奇幻的场景,”Foley说道。“想象下你自己站在海滩上,听到海滩上的各种声音,四处望,可以看到山,看看脚下,可以看到你在沙滩上踩出来的脚印,还可以听到海浪的声音,沙子的声音,这种体验就好像真的在海滩上一样。”

根据Foley的说法,VR是一种完全无需药物,甚至可以让产妇无需使用药物的方法,这种方法正在变成产妇之间的一种流行趋势。

“我认为所有其他类型的医疗行业数十年来形成的惯例并不会被VR取代,”Foley说。“它并不会进入并修正所有的事物。但我仍然相信,它将会改善人们对病痛的控制。它可能会帮助那些产妇,当然我并不希望所有产妇都使用它,但我现在的确遇到了这种问题,并且需要一个东西来解决这些问题,而VR,或许就是我需要的东西。”

最初发布于2017年11月24日

原文链接:http://www.fox10phoenix.com/news/arizona-news/research-underway-to-use-virtual-reality-to-control-pain#

[解读]全球首家专业VR影院研究报告

6月12日,国美电器旗下首家VR影院正式开启。作为“全球首家专业VR影院”,国美VR影院历经一年的时间,由来自十二个国家的团队成员共同参与设计施工建设,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是全世界专业化程度最高的交互式VR影院。

该影院采用了3D建筑打印技术,激光区隔观影区域,现代化、科技化效果与传统印象中观影大厅截然不同。另外,还采用了由悦诚科技自主研发的VR影院远程控播系统和云计算平台,也为这座VR影院注入了更多科技感。

在试营业期间,悦诚科技联合HTC Vive一起开展了一次关于VR影院的问卷调查,获得了163份有效问卷,并发布了《全球首家专业VR影院研究报告》。虽然调查样本较少,但作为一次尝试,其中的有些数据还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悦诚科技表示,在该VR影院开业初期,特意设置了一个月的时间免费对外开放,目的就是获得一些媒体和消费者的反馈,从而不断改进工作。在此期间,总计有近2000位体验者走进了这家VR影院。以下为该报告的主要数据及解读。

报告首先公布了VR影院对消费者开放两周的客流变化图,可以看到在工作日期间,客流量很低。悦诚科技认为,随着VR影院正式运营,预计周末客流量将会有明显提升。

在收集到的163份有效问卷中,男性体验者占据绝大多数,为79%,女性仅占21%。貌似与VR行业从业者目前的性别比率基本一致,与之相比,传统影院的消费群体在性别方面的差异并不会如此悬殊。年龄层分布上,全部处于25至40岁之间,也与VR行业从业者的年龄分布基本一致。

结论:参与者普遍年轻,男性居多,这是新型科技尝鲜阶段的普遍现象。

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到这家VR影院?有效数据中的大多数体验者表示是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了解到VR影院,因此,互联网宣传是最重要的途径,另外口碑效应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至于体验VR影院的理由,超过半数的有效数据表明,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是吸引大家的主要原因,此外体验者中还不乏VR资深发烧友,毕竟目前在国内“VR影院”还是一个新概念,不少VR行业从业者也在这段时间内前往国美VR影院一探究竟。

影院中的主要设备是6台HTC Vive和25台三星Gear VR。二者都是目前主流的VR头显设备,但在笔者看来,真正适合VR观影的设备,应该是VR一体机,无论是成本,还是使用的便利程度,都更加适合VR影院这种场景。

接下来是一组用户对这两款VR设备满意程度的调查数据,分别从重量、舒适度、内容质量、音效质量、操作难易五个维度进行调查。

总体满意度上, Vive更胜一筹。Vive的优势在于其内容,悦诚科技认为,高端VR虽然昂贵,却能提供最好的体验,然而对于经营者来说,空间成本和运营成本也是不得不去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VR一体机和PC VR相结合将成为未来线下体验的完美组合。

在VR设备购买意愿调查方面,数据反映了人们对PC专业设备在线下实体场景体验感受的青睐和对一体VR设备的期待。超过90%的体验者有意愿将来购买VR设备,大多数人对HTC Vive的满意度更高,但数据表明超过60%的消费者未来更倾向于购买价格较低且所需空间更小的一体VR设备和智能手机VR设备。

92%的参与者为首次体验,当被问及“你愿意再次体验吗”这个问题时,竟然有高达99%的体验者表示愿意再次到访。看来这种新奇的体验形式还是很受玩家欢迎的,至于其正式开放营业之后是否还能保持如此热度,还有待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国美VR影院中并不仅仅提供VR体验,还陈列了一些机器人、3D打印机等高科技产品,这些新奇陈设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体验者。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观众表示,VR影院的设计超出他们的想象。

在调查报告的最后,悦诚科技提供了如下几点参考意见,对于VR影院行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容的有趣程度和丰富性是VR影院长期吸引顾客的关键,未来可增加部分VR游戏场景的设置,如大空间对战游戏等。

观众对价格非常敏感,初期定价门槛要低。普通经营者面临极大的经营压力,单纯依靠销售门票很难维持生计。

消费者普遍在体验结束后询问他们是否可以购买VR设备,并表示他们倾向于先体验后购买。因此VR影院是顾客了解感受VR设备的重要场所,可成为线下VR设备销售的重要场景。

专业服务是提升观众满意度的重要因素,VR影院的员工招募及培训极其重要。在这个阶段对观众的引导教育显得尤为关键,我们发觉消费者在尝试前和尝试结束后都会花相当的时间来了解VR设备和VR内容。

最初发布于2017年7月18日

3999元起的Vive Focus一体机或将加速高端VR在C端的普及

12月7日下午,HTC VIVE在北京举办了“VIVE沉浸日之大眼睛剧场”媒体体验活动,这次活动公布的消息可以说是相当重磅,相信很多VR行业的朋友们也已经被相关的消息刷屏了。

在上个月的VDC2017开发者峰会期间,VIVE中国区总裁汪丛青正式对外发布了Vive Focus一体机,称这款设备具备“Compiling自在沉浸、Comfort佩戴舒适、Convenient携带方便、Content内容丰富”的特点。这四个“C”也可以说是VR设备进入普通消费者手中所必需的条件了吧。

然而大家普遍关心的配置和售价信息则只字未提,当然了,毕竟VDC大会主要面向的是开发者。在昨天的活动上,我们终于得知了这款备受关注的VR一体机的详细配置和售价信息。

根据汪丛青在现场的介绍和Vive官方网站的资料,Vive Focus一体机采用了3K分辨率(2880*1600)的AMOLED屏幕,刷新率75Hz,视场角为110度,处理器则是目前顶级的高通骁龙835,硬件配置方面基本上是目前移动VR头显中最高端的了。与市面上已有的其他品牌VR一体机相比,Vive Focus使用了inside-out追踪定位,无需借助外部的基站或摄像头即可实现追踪定位,当然了这还需要VR内容的配合。另外,配套的手柄为3DOF手柄,可以实现一些基本的互动操作。头显还内置了扬声器,支持调节瞳距,由于内部空间较大,即使是较大的眼镜也可以不必摘下,直接进行VR体验。

笔者在VDC2017开发者峰会期间曾经体验过这款设备,从当时的体验来看,Vive Focus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Vive Focus一体机的重量较高,上手掂了掂,重量估计在500克左右,比预期的要重一些。个人感觉重量300-400克是比较合适的。不过得益于其头戴方案设计,佩戴时并无明显的压迫感。由于头戴部分的特别设计,头顶的带子和后方的调节机构共同担负了头显前方的重量,使得佩戴的体验较为舒适,但如此复杂的头戴设计方案,尤其是后方的调节机构和皮质衬垫,是不是也让整体重量更大了呢?

其次,Vive Focus一体机附带的3DOF手柄轻便顺手,使用两节电池作为电源,Vive官方称续航时间可达30小时,但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指针跑偏的情况,还需要手动校准。这一问题在其他使用3DOF手柄的VR一体机中也有出现,但笔者仍然希望Vive能够尽力解决这一问题,让手柄的表现更加稳定。

还有就是,头显的贴面部位采用的是皮质材料,虽然易于清理,但不吸汗也不透气,体验过程中产生的水汽也不容易排出,不适合长时间体验。很明显,这并不适合VDC2017现场播放的宣传片中的一些场景,比如戴着头显蹬单车。

当然了,这些只是发布会当天笔者较为主观的体验,或许Vive也会在之后的量产版机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调整和修正。

在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准备了20余款配套的内容供媒体朋友体验,其中囊括了《雇佣兵》、《骷髅海》这样的VR游戏,还有Jaunt VR、Veer VR等360°视频应用,以及vDesign这样的设计工具,可以说是比较全面了。无奈,笔者拿到的白色版Vive Focus一直无法使用,最终还是没有体验到就悻悻而归。

如何丰富Vive Focus的内容呢?HTC Vive在VDC2017峰会期间推出了名为VIVE WAVE的开放平台,该平台集开发工具与配套服务于一身,旨在助力第三方合作伙伴简化移动VR内容开发流程,优化高性能设备的使用体验。开发者们可以基于统一的开发平台和应用商店进行跨硬件的内容开发和发行,相信此举可以帮助解决目前已经出现的移动VR市场碎片化问题。VIVE WAVE SDK提供开放接口,兼容多种移动VR头显设备和配件,并以Viveport应用商店作为通用的内容平台,而Vive Focus一体机的内容也正是来自Viveport。

谈完了佩戴体验和内容,至于大家最关注的价格,两个不同配色的版本价格也有所区别,电眼蓝(或者叫做Vive蓝?)价格为4299元,魅力白则是3999元。双十二即将开启预售,预计明年1月开始发货。预售渠道包括HTC VIVE官网、京东、天猫、国美、苏宁。

在之后的媒体群访环节,VIVE中国区总裁汪丛青解答了媒体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问的最多的当然还是售价。毫无疑问,Vive Focus的硬件配置在目前的VR一体机产品中是数一数二的,并且最快明年1月就能拿到产品,但与Vive刚刚问世时的情况不同的是,目前已有大量优质的VR内容可以通过VIVE WAVE平台进行移植,相信凭借HTC Vive在VR行业的号召力,支持该一体机的内容也会快速涌现。

在笔者看来,相比PC头显Vive,Vive Focus一体机才是真正能够进入C端市场,也是真正适合C端市场的产品,佩戴舒适,价位适中,无需高端电脑,没有线缆束缚,定位方案简便易用,再配合丰富的优质VR内容,正如汪丛青今天活动的演讲标题:Entering the VR Mass Market Era,迈入虚拟现实的大众市场时代。如同Vive一样,做一个品类中最好的头显,在B端已经有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之后,是时候尝试进入C端了。

最初发布于2017年12月8日

清华x-lab ACT TALK课堂:带你探寻科技与艺术的结合

2017年10月25日晚,由清华x-lab主办,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学院等院系的教授联名发起的“ACT TALK | 艺术·创造力·科技讲座系列”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伟伦楼409教室举办。清华大学电子系教授窦维蓓、清华大学电子系97级校友米谟科技创始人向奕裴、清华x-lab执行主任毛东辉出席了本次讲座,与80余位清华师生一同交流探讨。

据了解,“ACT TALK |艺术·创造力·科技讲座系列”是由清华x-lab主办,来自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学院等院系的教授联名发起,通过邀请各领域名人学者演讲互动,打破学术专业和产业领域界限的同时,引导学生跳出思维定式,学习并掌握艺术创造力和科技创造力的“思维平衡” 。该讲座系列重在激发学生和团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行动力,从而创新出艺术与科技的美好结晶,最终通过商业化的推动拥有广泛社会影响力。从活动立意到形式呈现将充分体现清华x-lab学科交叉、探索未知、体验式学习与团队合作的教育理念。

清华x-lab执行主任毛东辉介绍道,清华x-lab是依托经管学院,面向全校的学生、校友和老师的关于创意、创新、创业的教育平台,致力于清华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支持学生通过基于项目团队和行动的学习获得自我成长与提升。

清华大学电子系教授窦维蓓讲道:“声音艺术通过音频技术进行创作、表现和传播,同时音频技术的创新源动力来自声音艺术的感觉与想象。听觉感知实际上是评价音频技术的金标准,并通过听觉感知从而获得在音频技术方面的启示。”窦维蓓教授长久以来在从事交叉学科的研究,从电视专业到数字电视、数字音频、医学影像、音频压缩等领域都颇有建树。正是在这些跨学科研究的过程中,窦教授深刻认识到声音艺术和科技创新的密切关系。

窦维蓓教授认为,“声”和“音”是不一样的,声是振动的机械波,而音是一个时间序列,且这个序列能够被人听到,感受到,才称之为音。当我们能够感知到声音里面的内容和情感时,它才能被称之为艺术。声音艺术在传递的过程中,依赖于对声音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高质量的呈现。

此外,音频技术对技术有着较高要求,这些技术的评价判断也需要声音艺术和对声音的感觉。国际电信联盟给出的测试标准都是客观的评价标准,但客观评价不能作为金标准,跟人耳感觉是不一样的。主观评价才是金标准,即通过不同人群对于不同的音频素材进行试听和打分。

接下来,清华大学电子系97级校友、米谟科技创始人向奕裴向大家分享了他在声音艺术与技术相结合领域的一些探索。向奕裴首先鼓励在座的学生们参与跨学科研究,他认为,跨学科思维是随时都必须要具有的,因为跨学科思维可以带来不少启发,突破很多壁垒,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你不断获益。

之后向奕裴又谈到了XR(VR/AR/MR统称XR)的声音,目前的虚拟现实可以把画面虚拟出来,你可以在两块屏上看到一些画面,但声音也需要升级。XR的声音需要创造虚拟的声音环境,以至于用户在环境里互动或者头扭动的时候声场环境还像真的一样。沉浸式的体验加上互动,具有这两点才能成为XR的声音。

全景声的处理需要先采集声音,进行后期音乐编辑,然后再放到网上去传输,传输之后再经过解码再渲染。而米谟科技则针对整个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首先在渲染方面,米谟科技开发了全景声SDK,具备低延时,低功耗的特点,目前已应用于优酷的VR播放器和暴风魔镜的VR影院,另外还提供对Unity和Unreal引擎的支持。

米谟科技还开发了一款VR版的音频工作站,可以让做VR内容的人直接在VR环境中编辑声音,此外还有全景声麦克风,可以录制球面格式的音频,能够将X、Y、Z各个方向的声音拼接在一起,声场还可以用软件来调整。

最初发布于2017年11月8日

朗迪锋科技正式发布MakeReal3D V3.0虚拟仿真平台 服务于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

4月10日上午,2018朗迪锋新品发布会北京站在北京万方苑国际酒店举办。笔者到场参与了本次发布会,见证了朗迪锋科技MakeReal3D V3.0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虚拟现实仿真平台的正式亮相。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付晓宇表示,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当前正在积极地推动软件开发的工程化、软件产品的商品化和集成化,以及软件的服务化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朗迪锋科技是一家很有代表性的公司,立足于高端制造、能源、军工和汽车行业,为客户打造专业的、全流程的、量身定制的虚拟与现实综合解决方案,其产品在业界可谓是独树一帜。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使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得以提升,不断的创新发展,为中国制造2025做出重要贡献。

Epic Games商务总监谢添敏介绍了虚幻引擎的企业应用。他表示,虚幻引擎从最初的版本到最新的4.19,版本迭代一直在进行,已经成为商业化游戏开发引擎中的头部产品。游戏引擎并不仅仅是渲染工具,而是建立在渲染工具上的一整套工具链集合,包括编辑器和各种配合周边环境的开发工具的一整套体系。虚幻引擎具备实时性、交互性、沉浸感、协同工作等特性,使其能够服务于于企业用户。

朗迪锋科技技术总监宋涛对MakeReal3D V3.0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虚拟现实仿真平台进行了详细介绍。宋涛认为,目前,虚拟现实仿真领域存在的三个问题:虚拟现实仿真应用各自为战、虚拟验证及体验手段亟待创新、虚拟现实技术工程化程度不够。

针对上述问题,朗迪锋科技推出了MakeReal3D V3.0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虚拟现实仿真平台。该产品专注于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营销、使用、维护等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应用与开发,从而帮助工业客户提高工作效率及产品体验。

MakeReal3D V3.0平台包含了一系列的工具,其中包括快捷的交互式数字样机协同评审工具EzStyle、专业的人机工程仿真分析工具SoErgo、专业的维修性设计分析与验证评估工具VMPro、多学科工程数据后处理可视化工具、三维工艺及数字化工厂仿真工具。

MakeReal3D V3.0具备平台化、体验化、工程化三大特点:

平台化:包含模块化设计、多种业务需求支持、扩展开发接口,三维接口重用等。

体验化:包含沉浸式体验、照片级实时渲染、三维模型轻量化、可视化编程、多维度协同、一键酷渲等。

工程化:包含精确测量与装配、专业分析工具、实时物理仿真、主流CAD软件接口、工程数据管理、异构融合等。

此外,MakeReal3D V3.0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包含三维模型本地导入接口、数字样机评审、交互式虚拟装配、三维模型在线导入、多通道立体显示、通用VR外设接口、刚体物理仿真、动画编辑器、约束管理器、场景管理器、材质管理器、柔体物理仿真、可视化编程、照片级实时渲染、VR协同编辑器、人机工程仿真等模块。

在发布会最后,朗迪锋科技销售总监孙田介绍了朗迪锋科技能够为合作伙伴提供的服务,包含产品研发和增值服务、市场开拓支持、产品售前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及售后技术支持等等。

在发布会现场,朗迪锋科技提供了部分功能的演示供与会者体验。其中包含使用MakeReal3d V3.0制作的柯尼塞格跑车虚拟现实仿真体验。如下图:

该体验使用了由合作伙伴利亚德提供的小间距LED作为展示屏幕,体验者需佩戴带有Vive Tracker的安全帽,使用HTC Vive的定位基站和手柄作为交互手段,在体验者和观看者所佩戴的3D眼镜中即可体验由MakeReal3D V3.0制作的内容。

MakeReal3D V3.0基于领先的虚拟现实开发平台,结合工业客户的具体应用场景,旨在构建工业虚拟现实仿真应用基础环境,创造全新的客户体验,使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工业化落地。

最初发布于2018年4月10日

虚拟现实将为高压人群的培训带来一场空前的革命

消防部门接到的电话数量每年都在增长,但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医疗类的紧急情况。实际上,根据美国消防协会(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的数据,真正的火警数量在过去的十年间已经有所下降了。今天,美国的27000家消防局每年平均会面临少于50场火灾。

这些火警大部分都是住宅遭遇火灾–这就意味着消防员们有越来越少的机会来练习对抗大型的火灾或面临生死攸关的紧急情况–比如高层建筑的火灾,或者存在爆炸物的工业建筑,或者是遭遇火灾的医院的紧急疏散。

传统的烟熏室训练手段面对这一问题时明显力不从心。它们只能模拟出小规模的紧急情况–并且在环保方面的规定也限制了它的使用频率。

这时就需要使用VR技术了。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橘子郡消防局,是美国最大的消防局之一。该消防局正在转向使用VR技术来改善消防局中尉管理火情的培训工作。在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的授权支持下,这个消防局与中佛罗里达大学的模拟和训练机构(IST)合作,开发了一个全新的紧急事件指挥训练系统。

不过你别多想,在这个项目中,消防员可不会去疯玩那些新鲜的游戏。消防局的领导们最初的确想过要使用他们能找到的最高端的VR头显,但承包方的合伙人Eileen Smith拒绝了这种想法。作为IST的E2i Creative Studio的总监,她认为最新技术的采用通常会引发“惊奇和赞叹”,无论它是否能够真正的改善培训。

主要的挑战在于,消防局的中尉们有着不同等级的经验。那些年长的橘子郡消防员领队现在已经有60来岁了,在被提拔为中尉时,差不多已经接触了100场火灾,而那些年轻的中尉基本上只对抗过三场火灾,甚至有些人无法分辨烟雾。

现有的训练方法是无法胜任的:一组无趣的演讲幻灯片,以及成堆的指导图书。最终的测试是一个仅有一些受限制的互动内容的基于视频的模拟器。真正需要的,是更高的强度和更多的压迫感,这样,中尉们才能够真正学到在面对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压力时该如何应对。他们需要进入一个实时的场景,通过视觉线索和来自其他参与者的实时的声音线索–并且看到他们的行动会引发的结果。在这样的模拟训练中,中尉做出的每个决定–或者没有及时决定–都会得到反馈。并且模拟训练还可以被暂停,以修正过程中的错误。

Smith的团队并没有使用VR头显,而是选择了一个10*18米的屏幕,让参与者穿戴上能够测量紧张感的呼吸面罩。“我会把你放进一个3D环境中,虽然是在屏幕上,但你可以与他互动,并且这取决于你自己,”Smith解释道。“在我们的场景中,除了火还在继续燃烧之外,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停止,直到你做出决定。在一个场景中,你甚至可以共同创作体验内容,你必须要参与其中。”

Mark Nesselrode是一位退休的海军上尉,现在担任General Dynam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GDIT)的全球服务分部的系统架构师,他曾经测试过水手的承压能力,使用的方法是让水手佩戴防毒面具,并且加入化学烟雾。那些无法面对幽闭恐惧症体验的人会首先摘下防毒面具。

现在,Nesselrode也开始模拟训练城市中的火灾场景,他利用声音、黑暗、写实感强的火焰和烟雾,以及触感反馈来进行实验–就是无生气的物体的模拟反馈–能够给水手带来真正的紧张感。

“灭火工作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他说道。除了视觉、气味和触觉元素之外,“还要有大量的物理效果存在,”包括了解在真实的火灾现场的热量转换的多种模式,由于冷却而引起的颗粒物与表面的互动和湍流。通过使用基于真实效果的游戏引擎,开发出贴近真实的可感知的火场体验,Nesselrode表示,“可以让我们看到潜在任务的‘可组合性’,然后我们就可以评估开发所需的时间、花费和工作流。”

他还补充道,除了消防,甚至还可以应用到其他的服务行业分支,以及供电、重工业、机场和市政部门。

当然,沉浸式的模拟训练并不是一直有必要的。Nesselrode和GDIT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们开发了模拟的船上工程项目,使用传统的显示技术,而非VR。

想要打造成功的模拟训练项目的终极方法是,任何的训练方法都需要改善对项目的了解,并帮助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消防、短兵相接的战场和紧急的医疗情况中尤其明显,在这些情况下,训练项目可以帮助受训人员在紧张的情况下,甚至面对一些恐怖的场景时也能保持冷静。

美国陆军模拟、训练和设备执行办公室的副主任Rob Parrish认为,VR已经展示出了显著增进知识获取的能力,相比其他没有使用VR技术的训练手段,能够显著提升战场上救助伤员的能力。

在空间感非常重要的训练项目中,VR是特别有效的。Courtney McNamara是一位计算机科学家,他与奥兰多的美国海军空战中心训练分部的Advanced Gam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AEILE)团队合作,以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举例阐述了这一观点。

“在甲板上有飞机在移动和起飞,还有大量的大型装备,”McNamara说道。“因为这些设备的引擎都在运行中,”发动机喷口的风量和废气可以把水手吹飞…在这些事情发生时,飞行甲板上就像跳芭蕾舞一样–哪里是安全的,哪里是不安全的–你必须可以360°地观看四周,因为这些危险情况可能会发生在每一个方向。

你无法使用传统的相机和监视器来模拟出这样的环境,McNamara解释道。但是“如果你把一个人戴上VR头显,让他进入模拟环境中,并且可以四处移动看到周围的场景,”这时训练过程就会变得非常有效且有教育意义。当受训人员接近不安全的区域时,训练系统可以警告他们,或者训练过程的指导人员可以“暂停模拟项目,告诉他们向右看,那里来了一架喷气机。”

确实,VR模拟训练能够很好地把受训人员传送到训练环境中,并且帮助他们学习正确的反应,以面对那些容易产生紧张感的刺激物。已经有研究人员开始在临床上使用VR技术。圣迭戈的虚拟现实医疗中心使用VR技术来治疗各种焦虑症和恐惧症,以及退伍军人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这家研究中心使用包含VR模拟器的暴露疗法,带病人回到引发心理创伤的场景,以帮助病人克服这些问题。其中的秘诀在于移除病人的遇到的破坏性的心理障碍。“我们在非常努力的克服这一问题,”该医疗中心的CEO Mark Wiederhold博士说道。“我们并不称其为治疗,而是称其为训练。病人们会来这里,参与一些训练。我们有更高的耐受度。”

医生们会测量病患的心率和皮肤传导性,这能够帮助确定他们的情感状况,并且可以帮助确定Wiederhold博士所说的“暴露速率”。他还从圣迭戈的艺术中心招募了一些老兵来设计VR环境。这些额外的逼真场景确实起到了很大帮助。他说,该医疗中心的成功率在80%左右,而退伍军人管理局的治疗成功率仅为46%。

Wiederhold博士表示,VR是“如果能够明智并且正确的应用的话,VR会是我们能够使用的最强大的技术之一。”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VR都需要使用头显。Gregory Welch是中佛罗里达护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授,他正在开发被他称之为“真实-虚拟病患模拟器”–这是一个先进的,可互动的人体模型。长期以来都是使用传统的人体模型来教会学生静脉注射和插管。但Welch意在让人体模型获得一个全新的真实度。

Welch开发的基于电脑的、半透明的人体模型是由电脑来控制的,并且可以通过透明的皮肤可视化地模拟出毛细血管的反应。甚至还可以修改模型的脉搏,模拟出体温和呼吸频率的变化。种族和性别也可以快速切换。如果需要的话,这个人体模型还可以移动,甚至交流。Welch的团队目前正在专注于如何美化其面部特征,比如嘴唇和眼皮的下垂动作,因为这些是预示着中风的警告信号。

Welch表示想要让这些技术广泛采用的话,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他很看好这项技术的未来,在未来,该技术会与传统的培训手段一起应用,而不是替代传统手段。“在我看来,这些只是附加的手段,”他说道。“这些方法可以给医护专业的学生不同的体验。”

人们需要能够满足特殊需求的训练工具,不仅是对于不同的用户,而且可以应用到每个领域。确实,开发这种技术的一个期望就是随着用户群体越来越大,成本也能够降低。美国海军计划在2017年的早些时候开始减少一半的核反应堆原型训练的成本,无论是书本还是模拟器。Nesselrode说道。

“不用阅读技术手册或查阅单行本或图解,你就能够进入虚拟的引擎室,看到整个反应堆,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还可以肚子操作设备,或者作为观察组的一员来观摩,”Nesselrode说道。“这就是训练过程的一场革命。”

最初发布于2017年3月20日

原文链接:https://www.govtechworks.com/virtual-reality-revolutionizes-high-stress-training/